外電﹕中國留學生享受美國自由網絡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施明編譯)李耀(音,Li Yao)是來自中國的一名留學生,已經習慣了美國的無封鎖網絡。當他在中國讀研究所時,坐在計算機前試圖得到大洋彼岸的新聞和信息。雖然不如在美國這裡查找信息容易,通過越過互聯網安全漏洞和翻越他和朋友們稱作的「防火長城」,李耀最終找到了他要找的信息。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報導,李耀說:「當我們想到『防火長城』的攔堵時,我想只要願意,依然有辦法得到這些信息。就像我,如果我願意,我可以上網搜索尋找獲得這個消息的途徑。」

中共官方對許多網站進行封鎖。自從谷歌由於中共對許多網站的審查而離開中國後,去年夏天這個問題引起國際關注。美國流行的社會大眾媒體和社交網站如Facebook和Twitter被中共政府封鎖。

李耀說:「翻牆技術在不斷增長,中共的信息封鎖技術也在增加。很難說現在更容易或更難,但我認為更多的人,如果他們想要或如果他們願意,他們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信息。」

中國人之所以要翻牆得到想要的信息,是由於中美政治體制的明顯差異。美國是基於民主與出版自由的社會,莫瑞州立大學( Murray State University )行政法律和國際事務(Government, Law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專業的助理教授康忠男(音,Choong-nam Kang)博士解釋說,但美國的民主代表理念在中共政府內沒有位置。

他說: 「中共政府沒有這些元素。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政府,公眾無法參與。」

雖然許多報導說,由於貪污猖獗,中國有許多地方進行地方選舉,以確保官員是負責任的,李耀說,他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中國地方選舉。

他說:「我已經23歲,但我從來沒見過任何人投票選舉任何政府官員。我想在憲法上是說我們有那種權力,但實際上我們並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很多信息被篩選下去,很多信息經過審查。因此,中共政府對中國人得到甚麼信息非常敏感。」

當談到甚麼能進入中國報紙頭條以及中美新聞報導的差異時,李說,中國很少報導稱讚美國的新聞,而只是報導美國的負面新聞,但他看到美國報導奧巴馬總統稱讚中國新的貿易政策及其它方面的新聞。

「但中國新聞對中國的報導卻又不同了,在一些自然災害中,當他們對此報告時,報導試圖告訴人們政府是如何好,如何試圖幫助人們。這是一種宣傳。」

可能正是這種對時事的態度,使來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不願進一步體驗美國政治文化。在莫瑞州立大學的國際學生研究辦公室,學生指導老師米斯蒂‧樂能(Misty Lenim )說,雖然莫瑞州立大學有250位中國留學生,從來沒有一個學生來找她問過任何政治上的問題。她說,學生們可能承受著文化上的衝擊,只是不大討論政治。即使適應美國生活方式可能比較困難,中國學生來到美國後,政治討論仍然是一個沒有多少人希望涉及的話題。

《CNN 》報導,琳達.張(Linda Shuo Zhang)是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的一位21歲的大二學生,穿著粉紅色巴納德T恤,站在國際學生春季入學的歡迎桌旁,跟任何過來問她有關學校問題的人聊天。巴納德學院擁有2千4百多名學生,與街對面的更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有夥伴關係。

琳達五年前才從她的家鄉中國來到美國,並在美國讀高中。

在中國,張12歲讀5年級時開始學習英語。她的美國教授帶著她和一組中國學生到美國作了兩個星期的旅遊。從那以後,張就夢想到美國去讀書。她說:「我看見美國孩子有自己的抽屜裝他門的課本和學習用品。他們不像我們在中國的學生,不得不把所有的東西都帶回家。」 她知道她想在美國上學。

15歲時,朔離開她的家人和中國飛往紐約,到曼哈頓的卡爾霍恩學校(Calhoun School )留學。那段時間她一直和一個寄宿家庭在一起。她的父母曾到紐約來看她,而她的寄宿家庭也多次前往中國旅遊。

到高中畢業時,她知道她想留在美國並在美國上大學。

雖然她覺得她遠遠落後於她在中國的同齡人,她說她喜歡在課堂上辯論和討論想法的美國式教育方式,而不是中國的死記硬背的方法。

根據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資料,在2009-2010學年,超過12萬7千中國學生來到美國讀大學。比前一年上升百分之三十。去年中國首次超過印度,成為輸送國際學生到美國最多的國家。印度長期以來一直領先。

希拉里‧林可(Hilary Link)是巴納德學院的副教務長及國際項目院長, 她說:「我們學校國際學生人數最多的是中國學生。十年前我們才有10個中國學生申請,去年我們有110人。 」

相關新聞
中國熱銷網絡密碼破解包 可免費上網
外界批評中國網絡白皮書打壓言論自由
谷歌敦促美歐迫中國解除網絡審查
中國眾多博客被封 當局鉗制網絡言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