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申請新寵兒 影像資料顯特色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2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懷德編譯報導)隨著大學申請時間的到來,每一位高中生正苦惱著如何在眾多的申請者當中,突顯自己與眾不同。今年,學生們可能又多出一種選擇,那就是那就是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首創的創意影片拍攝。

對於要就讀美術系的學生而言,影像資料已經是多年來必要的一環。但隨著相機、照相手機、影像編輯軟體的簡易化與價格的普及化,有更多的學校開始採取這種方式。申請人可以寄DVD,也可以把影片上傳到YouTube網站,再將聯結寄給所申請之學校。

這種新的方式讓許多學生躍躍欲試,也不乏許多充滿創意而讓招生人員印象深刻的影片。如準備申請喬治梅森大學的摩根‧馬龍(Morgan Malone),創意的拍攝以高中校園為背景自我介紹,其中包含校內智力競賽與擔任志工的剪影。影片的結尾,副校長跳到一個桌上大聲喊 「我同意這個訊息。」

還有一位學生在校園掛滿了英文字母,每一個字母都代表他想要就讀喬治梅森大學的原因,比如「Q」代表魁地奇(quidditch),意味著他可以把對書本的熱情轉化到運動上。

當然也有許多影片拍色的非常粗糙,不僅不是申請人的創意,甚至複製網路上現成的影片,像這種影片很可能只會起到負向的作用。

這種新方式雖獲得許多學校與學生的青睞,但仍有其弊端存在。威廉瑪麗學院招生主任亨利‧博德斯(Henry Broaddus)便擔心上傳到YouTube等網路上的影片,會導致資料外洩,為有心人士所用。哈佛大學招生主任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R. Fitzsimmons)更提出,此作法偏袒家庭富裕的申請者,畢竟這些人比較有條件可以提供影像資料。

不管如何,聖瑪麗大學招生主任理查德‧埃德加(Richard Edgar)解釋,不管是書面資料還是影音資料,招生人員都不是看文章寫的如何好,或是影片拍攝的如和有趣,而是重視在申請者的思考邏輯。

不過拍攝影片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從劇本、攝影到剪接等,千萬不要因花太多時間而影響課業成績,不然可就得不償失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琳-斯卡利是「成功SAT補習學校」(Get IT SAT Preparation)的經理。最近她回答了一些高中生有關SAT考試和大學申請的問題,並願意和我們的讀者分享。
  • (大紀元記者李清怡編譯) 每所美國大學的招生季節都有其特有的動向,今年也不例外。許多百裡挑一的私立大學都在報導今年入學申請人數大量增加,因此,今年錄取比率將低於去年。
  • (大紀元記者李至勤編譯)英國數百位「文抄公」被爆在網上填大學入學申請表是從互聯網抄襲答案。原因是:在「陳述人生中發生過的戲劇性事件」一題中,竟有兩百多位申請者回答:「八歲時睡衣著火燒出一個洞」。
  • 【大紀元4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廖佩妮綜合編譯) 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的結果陸續揭曉,過去,收到申請大學的回函中,文件愈厚代表你可能進了想進的學校,愈薄則代表你出局了,隨著網路的發展,愈來愈多的學校也開始使用網路讓學生知道被接受與否。由於今年的常春藤名牌大學錄取率創下新低,只有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學子及家長們幾家歡樂幾家愁。
  • 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擔心A-level考試不能反映學生的能力,因此這兩所學校的申請者將面臨入學考試。
  • (大紀元記者周容報導)斯坦福大學27日表示,今年報名申請入學的人數超過以往,有25,000多人申請入學,但被錄取的人數隻有2,400,不到申請總數的十分之一。
  • (大紀元記者林之昊編譯)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及學院改變政策,將SAT成績當成申請的選項,不再要求學生一定得提供SAT成績。據統計全美有760所學校將SAT當成選項,佔所有教育部承認的四年制大學的30%。部門學校表示,研究發現SAT成績好壞,與學生的家庭收入相關,因此SAT不適用來評估學生真實程度。
  • 【大紀元1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綜合編譯)今年申請某些美國大學的學生人數創下了記錄,特別是那些提供新生全額獎學金的大學。這一趨勢顯示了經濟衰退時申請人情願就讀提供更充裕補助的院校,也許在經濟衰退時期,更多人想讀書,而不是去賺錢。
  • 您有孩子將進入高中嗎?4年高中是進入大學的關鍵,從進高中第一天起就意味著開始了邁入大學之旅了。下面是高中4年中每個年級需要為大學申請做哪些準備的建議......
  • 美國最新一份報告顯示,2009年美國高中畢業生一共有333萬人,達到了頂峰。報告說,受到不景氣的影響,2009年的大學申請入學比往年踴躍,每個申請人申請的學校數普遍增多了。 (20101101-College-Admissions-106472878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