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瀲灩 明珠鑲嵌--珠江傳奇(中)

李亮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三塔三關鎖珠江

廣州古城,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具有「三山五嶺雄,三江五河美」的山水格局,和「白雲越秀翠城邑,三塔三關鎖珠江」的優美環境空間結構。

三塔即赤崗塔、琶洲塔、蓮花塔,稱羊城三塔。三關是指三石,即浮丘石、海珠石、海印石,稱「羊城三石」。

三石原是珠江中的三個小島,島上曾建有廟宇樓閣,是遊覽勝地。而珠江三塔, 在古人看來,構成了廣州古城縝密而完整的風水格局,近四百多年來,曾是這座城市的標記之一,有外來船舶以此為航標,故又有「廣州三支桅杆」之美稱。然而,歲月流逝,昔日勝景不再,珠江三石雖沉埋於地下,但三古塔依然是羊城亮麗的風景,在它們身上,沉澱著這座城市古老而深沉的記憶……。

◎赤崗塔:海口地標

赤崗塔位於今廣州海珠區赤崗一紅砂岩山崗上,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由時任廣東巡按王命璿倡建。工程未半時,因費用告絀而停頓,至明天啟年間(1621~1627)由尚書李待問續建而成。

赤崗塔所處之地多為紅色砂岩,故稱赤崗,而塔便稱「赤崗塔」。此塔是繼琶洲塔、蓮花塔之後廣州修建的第三座「風水寶塔」,構成「鎖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以聚「扶輿之氣」。因此塔雄偉高聳 ,與東鄰琶洲塔相呼應,成為珠江經廣州出海口的風水雙塔。

該塔為八角形樓閣式青磚塔。塔高53.7米,外觀為九層,塔內為十七層。塔底直徑為12 .5米,壁厚3.8米,首層辟有三個門,每個門口均砌以石階。進首層塔心室,記憶體「神前拜台」花崗石板一塊。北門塔壁曾被拆去大片青磚,民國時期用紅磚修復,並於修復處嵌花崗石碑一塊,上刻番禺縣政府禁盜塔磚告示。

西門有梯級上二層(暗層)塔心室。梯級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至頂層,現木樓板已圮,不可登。塔每級設神龕。塔體上端為一個八角攢尖塔頂。附近舊有塔刹,今不存。塔基八角均鑲有十六至十七世紀方人形像的托塔力士,鄉民稱為「番鬼」,神態各異,是廣州明代石雕佳作,也是研究廣州海洋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仕成捐資重修。

◎琶洲塔:省城華表

琶洲塔原在珠江中洲渚(今海珠區新滘琶洲村)。郭棐《廣東通志.卷十四》稱:琶洲塔「屹峙海中,狀廣形勝,名曰海鼇。」傳說當年珠江中常有金鼇浮出,光如白晝,所以原稱海鼇塔。又因建塔的山崗為兩山相連如琵琶,故名琶洲,塔以洲名稱為琶洲塔,塔名沿用至今。

琶洲塔為九級浮屠,為紳士王學增等人為興科舉人才倡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 )奠基,明萬曆二十八年(1560)落成。琶洲塔係八角形樓閣式,青磚砌築,外觀九級, 內分十七層,塔高59米。辟有三門,南北門進首層塔心室,西門原有磚砌梯級上二層( 暗層)塔心室。

梯級穿壁繞平座式,從第二層起,各層四面開門如十字巷縱橫貫通,相鄰兩層相對錯開闢門,其它各面無門而設龕為假門。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伍崇曜、潘士成捐資重修。琶洲塔下曾建有海鼇寺、北帝宮,也是名勝之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明清時琶洲還是江中小島,當年若是乘船從珠江口進入廣州,必定會看見這座猶如中流砥柱的琶洲塔,所以便稱它為「琶洲砥柱」,後來成為清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在島與大陸相連之前,琶洲塔有導航作用,故有「省城華表」之稱。琶洲歷史上也曾經是古代著名的海港,叫琶洲港,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

關於琶洲塔的初建還有一個傳說故事。相傳當年琶洲島隨著潮汐而升降,整個島好像船一樣晃動,故島上居民人心惶惶。

忽見一老者來島說:「當年哪吒鬧東海,曾被一條鼇魚戲弄,哪吒一怒之下把這鼇魚鎖在琶洲之下,並留下咒語『島連一片不還家,水大水乾食魚蝦』,就是說琶洲島和陸地連成一片時,這鼇魚就永遠不能返回東海老家。現鼇魚見島將靠陸地,就拼命掙扎,想翻身脫去。如牠一旦成功,琶洲島就會盡沉江底,人也可能會喪身魚腹之中。因此需要在三日之內建一座塔,就能將這鼇魚鎖住 。」

眾人一聽很為難,老者說:「你們儘快備料吧,建塔之事交給我。」於是全村男女老少一齊行動,到了第三天備齊了磚木灰砂等材料。只見老者從包袱中拿出一把金光閃閃的磚刀,望空揮舞,只見那些磚呀灰呀,排著隊,隨著磚刀飛快地砌了上去。到天亮時,一座巍峨的九層寶塔,矗立在琶洲島上。

當時正是漲潮,小島安然不動。村民笑顏逐開,紛紛捧出金銀酬謝老者。老者笑著推卻,說:「算是我送給南方鄉親的一份禮物吧。」眾人問起恩人姓名,老者笑說:「老朽姓魚名日。」並告訴大家:「此塔建成,永立洲上,鎮鼇興業,長發其祥。」

說完,飄然而去。後來人們才頓悟,魚日是個魯字,原來就是魯班師傅啊!除了他,又有誰能一夜之間建成此塔呢!

◎蓮花塔:獅岩雄踞

蓮花塔遠離廣州城區,位於獅子洋畔番禺蓮花山北主峰頂上,原名文昌塔,因蓮花山多產礪石,山的東面還有一獅子形的巨岩石,因此又叫「石礪塔」或「獅子塔」。後因地處蓮花山,又叫「蓮花塔」。

蓮花塔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據乾隆年間《番禺縣誌》記載,當年南海監生龐端業等冒認稅山,招商開採,引起周邊群眾強烈不滿。正巧境內瘟疫流行,百姓遭殃,民間認為這是由於採石無度,傷及地脈,邪氣上升所至。

當地舉人劉如性、李惟風、陳奎聚等,便聯名呈督府藩司,要求勒碑封禁採石,並倡議建蓮花塔,以鎮壓邪氣,消除災難。蓮花塔由此而來。該塔位於制高點上,雄踞珠江口岸,成為明清中外船舶的「海航表望」。

蓮花塔建成後,皇帝曾下達「准爛不准倒」的聖旨,對它進行保護。由於它位於出海要塞,在抗戰期間曾遭到炮火襲擊。當時,日軍入侵虎門,看到塔下有城牆, 就用炮火進行狂轟濫炸,二、三、四、七層東南面的塔身被炸毀,塔頂坍塌。

所幸的是,蓮花塔仍頑強地屹立。一九八一年,族居港澳的番禺人何氏兄弟捐資進行了全面修復,如今成為蓮花山上一道勝景。雖然歷經數百年,登塔放目,浩浩大江,擁霧翻波,鱗鴻杳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城南。華山山勢險要,自古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中岳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西北。它東西綿延60多公里,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共有七十二峰,最高峰海拔為1512米。明朝的文學家袁宏道說嵩山很像一條清瘦的臥龍。太室山,是嵩山的東峰,據說..................
  • 青城山在歷史上有諸多的稱謂。先秦時期稱為「清城都」、「丈人山」,秦時稱作「瀆山」,兩漢和三國時稱為「汶山」或「天谷山」,兩晉、隋唐直至開元十八年前稱為「清城山」,後稱「青城山」..................
  • 位於江西省貴溪縣西南部的龍虎山,綿延數十里,山上有二十四巖、九十九峰、二十多處神井丹池和流泉飛瀑,具有江南獨特的山靈水秀之韻味....................
  • 人稱「江南小武當」的齊雲山,位於安徽省休寧縣以西15公里的巖前鎮附近,東西綿亙15公里,面積110平方公里,海拔在580米上下。由白岳、齊雲、獅山、象山、太山、南山、茅山、岐山、萬壽山等9座峰巒組成,內有36奇峰、72怪巖、24飛澗................
  • 「奇峰嵯峨、繁花煙樹、飛雲蕩霧、溪谷幽深、道觀林立」描繪的就是被譽為「亙古無雙境之天下第一仙山」的武當山。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元獄山或玄岳等,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原均縣)境內,綿延260餘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
  • 黃山有巍峨峻峭的三十六大峰,崢嶸秀麗的三十六小峰。「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被稱為「三天子都」。此外,黃山還有眾多的泉、溪、湖、巖、洞、潭等勝景。
  • 羅浮山在廣東省南部,橫跨博羅、增城二縣。民間傳說蓬萊仙島有一個別島,隨著風浪飄啊飄,飄到了南海,最終依附在羅山旁,因此名為浮山,並與羅山合稱為羅浮山,也被稱為「南海蓬萊」..........
  • 五台山歷史悠久,歷朝皇帝、皇后遣使朝拜五台山者,自北魏到清朝從未間斷。比如,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於百辟歸崇,殊幫繼供,不可悉記矣。」
  • 位於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峨眉境內的峨眉山,以其諸多的佛家勝跡以及秀麗的自然風光聞名於世,被稱為「蜀國仙山」,也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雲海、日出、佛光、聖燈」乃是峨眉山的四大勝景。峨眉山南北綿延23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其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次峰金頂海拔3075米,不僅高於五嶽,而且在中國眾多的名山中,也算是最高的一座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