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札記:

摩斯人文化及丹麥版「刻舟求劍」

吳馨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3月01日訊】我的一位同事由於粗心,要重做一遍工作,於是他不斷地自責道:Molboarbejde(摩斯人的工作)!他看著我對這個詞一頭霧水的樣子,於是向我介紹了丹麥的「摩斯人文化」。

丹麥有個地方叫Mols(摩斯),在奧胡斯灣附近(大鼻子底下)。住在Mols的人就被稱為Molbo(摩斯人)。可能由於該地區比較偏僻,摩斯人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久而久之開始被其它地區人(尤其是奧胡斯人)拿來做笑料。時至今日,取笑之心已不存在,卻因丹麥人特有的幽默風趣,被融進語言中,成為一種文化遺產留存下來,很類似我們的古代笑話。

「摩斯人的工作」,就是重複工作的意思。這很可能來自於一個摩斯人的故事《挖坑》(Hullet)。摩斯人有一次要挖一口井。等井挖好了,多出了一堆土,他們不知道這堆土應該怎麼辦。有一人提議,在另一個地方挖個坑,把這些土填進去。大家都覺得這個主意挺好。隨即另一個人開始發問:「那這個坑挖出來的土,怎麼辦?」其中最聰明的一個回答說:「嗯,這很簡單,我們當然要挖一個夠大的坑,能同時裝下兩堆土!」

更有意思的是,摩斯人的有一個故事簡直就是丹麥版的「刻舟求劍」!讓人在感慨各民族文化差異之餘,更驚嘆其共性。這個故事名為《教堂鍾》(Kirkeklokken)。戰爭時期,摩斯人從奧胡斯回來,但沒有帶回槍支以保衛家鄉。由於害怕敵人會再度來襲,所以他們決定搶救一切可以搶救的東西。首先要保護的是他們最喜歡的東西——教堂鐘。費了一翻周折,他們把鍾從教堂的鐘樓上取下來,隨後他們開始爭論,如何把鍾藏起來,而敵人又無法發現。最後他們一致同意,將鍾沉入海底。於是他們將鍾連拖帶拉地搬到船上,劃到深海處,將鍾扔到海裡。當他們做完此事後,突然變得不安起來,互相問道:「是啊,現在鍾已經藏得很好,敵人找不到它了。但問題是,敵人打退之後,我們自己怎麼找到它呢?

他們中最聰明的一位站了起來,說:「這很簡單,我們做個記號。」於是,他立刻從口袋裡拿出小刀,在鍾被扔出船的一邊刻了一個深深的記號。然後他們高高興興地划船回家了,因為他們肯定現在他們能找回教堂鍾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9月8日訊】 法輪功應邀參加了丹麥奧爾胡斯文化節,人們冒雨駐足觀看。
  • 10月10日是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一年一度的文化節之夜。這也是丹麥夏季結束前最後一個大型的群眾性娛樂活動。
  • 丹麥文化部舉行頒發儀式,向丹麥建築設計業的後起之秀發放九十萬丹麥克朗(約十二萬五千歐元)的旅行獎學金。
  • 3月17日晚,丹麥王后瑪格麗特和夫君亨得瑞親王在其豪宅宴請380位丹麥文化及體育界知名人士,宗旨是為了繁榮丹麥的文化體育事業。
  • 2009年的丹麥王儲夫婦文化獎頒給了年僅21歲的大提琴家安德烈‧布讓特里(Andreas Brantelid)。
  • 2月28日,哥本哈根伊思嵐伯格文化館(Islands Brygge Kulturhus)裡裡外外,張燈結綵,格外喜慶,丹麥北歐亞洲藝術協會在這裡承辦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慶祝活動。哥本哈根市政府派人參加了元宵節並致詞。
  • 2月28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市「伊思蘭‧布呂格」文化館(Islands Brygge Kulturhus)的裡裡外外,張燈結綵,格外喜慶。由該文化館主辦、丹麥「北歐亞洲藝術協會」承辦的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文藝活動, 吸引了眾多丹麥首都華人與本地居民。
  • 2010年4月3日晚間,神韻巡迴藝術團在丹麥奧胡斯(Arhus)音樂廳展開了丹麥的最後一場演出,全場觀眾沉浸在神韻帶來的純善純美的意境中,不時有叫好聲從觀眾席中傳來。 演出結束後,克拉夫一家四口人一走出大廳,舉止引人注目。
  • 6月3日丹麥王儲菲德烈和王儲妃瑪麗開始了為期5天在美國首都的友好訪問。他們此次訪美的主旨是推廣丹麥文化,並為安徒生家鄉奧登賽的《野天鵝》在美國展覽的開幕式剪綵。
  • 第二屆丹麥華裔青少年夏令營4日上午圓滿閉幕,駐丹麥代表陳國璜伉儷特地從首都哥本哈根驅車前往芬島南端的史溫堡(Svebdborg)青年文化中心,參加閉幕典禮並參觀成果展示,驗收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