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畫家

漂鳥遊百岳 郭明福理性探尋美

文 ◎ 陳柏年 圖 ◎ 郭明福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他被公認台灣水彩界後黃金時期的代表之一,他的十二冊水彩教本成為習畫學子必備的暢銷書。然而他自己的美術之路卻是臨時大轉彎而意外鋪展出來的。四十歲才初登大山、四十歲才開始創作,縱情高山流水,郭明福用理性的方式畫畫,用彩筆留存美的景物與漂鳥精神。

11月的台北,已是陰雨綿綿。颯颯微冷的秋意,似乎黯淡了市街。然而走進東區的福華飯店文藝沙龍,數面巨幅的鮮麗山景映眼而來。有雄偉盤踞、猶如帝王之姿的大霸尖山,也有淡雅靈秀、仿如世外桃源的山旅回憶;或煙墨流翠,或燦燦餘暉,每一幅畫都呈現著畫家郭明福的思想內涵與生活美學,引人駐足良久。那樣豐富的層次,卻又那樣直接的感動,使觀畫者心領神會,一跤跌入壯美的視覺意境。正如郭明福所言:「你如果看我的畫,不覺得美就失敗了,也不需要研究它。生命中不需要容納那麼多的東西,最偉大的畫是所有的人一看就懂,這就是我的期待。」

意外的繪畫之路

敦樸平穩的郭明福先生,看來不像一位感性的藝術家,倒像是位謙和務實的研究學者。他被公認台灣水彩界後黃金時期的代表之一,其所出版的十二冊水彩教本,亦成為習畫者必備的暢銷書。然而談起郭明福進入藝壇的過程,卻是格外的有趣。

1950年出生於南台灣嘉義市的郭明福,家境不甚寬裕,父母常因家計四處遷徙,也奠下他日後喜好自然、到處旅行的個性。高中時以醫生、科學家為志願的郭明福,踏入畫壇是一個美麗的意外:「當時因為我們三個同學在嘉義中學創立校刊,有人負責文字編輯,那我是負責美術編輯,另一個人負責統籌的行政。那我根本就完全不會畫畫,但是人手不足啊,只好自己畫。」校刊出版以後,郭明福的插畫大受校內師生的青睞,不知不覺地,救國團的刊物、報紙也都慕名找他畫插畫。他笑說:「我就發現,咦,我好像有這方面的天分。」


郭明福 2010年於泰國清邁寫生旅行。

雖然創辦校刊成果輝煌,讓他獲得「嘉中一等獎章」殊榮,然而「不務正業」的結果,卻令他在隔年聯考慘遭滑鐵盧。他只有提前入伍,當兩年兵。突如其來的挫折反而促使他思索真正想走的路。沉澱釐清後,他自忖不是那麼鍾情理工,但是也不知道如何轉入美術系,困惑下就回到母校,詢問以前指導他美術的老師陳哲的意見:「美術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讓我很心動的話,就是你雖然不會有錢,但是會很快樂,因為整天都接觸美的事物,雖然窮,但是窮得很快樂。」

心意既定,他決定捨昂貴的私立美術系,報考台灣培育美術人才的龍首——師範大學美術系。11月退伍後,就央請陳哲老師義務教導他畫畫。短短不到一年,他要從完全不會的生手,到水彩、國畫、素描與書法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現,並且要通過學業成績的考試,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就給自己一年的時間瞭解美術這個東西,看看能不能考上。我從12月到1月和他學畫畫,就從基本功法開始學起,兩個月畫了八張素描、八張水彩、八張國畫,成績都不及格。兩個月後,他就說術科雖然要加油,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科。我就從到舊書攤買了歷史、地理各六冊,那時候我還有四個月就要考試,一百多天、十二本書,等於十天看完一本就要考試。那我在重大壓力下就來到台北補習。」

理性態度 締造驚人進步

補習班有效率的進度與歸納整理,使郭明福得以在短時間內吸收這些需花三年學習的知識,並將其背得滾瓜爛熟。回憶當年準備這場扭轉命運的考試,郭明福感覺就像是一個人獨自爬山:「當時沒有人支持,也沒有人反對,也沒有朋友和你走相同的路,就等於自己一個人爬山,不知道爬多久才到山頂,就知道每天爬一點爬一點,但是也不擔心,不覺得辛苦,就想最多就花這半年時間賭我能不能考上,也不覺得多付出什麼,也不期待結果。」

師大非常注重人文學科的素養,因此術科及格僅是入學門檻,學科成績才是一較高下的關鍵。當年滿分600,美術系錄取分數約是350分。第一次模擬考時,郭明福只考了150分,鄰座一位復興商工畢業的考生,考了250分:「我們聊天,才知道他考了第七年。他就把他的畫給我看。我很驚訝的發現:世界上怎麼有人可以把畫畫得那麼好?不管是素描石膏像還是水彩都栩栩如生,而我連調顏料都還不太會,還在起步階段。可是他考了七年都沒考上,而我都沒讀過歷史地理。所以他就問我:『你才考了150分,還想要考嗎?』但是我想我已經撂下去了,沒有回頭路了。」

郭明福除了全力衝刺學科之外,假日也與這位同學一起切磋畫藝,以科學研究的精神觀察他作畫的程序與階段後提供意見,彼此砥礪;再把自己畫好的畫捲一捲寄到嘉義,請陳哲老師評分寫上意見後,寄回來修正。那年3月份的模擬考,郭明福考到了250分,這位朋友還是250分;5月份的模擬考,他考了350分,這位朋友依舊原地踏步。「我就跟他算嘛,一個月三十天,我一天花將近二十個小時讀書,一天進步3分,一個月進步100分很正常嘛。」同時,他的畫藝也接近及格的標準。最後一次模擬考,郭明福考到400分;果然那一年近三千人的報名僅錄取30人,他以學科高分錄取師大美術系。而那位朋友始終沒有突破250分的學科表現,縱使術科高人一等,仍舊飲恨落榜。後來他連續考了十一年,都沒有上榜。郭明福說:「我常常在想,他跟我真是兩個對比。有些人就是一直用畫畫的方式、角度、思維來生活或是畫畫。我是用比較理性、科學的思維來畫畫,會真的知道問題在哪,處理問題會很有效率,很紮實。這是我一直留在這個圈子始終保持的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與個性。」

百岳成創作泉源

由於發揮篤實好學的態度,郭明福在繪畫上的造境與日俱增:「我進去的時候,術科就是最後一名。很多同學都畫得比我好。但是我從同學那裡學得比老師還多,因為他們都是我的老師。」畫了一年之後,就和同學平分秋色。到了大二到大四,無論是哪一個老師授課,郭明福的術科成績幾乎都是班上最高分。

師大西畫組第一名畢業後,郭明福首先在私立復興商工任職七年,雖然盡心教學,學生成就傑出,卻深感自己太少時間投入創作。於是他毅然辭掉高薪,轉任士林高商老師。年屆四十,當郭明福第一次隨學生登上第一座百岳——大霸尖山時,就激發了他對台灣山嶽之美的感動:「我是四十歲才接觸百岳,和我開始想投入畫畫的時間重疊。我不知道是因為爬山促成我畫畫,還是畫畫刺激我爬山?我發現台灣高山這麼美,怎麼沒有人來畫這些東西?我那時候只是想記錄我爬的山,後來很多人也因為我的畫,認識台灣的山嶽之美。」


《大霸暮色》2009 101.5x153cm

台灣登山界的人都知道,百岳是台灣登山界公認、一百座標高三千公尺以上,擁有奇、險、峻、秀,且山容起伏明顯的山峰。要親炙這些山嶽美景,除了要攀登漫長險峻的山路,還需要背負二十公斤以上的重裝,必須紮營露宿。然而過程中不似人間有的天光雲影、迂迴至天際的棧道,令許多愛山友樂此不疲。為了留下難忘的感動,郭明福每每重裝上山,攜帶三十公斤的裝備,除了維生的帳篷、食物飲水和禦寒衣物,還要加腳架、鏡頭、相機和畫畫工具。他自言支持他爬下去的不是體力,是耐力。至今已親臨六十幾座百岳,每一次都是隊伍的最後一位,負擔重物外,還常常要留下來拍照或速寫。很幸運的是嚮導山友都能體諒他的初衷:「風景漂亮的地方我就留下來,不登頂,那他們回來總會找到我,所以我很感謝那些山友的幫助,因為他們我才能爬更多的山、畫更多的畫。」

反映生活 釋放對美的感動

綜覽郭明福的畫展,會發現內容豐富,每個時期的風格也不一樣。有專繪山景的「百岳系列」,有癡情於波光瀲灩之美,進而思索虛實之際的《瀲灩系列》,還有人體與動植物的《女人與金魚系列》。2000年郭明福到加拿大自助旅行,旅行過許多歐美國家。2003年,為了實現他的漂鳥之夢,以五十三歲之齡,申請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芳邦大學Font Bonne University藝術研究所,2004年取得碩士學位。有感於東西方文化衝擊,又開啟了對於人文省思的《東西之間系列》。而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漂鳥系列》,所謂「漂鳥」(Wandervogel),本為候鳥,今謂喜歡在野外山林旅遊探險,並以浪漫精神不斷理性實驗,不斷追尋純樸生活與真理的人們。在繪畫界中,郭明福可為其代表。他細心咀嚼自然,再將其思索化為創作。就如同流浪者真誠追尋心中的悸動,郭明福的畫裡也流露藝術家對於美的執著求索。


《靜淨境》 2010 77x56cm

「兩、三年前在台南展出的《瀲灩系列》,那時候我喜歡畫倒影。例如說我的倒影,你看得到。那是不是我?是,是真的嗎?不是,是活的嗎?不一定,但是它會動;我來它就在、我離開它就不見。但是假如沒有陽光,也看不見⋯⋯我覺得這跟人生許多事情、感情等等關係都很像;現在看如此,明天、一年以後又不見了,它存在嗎?存在,那它到哪裡去了?」「我只畫了大概兩年,把這種感動、思考畫完,那種感動不見了,就突然間不畫了。」

「但是爬山我就畫了很久。最近我的系列是《悸動無聲》。雖然還是山景,卻和之前的《百岳系列》不一樣,就像我認識一個朋友二十年,那在我的記憶中,這個朋友是不是和我原來認識的朋友不一樣?我很喜歡山,但是我漸漸爬不動了,但她是不是就存在我心底的某個角落?我只好用懷念的方式來畫她,要把她變成藝術,就要把她重新呈現。」


《夕彩無聲》 2010 84x112cm

於是透過畫面,我們看到郭明福沉澱心底的山景,就變成了近期鑽研的《悸動無聲》系列,高處是想到達的目的地,中間由於艱辛疲憊,呈現的就是模糊的狀態,變成雲、其他虛幻的東西,隨著翻檢心底一幕幕的畫面,筆下的景致也逐漸成形:「我就把我的回憶畫下來。我現在已經畫了十張,估計要畫到二十或三十張,才能把我那種感動說明清楚。」

永遠不斷的改變

郭明福坦言,藝術的創作難免遇到瓶頸:「瓶頸每天都有,可是我蠻喜歡遇到這種狀況。怎麼突破呢?憑直覺吧,因為我覺得一個遇到這種情形的時候,會把一輩子所有的經驗在一瞬間重組、綜合,然後抉擇:到最後我就決定用這個顏色、選擇這個題材,畫這張畫。當然有的時候並非一定都是正確的。有些畫要經過五年、十年才能體會選擇什麼樣的構圖、什麼樣的題材才能表現得比較好,這些可能要經過很多次實驗來證明。我是用很理性的方式畫畫,找到最後的東西。雖然是畫畫的當下是感性的呈現,但是過程很多都是理性的選擇、理性的淘汰。」

年屆六十,郭明福的畫作散發更加壯闊醇厚的韻致,而他的熱情與堅持也從未稍減:「我對自己蠻欣慰的是我蠻喜新厭舊的,這個東西我畫到不感動了,我就不畫了,再去找新的不一樣的東西。其實這是對畫家來說是忌諱,而且某些畫是絕對不會賣,沒有市場,但是我還是要畫、要展出,那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能說女兒嫁不掉就不要她,那還是自己的女兒。做了再笨的事都會有收穫,只要照著自己心願去做,不要想太聰明、不要太多,自然會有收穫,雖然,或許是在十幾、二十年之後。」

正如米開朗基羅在一首晚年的詩中所述:

「出生以來,就將美當作生涯的信念導引,它是我雕塑繪畫的亮光和鏡子。如有人不作是想,則就大大錯誤,依靠著美,我創作的眼睛遂被帶到高處。」

郭明福自言他的畫風雖然多變,但是有三點不會改變:「分析我畫的內容一定是風景;第二就是美的景物;第三就是我一直在改變。」他強調似的說:「只有『不斷改變』這一點我絕對不會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 冬天多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沉悶些,有些人覺得天空烏雲密布缺少陽光令人提不起勁來。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裡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館裡望向天空,當天刮風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現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般帶點細微的灰色、藍色甚至紫色。
  • 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寶藏之一是位於帕多瓦(Padua)的斯克羅維尼小禮拜堂(Scrovegni Chapel)。是什麼讓小小的斯克羅維尼神妙不凡,且意義重大?
  • 丁托列托在自己畫室的牆壁上寫有這樣的座右銘,作為靈感之源的提醒:「米開朗基羅的造型與提香的色彩」(Il disegno di Michelangelo ed il colorito di Tiziano)。《創造動物》這幅畫是向兩位大師致敬之作:丁托列托動態地描繪了神體,並滿懷愉悅地讚美自然界。此畫如今收藏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美國作家史丹利‧霍洛維茨(Stanley Horowitz)寫道:「冬天就像蝕刻版畫,春天是水彩畫,夏天像油畫,而秋天是綜合四季的馬賽克(鑲嵌畫)。」幾世紀以來,詩人與作家用筆歌頌四季,而畫家用色彩使之流傳千古。
  • 聚會宴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在古希臘,有一種稱為「會飲」(symposium)的特殊宴會,是當時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隨後,宴飲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十分盛行,並以不同的形式傳承至今。
  • 早在1855年,也就是多雷(Gustave Doré)二十三歲時就計畫為但丁《神曲》著手繪製插圖。他的藝術才能大多體現在為文學作品創作插圖上。除了神曲之外,他還為其它文學名著製作精美的插圖,如《聖經》、《失樂園》、《唐吉柯德》等等,而神曲插圖的面世,即被大眾認為文學結合視覺藝術的一大傑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