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高潔 毫無私心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字弘濟,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明永樂四至七年,楊溥任太子洗馬兼禮部會試總考官,掌管天下學子入仕。他在石首高陵老家的弟弟楊浩和楊澄,看到哥哥大權在握,便覺得功名有望,學友們都來巴結他們,連縣長、縣吏們的兒子也來攀交,這些人出資邀二人到京城,要他們去了解今年考試的試題情況。

二人到了哥哥家,說起今年考試之事,要哥哥透露些題目給他們。楊溥聽了勃然大怒,斥責他們心思不用在正路上,說無真才實學做了官也會禍國殃民,何況洩題犯誅族之罪,難道你們不要命了嗎!二人羞得無地自容,楊溥寫了「高陵清氣萬古雲」的條幅,交他們帶回,照著省身練志。

後來因為太子遣使迎接皇帝遲到,為漢王陷害,關進監獄十年,楊溥因是太子屬吏,同被株連入獄,他雖身陷牢獄卻心憂天下,每日在牢房中讀書不輟。

仁宗即位後,楊溥獲釋,主持修建弘文閣。宣宗登基,楊溥提任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官居一品。

他的兩個弟弟都因他十年冤獄的影響而早逝,二人的大兒子都已逾而立之年,屢次鄉試不第,二人上京找到楊溥。楊溥想起他們的父親早逝和貧苦的家境,不禁傷心落淚。二人求伯父給吏部說句話,先做個六七品的事就行。

楊溥聽了搖頭道,朝廷只能開科取士,特別任職要皇上恩賜,通過關係安排,屬於不法,我不能為。即使楊旦來,也不例外。原來楊溥有五個兒子,四個已夭亡,楊旦是僅存的第二子。

二人大失所望,便哭起來,並舉證說出其他官員的兒子親友被薦做官實例,但楊溥諄諄教導說,要正人先正己,要向好的看,再說當官就要為民著想,否則害了國家也害了自己,損名損德,有違家風世德又何必呢?說罷斷然寫了「公權豈可為私行」的條幅贈與,並將俸銀一千兩交二人回家孝養母親,安心務農。

一天,他的兒子楊旦從家鄉來京城看望他。他問兒子:「你從家鄉到京城,一路上可曾聽說哪個令守賢明?」兒子氣沖沖的說:「我正要告狀,江陵縣令范理最不賢明。我是堂堂宰輔的兒子,別的縣令對我都是十分慕雅,只有他對我簡慢失禮…。」

聽兒子說的情況後,楊溥想到江陵縣令可能是一位不鋪張浪費、不巴結權貴的正直官吏,他嚴厲指責兒子:「江陵縣令把宰輔的兒子視為一般百姓的兒子,這正是他的賢明之處,你怎麼能責怪他呢?我看,問題還是你的心思不正。往後可不能有這種想法。」

楊溥默默記下了范理的名字,了解范理非常清廉,很受百姓愛戴。他親自提拔他做了德州府知府,不久,又讓他做了貴州左布政使。

太皇太后因念起楊溥為先帝牽連入獄,家中罹難,兒子僅存老二楊旦,便下旨先賜楊旦一個六品大理寺少卿,待將來遷用。

楊旦上任後喜不自勝,常與公卿之子上街張揚,民眾退避,以衙內之禮相待,楊溥覺察後,對他嚴詞訓誡,並訂立了幾條為官規則,主要不准欺壓百姓,要以百姓為父母,並寫了「好官須為孺子牛」的條幅,令他懸掛臥室作言行準則,楊旦在監督下開始勤奮工作,謹言慎行,得到上下誇獎。

這時朝內爭權鬥爭激烈,因英宗年幼,宦官專權,派系林立。楊溥作為首輔,為顧全大局帶頭示範精兵簡政,斷然決定送楊旦回鄉務農,他以國家人民的大義勸導兒子,並寫了詩和「良民謹記家風淳」的字幅給他以示勉勵教誨。

正統六年,楊溥回鄉省墓時,看見中堂掛著他寫的這四幀條幅:「高陵清氣萬古雲,公權豈可為私行,好官須為孺子牛,良民謹記家風淳。」他為官五十年,身居高位卻嚴於律己,既是為官用人的榜樣,又是治家教子的楷模。

當今很多為官者為了一己之私慾,任人唯親,拉幫結派,嫉賢妒能,誣陷好人,既違背了天理,又喪失了民心。而真正有高尚道德和節操的人,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夠放下自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任何時候都能夠以德服人。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聞過則喜,顧名思義,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欣然、虛心的接受意見。這不僅體現著個人的修為與素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嚴冬過後,美好的春天來臨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間萬物復甦,生機無限,人們所見所聞皆是春意盎然...
  • 傳統儒、釋、道文化皆從因緣、因果關係,來探討人生意義和歸宿問題。
  • 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寬以待人。
  • 說起李白,幾乎無人不曉,人們讚賞他的輝煌藝術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氣,濟蒼生、報國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時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劉庭式,當時的蘇東坡,很賞識、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大樂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嘆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杜甫崇高的藝術成就,源於他仁愛、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他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揭露黑暗勢力,用詩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 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當然有它的神跡在。據古人留下的文藝專著和其它記錄中,半神文化的神跡表現遍佈歷代的詩、畫、樂等文藝形式中。
  • 成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精粹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