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古人用「一抔土」代稱墳墓?

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582
【字號】    
   標籤: tags:

唐武則天攝政期間殺了不少李唐王朝之人,其中就包括她自己的兒子。因此,柳州司馬李敬業與駱賓王等人共謀討伐武則天。駱賓王是唐初四傑之一,他為李敬業寫了一篇著名的聲討武則天的檄文。

在這篇〈代李敬業討武氏檄〉上載︰「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大意是說,先帝的墳墓尚未乾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道被貶到哪裏去了?文中「一抔之土」即為墳墓之意。

那麼,為甚麼古人用「一抔土」代稱墳墓?

抔,原意是用雙手捧物。如《廣韻.平聲.侯韻》:「抔,手掬物也。」及《禮記.禮運》︰「汙尊而抔飲。」注︰「抔,手掬之也。」後來又作為量詞,用來計算雙手捧取物品的單位,相當於捧、把、握。

「一抔土」一詞源自於《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據載,漢朝傑出人士張釋之,由於家中資產多而作了騎郎,侍奉漢文帝,但十年內都沒有陞遷,默默無聞。

後來,中郎將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備,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謁者。漢文帝召見他,一番懇談,文帝很讚賞他,就任命他為謁者僕射。

有一次,太子與梁王共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也沒有下車。當時張釋之就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讓他們進宮,並上書給皇帝,揭發他們在宮門外不下車所犯的不敬之罪。

薄太后知道此事後,文帝就脫下帽子陪罪說︰「要怪我教子不嚴。」薄太后就派使臣帶著赦免詔書前去,張釋之才讓太子與梁王進宮。文帝也因此看出張釋之的與眾不同,就命他擔任中大夫。

此後不久,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出來,皇帝坐車的馬受到驚嚇。於是就下令逮捕此人,並把他交給廷尉張釋之。經過審訊,張釋之判他犯了清道禁令,應處以罰金,並把懲處結果稟報漢文帝。

漢文帝聽後大怒,認為刑罰太輕。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與天下人應共同遵守的,現今法律如此規定,若要再加重處罰,那法律就不能取信於民了。皇上把人交給廷尉處理,而廷尉是天下公正執法的代表,稍一偏失,天下執法者就會任意輕判或重判,人民豈不手足無措了?願皇上明察。」過了很久,皇帝才說︰「廷尉的判處是對的。」

後來,有人竊取高祖廟神座前的玉環,被抓到了,文帝大怒,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依法律規定偷盜宗廟服飾器具之罪上奏皇帝,判處死刑。文帝震怒,認為偷盜先帝廟中器物罪大惡極,應以滅族懲處。

張釋之摘掉帽子叩頭謝罪說︰「按照法律規定,這樣懲罰已經足夠了。何況相同罪名,也要區別犯罪程度的輕重。現在他偷取祖廟的器物就要處以滅族之罪,萬一有愚蠢的人挖取長陵的一捧土,皇上將用什麼刑罰懲處他呢?」

原來,張釋之所說「取長陵一抔土」是避諱之詞,意思是挖開漢高祖的陵墓,即盜墓之意。張釋之認為,盜取高祖的陵墓才是罪該滅族。後來,「一抔土」就被作為墳墓的代稱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衙門是古代官署的一種俗稱,就是官吏辦公、辦事的地方。如《廣韻》上載︰「衙,衙府也。」衙府就是官署。據宋朝錢易《南部新書.庚》上記載︰「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公門為牙門,字稱訛變轉為衙。」因此,衙門原作「牙門」,訛誤變易後才稱為「衙門」。
  • (shown)貢院為了防止夾帶傳遞作弊,或防止閒人擅自進入,會在貢院四周圍上荊棘,因此貢院又稱為棘院、棘圍、棘闈。
  • 封泥又稱為泥封,由於封泥上留有古人用印的遺跡,記錄了當時的官制與行政設置,對於後世研究古代文字、官爵及地名,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
  • 雞毛文書,是指古代傳送緊急文書,在封套上插雞毛為記,又稱為雞毛信,源自於秦漢時代的羽檄。
  • 現在許多亞洲國家用餐都使用筷子,但筷子最早是源自於中國。筷子,是中國人必備的餐具之一,與日常生活的三餐息息相關。那麼,為甚麼中國人吃飯要使用筷子呢?
  • 古人稱冬至為入九,數足九九,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所以俗話有「九九消寒」之說。而為了度過漫漫嚴冬,古人想出了各種娛樂來進行九九消寒..................................
  • 從古至今,名片的使用歷史悠久,往上可溯自..........................
  • 至於,為甚麼每次敲鐘都要一百零八下,則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易經》認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數,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另一說,佛教認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一百零八次,則除盡人間所有的煩惱。所以,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念經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 古人把銅錢戲稱為「孔方兄」是有典故的,源自於.............
  • 據古籍記載,「雷同」一詞源自於《禮記.曲禮上》︰長者不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