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瀲灩 明珠鑲嵌--珠江傳奇(下)

李亮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海珠石:寶石化身

《南越志》載:「南海(今廣州)有沉香之水,又有浮水之石。」這石後稱為海珠石。唐宋時傳海珠石因胡賈過此沉珠而成。南宋方信孺《南海百詠》稱:「走珠石在海南」,「走珠石」就是後來所稱的「海珠石」。

海珠石在今海珠廣場一帶,原為江中一巨石,事實上是一塊由白堊紀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大礁石,因聳起於江水之中,故又稱海珠島。它長130多米,寬50多米,由於長期受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隨潮汐的變化而似浮沉江面上,江水衝擊海珠石時的波光閃爍,因而得名「珠海波光」。古人因而賦與它神秘的色彩,遂成為廣州歷代遊覽勝地。

南漢年間,在島上建有海珠慈度寺,是當時興王府二十八寺之一。南宋番禺(今廣州)人探花李昴英與僧人鑒義捐巨資重建此寺,明代在寺內建有文溪祠。清雍正九年(1731 )加建文昌閣。

清初,清軍在海珠石上修築炮臺,並建有樓閣。民國初年,這石島被闢為「海珠公園」。拆城牆建馬路時,一班紳士藉口原來置於雙門底的銅壺刻漏關係到廣州的風水,阻撓拆雙門底城樓。後來將銅壺刻漏移至海珠公園,才算拆了雙門底。

支持孫中山南下護法的海軍總長程璧光遇刺身亡,後來,在海珠石前端立起程璧光銅像,為海珠石風光增色不少。到了一九三一年,廣州修築新堤(今沿江西路),將海珠公園填為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面修路建樓宇,海珠石從此被埋於地下。

今天的迎珠街、連珠街、珠海波光、海珠廣場、海珠路、海珠橋以及原來的海珠花園等街巷道路及建築物名字,便成為人們對這塊神奇的海珠石的遙遠記憶。

◎海印石:珠江印章

海印石指古時廣州珠江東濠口的一塊巨型礁石。由紅色砂岩和砂礫岩構成,為海蝕平台地貌,形似印章而得名海印石。

曾昭璿教授論述海印石之形成認為:「白堊紀紅色岩層排列水準、易受河水沿層與層之間的層理面進行侵蝕、形成平坦的岩面……被人稱為『沉石』,狀如『海印』。」又說:「由這些小海印石看來,方格狀節理發育、被河水沖刷、沿節理形成了溝,所以方格狀的溝就把大片石面切成方塊狀的印章形態。」(《廣州歷史地理》.廣東人民出版社)

海印石的遺址在今廣九大馬路與廣九三馬路相交處。一兩百年前,這裏是一片曠野,大潮湧至,海天一色,海印石若隱若現。明萬曆年間在石上建海印閣,清朝嘉慶時改建為京觀樓,供遊人登樓觀賞珠江景色。

明代順德才女劉蘭雪〈五月端午偕女伴遊海印〉詩曰:

雀舫乘潮似渡瀘,釵頭輕掛辟兵符。
珠遺漢浦誰家女?印解湘潭楚大夫。
城撼怒濤搖粉堞,江吞斜日浸浮圖。
歸來聊把諸姬問,適聽蓮歌記得無?

可見每年端午划龍舟時,這裏是觀景勝地。清同治時改建為炮臺(稱定東炮臺或東水炮臺),是當時廣州江防重地。文溪改道後,其出口就在海印石附近,江面上逐漸形成一長方形的沙洲,曰築橫沙。海印石剛好在築橫沙的西南,它加速了附近一帶的沖積。

清乾隆三十一年(1772),海印石還是江中一小島,到了清光緒三十九年(1903),由於東側的築橫沙不斷地擴張,漸與該石相連,成為沙南東西向伸展,並三面環水的半島。

清光緒末年,東濠口西側築東鬼基(即新式堤壩),深入海口,與東炮台合成一東濠口。到了民國初年,東濠口大加填積,海印石被埋入地下,與珠江北岸陸地相連。一九八八年建了海印大橋,留下「海印」這名稱作為紀念。

◎浮丘石:撒豆成金

浮丘石是古代廣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島,形狀似浮在水面的小丘,因而取名「浮丘石」,它位於今中山七路東段,東距西門口250米,其北端入將軍里,南端至李家園。

宋文人方信孺《南海百詠》載:「浮丘山『其高一丈五六尺,周四百餘步』。」《番禺雜誌》云:「東邊有井……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今山之四面篙痕宛然,有陳崇義者,年一百一十二歲,說為兒時猶見山根舟同船數千,今去海邊三四里,盡為人煙井肄之地。」可見唐代這裏是江邊。

古代,浮丘石四面環水,船舶縱橫。據說,晉代的葛洪曾在浮丘山腳煉丹,留下了「丹井」的古跡。在唐朝和宋朝,浮丘石上曾修築過不少亭臺樓閣,主要是根據浮丘公的神州傳說而建。

宋經略使將之奇建有朱明館、挹袖軒、白雲堂;明廣東副使趙志皋曾再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為「廣仁寺」;清代才改為「浮丘寺」。清代時「浮丘丹井」是羊城八景之一。民國未開馬路前,浮丘高出西關平原3米。

二O~五O年代修築中山七路時,浮丘寺被拆,浮丘石被鑿,但地勢仍較周圍高。如今的積金巷,也就是當年神話傳說的見證。不過,積金巷近年被拆掉了,只留下一段花崗岩石地板。

在悠悠的歲月中,浮丘石有一段傳奇。傳說浮丘山下住著一老一少,長者雙目失 明,人稱浮丘公;少者也瞎了一隻眼,人稱浮丘叔。他們兩人共一明目,在浮丘山上砍柴割草度日。鄰居們見他們生活艱辛,不時送些麥豆給他們。

一天,鄰居二叔婆又送來麥豆,浮丘公過意不去,兩人你推我讓,浮丘叔總算開了口,說:「麥豆我們收下,用來做種子,開荒種地。」

第二年春,浮丘公和浮丘叔互相攙扶著,到浮丘山下開荒。浮丘山的表土下全是 紅色砂岩,開荒十分艱難,浮丘公在前面掘,浮丘叔在後面下種,掘一下,行一步,種一穴,摸一摸。別人一天種三斤種子,他們種一斤種子需要三天。那年還遇上大旱,他們兩人共一目,摸索著抬水澆地,日落時順便挑一擔柴草回家,用來換點鹽度日。

日子一天天過去,到收成的時候,令人驚奇的怪事發生了。他們種的是麥豆,收成的卻是金燦燦的金豆,連那些豆杆都變成紅白相間的珊瑚玉樹。

為了報答鄰居們長期的幫助,他們悄悄地把這些金豆子撒在每家每戶的門口,撒 滿了一街。那就是撒金巷,後來叫「積金巷」。這裏還流傳一首童謠:「浮丘公,浮丘叔,兩人同一目。撒豆成金人不知,肩上珊瑚擔一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說多智和尚因建寺無人運瓦而發愁時,竟迷迷糊糊做起夢來,結果何氏九仙顯靈,瓦片奇飛。「出米石」講的是山民黃阿山家中貧苦,祖母挨餓,忽夢見石竹山上的石木皇裡儘是白米,夢醒後到山上一看,果然如此。
  •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北36公里的浮山鎮,海拔165米,景區面積為200平方公里。據《大明一統志》記載:「西南有獨峰,直上千仞,大江環繞,望之若浮」,故名浮山。山上有36峰、28怪石、36奇巖和72奇洞。
  • 朝日峰西側有一高20米的懸崖絕壁,令人稱奇的是:在絕壁中央有約50厘米的坐佛圖案一尊,以坐佛為中心,絕壁上呈現出圓形的光環圖案,直到絕壁邊緣。當陽光照射在上面時,便會熠熠生輝,好像佛光普照人間。
  • 他常常數日不吃東西也無饑容;他有時通過賦詩來預言事情,預言開始讓人費解,但後來無不應驗。當時江東士庶都很推崇他。齊武帝認為他是謠言惑眾,就將他抓起來,關在了建康的監獄中。
  • 歸騎雙旌遠,歡生此別中。
    蕭關分磧路,嘶馬背寒鴻。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東。
    賀蘭山頂草,時動卷帆風。
  • 根據東晉葛洪寫的《神仙傳》記載,皇初平是丹溪人。十五歲時,他放羊時遇見一位道士。道士見他善良謹慎,就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的山洞裡去修煉,一去四十多年,他也不再念家。初平的哥哥皇初起,見弟弟放羊不歸,就進山尋找,找了多年都沒找到。
  •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位於今天河北省曲陽縣與山西渾源縣的交界處。它的主峰海拔高達2017米,為五嶽之最。恆山曾先後用名為常山、大茂山、神尖山等.......
  • 列為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的衡山縣。衡山山勢十分雄偉,綿延數百里,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其中著名的五峰是:祝融峰、紫蓋峰、雲密峰、天柱峰和石廩峰,均有仙人遺跡..............
  • 列為中國五嶽之一的東嶽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濟南市與泰安、歷城、長清三縣之間,綿延420餘平方公里。泰山的主峰在泰安縣城北,海拔1530多米,高度居五嶽第三位,列在華山和恆山之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