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衰退中的營生和難放下的心

謝田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 )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3月08日訊】美國時代華納公司旗下,有個特納播放系統(TBS),著名的CNN電視網,就是TBS旗下的公司。TBS旗下還有個叫TRU TV的子公司,「TRU TV」取的是諧音,有「真實的電視」之意。TRU TV的口號,是「Not Reality, Actuality」,意思是他們的節目不是現實,但卻是真正的實際。這話聽起來像繞口令,但確實反映了他們節目的特性,就是真實的用電視節目的鏡頭,來反映現實。

寫實主義的電影類型

近來看了TRU TV一個饒有趣味的電視節目,它既反映了經濟衰退時期獨特的賺錢營生,也反映了世事無常、人們在財富面前,尤其是財富被剝奪時,流露出的赤裸裸的本來面目,和那顆難以放得下的人心。

節目的名字叫「Operation Repo」,意思是「幫債主(銀行)收回抵押汽車的行動」。有些人借貸款買車,而貸款是用汽車來擔保的。如果付不起月供,銀行就有權把作為抵押的汽車收回。收回的汽車和收回的房子一樣,會放在拍賣會上,大都由汽車經銷商大批量買走,然後再進入舊車市場。財富就是這樣,從一個人的手中流走,轉到另一個人手裡。

「Operation Repo」 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採取了一種叫做「Cinema verite」 (真實電影)的技術,這是法國人1960年代發起、源於紀錄片的寫實主義電影類型。而名詞的本身,則是從蘇聯導演維爾托夫(Dziga Vertov)20年代的系列電影翻譯過來的。

在「Operation Repo」中,幾個人扮演一個汽車收回公司的僱員,而汽車被收走的人們,也是演員演的,但他們按當時的真實場景重演。雙方的演技是如此的高超,看電視的人們,甚至會誤認為這是真實拍攝的實景。被銀行或貸款公司收回的財物除了汽車,還有加長禮車(limousines)、娛樂用車、滑冰場平整冰面的專用車,甚至豪華遊艇和私人飛機。

經濟衰退中的新營生

佛州奧蘭多就有一個人,名叫肯‧凱吉(Ken Cage),他的小公司的專長,就是幫各家銀行收回飛機和遊艇等奢侈品。眼下的這場經濟衰退,居然讓他的生意非常紅火,他的故事也上了全美的電視新聞。

人們借錢買車買房,如果貸款還不出,車子和房子就會被銀行收回,但習慣於享受那些遊艇和噴氣機的人,以前可能是巨富,但現在沒錢了,因為財富本來就是身外之物、來去無常的。但一旦覺得這些奢侈品可能會被銀行收回,他們當然心有不甘。於是乎,有些人紛紛把遊艇和飛機藏起來,跟銀行玩捉迷藏。但遊艇和飛機不比金銀珠寶,藏起來也是蠻費勁的,需要碼頭或機庫。銀行呢,自有銀行的業務,也沒有太多精力去滿世界的尋找這些財產。於是,凱吉的工作就應運而生、變得熱絡起來了。

去年5月,凱吉發現了藏在奧蘭多某機庫的一架十人座賽斯納(Cessna)小型噴氣機。飛機價值70萬美元,應該是屬於銀行的。凱吉打電話告訴了警察,讓跟來的駕駛員把賽斯納直接飛走,準備以後賣掉後再還錢給銀行。等欠債不還的倒霉蛋主人回來,發現飛機飛走了,也只能有苦難言、望洋興嘆。最多的一天,凱吉的公司賣掉12架遊艇和飛機。他的最大一筆交易,是架1,400萬元的灣流噴氣機,原來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商的。

凱吉一般跟銀行談好,把收回的東西自己想法子賣掉,然後留下一小部分,把大頭還給銀行。

凱吉的工作,一半像福爾摩斯,一半像007邦德。在新澤西的一次行動中,飛機的主人發現了他們,在跑道上窮追不捨,但最後還是沒追上滑跑起飛的飛機。凱吉代銀行收回這些東西時,幾乎是半偷半搶的;但毋庸置疑,財產被剝奪者才是真正的、率先的偷竊者。冤有頭債有主,欠債還錢,古今中外都是這個理。

難放下的人心

一般人會認為,那些還不起汽車貸款,然後不得不面臨汽車被收回的,是不是都是窮人呢?還不都是這樣。在「Operation Repo」中,有藍領的工人汽車被收回,也有衣冠楚楚、家居豪宅的有錢人。有個公司老闆,經營一家加長禮車(Limousine)的生意,迎來送往的都是富裕的客戶。他欠錢還不出,被貸款公司的女士設計誘捕,看著禮車被拖走,垂頭懊喪不已。另外一個是衣著筆挺的律師,他那輛價值10萬美元的奔馳,也眼睜睜被別人拖走了。看來,不是你有多少錢,而是你花的錢、借的錢是不是比你賺的、擁有的要多,你是不是量入為出,這才是關鍵的問題。

這些人在心愛的汽車、遊艇、飛機被收走時的表現,真是人們最真實面目的展現。在那一刻,什麼面子、尊嚴、矜持,統統都不見了,剩下的只是歇斯底里的絕望和最後的掙扎。

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明白得快,帶著懊悔垂頭走開;有的氣憤難消,執著的心久久難以放下。更有甚者,在汽車的行李箱裡放入腐爛的臭肉來洩憤,徒然在自己已經失去了的金錢信用的基礎上,再度降低了自己的人品。

被剝奪的財產的本質是什麼呢?它是我們自己嗎?是我們生命的本源和根本嗎?顯然不是。其實,它們只是被我們擁之不能放下、唸唸於懷的身外之物。那些人極度的失望、絕望的心情,懊喪和無可奈何的表現,是讓人不由得產生同情。但如果人們能從欠債不還行為的受害者的角度看,比如退休老人畢生積蓄被壞信用的人揮霍一空,就不難判定誰是誰非、誰對誰錯了。

費城有個西人朋友叫菲爾,他曾經告訴我,走入佛法修煉前,他曾夢見一個銀河系外的世界,那裡的生靈因面臨覆亡的命運,轉生來到地球,想學些東西帶回他們的世界。這些生命甚至在地球上創立了一個社會,其社會的基本原則就是「欠債必還」。看來,欠債要還的古訓和道理,不僅古今中外的人間如此,也許天上也是這樣的呢。◇

本文轉自213期【新紀元週刊】「商管智慧」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15/9106.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皇家騎警警告信用卡新騙術
救地球 南韓推環保信用卡 
美國會失最佳信用評級?專家不以為然
「母千里走單騎」被質疑造假 大陸媒體失信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