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獲李斯特「評委特別獎」 獎金回贈母校

人氣 26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詹妮美國費城報導)荷蘭烏德勒支第9屆弗朗茨‧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於4月10日圓滿落下帷幕,來自台灣的17歲華裔天才少女陳延瑜以年齡最小參賽選手身份獲得評委特別獎—「Incentive Prize」,並獲得八千歐元獎金及參加即將在德國舉辦的為期8天的鋼琴大師班授課。該獎項系由評審團特別頒發給22歲以下最具潛力的鋼琴家。賽後,陳延瑜決定將八千歐元獎金扣除學生生活貸款後,全數捐贈給科蒂斯(Curtis)音樂學院,以支援母校新宿舍社及新音樂廳的落成。


陳延瑜在表演鋼琴獨奏(陳延瑜媽媽提供)

本次大賽評審團對陳延瑜的評價是:小小年紀便擁有收放自如的彈奏技巧,充分掌握樂曲靈活的節奏變換及情感詮釋,個人在彈奏過程中對音量大小的控制也相當成熟。她對樂曲的詮釋與意境的展現,得到所有評委一致的肯定與青睞。評委們同時指出,如果陳延瑜在演奏時能做更自然的呈現與控制,對踏板做更細微的修正,將會更有助於她未來成熟的發展。


陳延瑜今年1月受邀在賓州新任州長Tom Corbett就職慶祝家庭音樂會上表演鋼琴獨奏。圖中人物從左至右為:哈里斯堡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家Odin Rathnam、賓州副州長Jim Cawley夫婦、陳延瑜、賓州州長Tom Corbett夫婦、哈里斯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Stuart Malina(陳延瑜媽媽提供)

與同齡人相比, 17歲的陳延瑜有著不同凡響的成長經歷。5歲開始由媽媽呂依潔女士啟蒙學習音樂;8歲到台北古亭國小音樂班就讀;10歲通過名列世界最著名音樂學院之一的費城科蒂斯(Curtis)音樂學院考試並獲全額獎學金,11歲赴美深造,成為當年科蒂斯全校年齡最小的學生,師從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Eleanor Sokoloff教授學習琴藝;12歲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鋼琴獨奏會並獲得美國費城管絃樂團「Greenfield Competition」金獎,同年科蒂斯音樂學院還把她演奏的海頓C大調鋼琴奏鳴曲推薦給費城電視台播放;13歲受邀與美國費城管絃樂團合作演出貝多芬鋼琴協奏曲;14歲在容納2000名觀眾的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鋼琴獨奏會;15歲榮獲美國「明日之星」協奏曲比賽金獎,同年獲費城管絃樂團邀請邀請、在費城著名的奇摩藝術中心(Kimmel Center)演出「莫札特協奏曲」;16歲獲「American Prot□g□ International Piano and Strings Competition」金獎,並於卡內基音樂廳參與演出;同年榮獲的獎項還包括:第5屆紐約國際大賽銀獎,獲邀演出多場獨奏會;第12屆美國伊士曼青年藝術家國際鋼琴大賽銀獎,與Rochester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出舒曼協奏曲,並因榮獲美國「明日之星」金獎受邀與哈里斯堡交響樂團演出兩場「拉威爾協奏曲」。由於出眾的琴藝,陳延瑜今年年初還特別獲得賓州新任州長湯姆‧科貝特夫婦的邀請,在家庭音樂會上表演鋼琴獨奏。


陳延瑜演奏會時與友人們的合照(陳延瑜媽媽提供)

陳延瑜在科蒂斯(Curtis)音樂學院學習期間非常好學且認真,只要能上鋼琴研討會或大師班,她都儘量爭取上台示範的機會,所以她先後得到過Leon Fleisher, Anne-Marie McDermott, Robert Levin, Jeremy Denk, Gary Graffman, Claude Frank, Seymour Lipkin, Susan Starr, Robert McDonald Jean-Yves Thibaudet, Lars Vogt, , HaeSun Paik, Ignat Solzhenitsyn, and Meng-Chieh Liu等諸多名師的指導,在鋼琴和室內樂演奏方面不斷精進,技藝日臻成熟,今年秋季新學年開始之際將師從著名的科蒂斯音樂學院前院長—Gary Graffman教授學習琴藝。


陳延瑜的指導教授、96歲的Mrs. Sokoloff非常疼愛她(陳延瑜媽媽提供)

以下是賽後大紀元記者對陳延瑜及陳媽媽(呂依潔女士)的專訪:

記者:在賽場上緊張嗎?能否談談此次參賽的感受?
陳延瑜:還好,不緊張。我是去年9月入圍參加這個大賽的,當時有來自世界四個城市(俄羅斯彼得堡、荷蘭烏特勒支、美國紐約、中國上海)的200多名選手參加選拔,最後有22人入圍參加決賽。評委公佈前三名獲獎名單後不久,我收到了大賽音樂總監的信,才知道自己獲得了唯一的「評委特別獎」(Incentive Prize),他還邀請我在音樂廳現場特別演奏了一首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鬼火》,評委們反響很好,有兩個評委還送鮮花給我,令我感到有些意外,不過我想這是他們對我的鼓勵吧。


陳延瑜於Kimmel Center 演出後簽名會(陳延瑜媽媽提供)

記者:為何要把獎金捐贈給母校?是自己的決定還是媽媽的決定?
陳延瑜:是我自己決定的。我11歲來科蒂斯(Curtis)音樂學院,在這裡學習了6年,感覺收穫還是蠻大的,因為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師,教授給我更高深的技巧與詮釋方法。我是班上年齡較小的學生,學兄學姐大多是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都對我很好,很照顧我。我們學校常舉辦茶會,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談音樂還有生活中有趣的事,老師們也時常來參加,感覺像在一個大家庭裡一樣。


陳延瑜與同學們演出四重奏, 中間為室內樂指導教授Ms. Frank(陳延瑜媽媽提供)

記者:陳媽媽,對女兒的決定支持嗎?
陳媽媽:坦白的說,當初延瑜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我內心還是蠻掙扎的。延瑜11歲來美國學琴,我辭了在台灣的工作過來陪女兒,留下先生和延瑜的兩個弟弟在台灣,後來延瑜的大弟弟也過來住在新澤西的親戚家,一家人分居三地,全靠先生一人在台灣掙錢養家。我曾經有想過如果用這筆錢,我們或許可以從現在租住的這間小studio換到條件更好一些的一臥或兩臥公寓,但想想學校給延瑜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孩子學到了這麼多,中國人講「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我們已經感到很幸運了。 還有,我也跟女兒說:『我們是來美國學習打拼的,不是來享受的』 ,想來對女兒的成長也好。將來即便條件好些了,我們還是會這樣踏踏實實的生活,勤儉也是中國人的美德嘛。


陳延瑜與大弟在美國家裏, 一間studio房裡擠放著床、書桌與一架三角鋼琴(陳延瑜媽媽提供)

記者:科蒂斯音樂學院有過類似學生獲獎後將獎金捐贈學校的先例嗎?
陳媽媽:好像還沒聽說過。當我們提出捐款時,科蒂斯音樂學院負責學生事務的主任Richard Woodland教授感到有些吃驚,他說十幾年來還沒見過學生有這樣的反饋。我想雖然我們的捐款不算太多,多少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吧,讓孩子知道感恩和回饋社會。

記者:延瑜,你是怎樣理解和詮釋音樂的?
陳延瑜:我在彈奏的時候,腦海中經常會浮現出一些景象,比如演奏史特拉文斯基的「彼德羅西卡」時,我的手指也像布袋偶的腳那樣在琴鍵上跳動,在演奏李斯特奏鳴曲中描述天使部份的樂章時,我會感覺自己像是在天空中不停的向上飛,就像天使那樣。

記者:演奏音樂時技巧和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哪個更重要?
陳延瑜:我覺得技巧和感悟都很重要。技巧是基本功,嚴格的演奏技巧和各種指法對表達音樂的內涵很有幫助。音樂是無止境的,同一首樂曲,每個人的感悟不同,理解不同,演奏時表達出的情緒也不相同。像演奏「西班牙狂想曲」這首曲子時我會感受到一種「熱情」中的「憂傷」。


陳延瑜與觀眾(芭蕾藝術學校的學生們)合影(陳延瑜媽媽提供)

記者:你在準備彈奏一首樂曲時會做哪些功課?
陳延瑜:我會先聽聽和看看別人的演奏,比如為彈奏李斯特根據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改編的《愛之死》這首曲子,我完整的聽了兩個不同版本的歌劇,對不同的表達方式有了一定瞭解後,我再用自己的理解去表達樂曲的意境。

記者:你覺得音樂家的使命是甚麼?
陳延瑜:我非常喜歡我的指導教授Mrs. Sokoloff說過的一句話:『音樂是用來與人分享的,不是用來炫耀自己的』。


陳延瑜的指導教授Mrs. Sokoloff 親自到場祝賀演出成功!(陳延瑜媽媽提供)

記者:從科蒂斯音樂學院畢業後,會選擇繼續深造嗎?
陳延瑜:會。我計劃在18歲拿到科蒂斯音樂學院的大學文憑後,去耶魯大學或紐約的朱莉婭音樂學院或其他的紐約音樂學院繼續讀研究所。

記者:聽起來好像你到紐約發展的可能性更大些?
陳延瑜:是的。因為我的經濟紀人公司在紐約。在紐約會有更多的演出機會。


陳延瑜於紐約獨奏會演出後與觀眾互動(陳延瑜媽媽提供)

背景資料:
•首屆李斯特鋼琴比賽於1986年為紀念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弗朗茨‧李斯特逝世100週年,在荷蘭烏特勒支市舉辦,此後每三年舉辦一屆,比賽曲目全部為李斯特鋼琴作品。參賽選手年齡在17歲和29歲之間。1999年李雲迪曾獲得第三名,2005年孫穎迪曾獲得冠軍,並同時獲得錄音合同和歐美60場獨奏音樂會演奏機會。

•美國費城科蒂斯音樂學院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是世界頂尖音樂學院之一,培養出許多世界級音樂家和大師,有「獨奏家搖籃」的美譽。馳名遐邇的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馬友友的大提琴老師儸斯(Leonard Rose)都曾畢業於此校。2009年由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全球華人小提琴大賽的銀獎得主林品任也是該校學生。科蒂斯音樂學院對所有學生都提供全額獎學金,這在美國是絕無僅有的,因此錄取非常嚴格,其錄取率是全美高等院校中最低的,每年平均只招收160名新生,比常青籐大學(例如哈佛)還要難考好幾倍。

 

相關新聞
波蘭移民校工 竟是鋼琴天才
天才鋼琴詩人李雲迪 來台浪漫演奏
天才鋼琴家上原廣美 世界巡演臺灣站9月演出
鋼琴天才牛牛征服德國魯爾觀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