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針灸治療腦出血 微循環研究給證據

人氣: 18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4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欣怡台灣台北報導)微循環生理領域之國際SCI期刊,近期刊登了一項台灣的微循環研究,該研究領先全球首度採用體表血流量測技術,取代穿顱侵入式方式,評估中風病患健患兩側血流阻力狀態差異。對針灸中風療效,提供有力的客觀證據與生理探討基礎。

中醫界近年來致力以針灸方式治療中風,目前已獲得不少應用上的重要發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陳朝宗提供了一位典型的臨床治療案例。18歲的小勝(化名)因車禍造成創傷性蜘蛛網膜下腔及腦室(內)出血,緊急由神經外科醫師做了腦室引流管與顱內壓監視器置入手術。術後一個多月後會診中醫科,在常規的西醫治療下加上針灸治療,病況改善許多,並且能自行活動。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腦中風自民國73年起,幾乎都在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第三位,陳朝宗指出,中醫依據患者病症,將中風劃分為「中風閉症」與「中風脫症」兩類,並依據病症進行針灸。當病患的呼吸、心跳、血壓和電解質等指數據穩定後,即可結合中醫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目前與台灣科技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助理教授許昕合作,將整合動脈血壓波形與微循環血流兩項非侵入式醫學量測技術,應用於中醫治療診斷各層面客觀評估。長期以來已建立一套科學化探討中醫氣血研究模式。

許昕表示,研究中發現,中風病患在接受施加於患側為主的針灸治療後,患側血流供應與血流阻力狀態皆會得到顯著改善,此一血流狀態的改善,可能有助於中風患側生理功能復原。

他還說,由生理訊號分析另可得知,其背後生理機制可能與患側血管床交感神經作用活動程度降低有關,顯示針刺治療確實可對改變交感神經活動所影響心血管疾病,具有治療作用。

陳朝宗強調,本研究著重於醫學工程與中醫臨床的跨領域結合,對傳統中醫科學化研究,提供一套嶄新的科學化評估模式。未來也期望將此方法延伸出去,進一步貢獻於中風的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並進而開發屬於台灣特色的創新醫療儀器,以達成降低相關醫療耗費與提升我國競爭力的目標。


(陳朝宗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