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畫家維梅爾

德馨
font print 人氣: 8990
【字號】    
   標籤: tags: ,

楊‧維梅爾(Jan Vermeer 或Johannes Vermeer)或譯約翰內斯‧威梅爾,生於1632年10月31日,卒於1675年12月15日。與大多數曠世名家一樣,他的作品與名氣在其生前默默無聞,直到二百年後其價值才被後人所認識併發掘出來,其作品被視為「荷蘭小畫派」的經典之作。當今人們把他列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並與倫勃朗享有同樣盛譽。

荷蘭黃金時代

正如明星不可能脫離舞台而獨自閃耀;英雄也不能超越歷史塑造威名,藝術的發展和藝術家的誕生也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歐洲文藝復興後、十七世紀的荷蘭之所以被稱作「黃金時代」,是因為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達到了空前的鼎盛,以最大、最富強殖民國家的姿態稱雄於世:在西班牙的統治下因商貿崛起,在為尋求獨立與西班牙長達80年的爭戰中強大,在與英國的30年爭戰後沒落。其發達的貿易成就了富庶的荷蘭,連年的爭戰又摧毀了這一切,這就是「海上馬車伕」在十七世紀的行進軌跡。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基於這一主線上延展開來,維梅爾也不例外。

代爾夫特(Delft),一個位於荷蘭西南部、臨近北海的、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小鎮,楊‧維梅爾在這裡渡過了他短暫的一生。1652年他的父親去世時,剛好二十歲的他繼承了其父留給他的名為麥哲倫的一個小旅館和畫商生意。次年維梅爾娶了自己的模特——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卡特琳娜為妻,並隨妻改信天主教,後入贅妻家,他的作畫生涯從此開始。他加入了代爾夫特畫家行會並先後四次當選為這個小鎮畫家行會的領導者。楊‧維梅爾的傳世畫作中最早的那幾幅就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第一幅畫作在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前後完成,而那個時候恰好是荷蘭黃金時代的頂峰。

「荷蘭小畫派」

這是一個以商貿自強自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商品觀念深入人心的年代,畫作通常被視作一種商品,並不見得被崇到「藝術」的高度,「畫家」一詞在當時表述為「畫匠」更貼切。神職人員、律師、醫生、商人、企業家和國家大型機構職員構成了當時的權貴階層。祥和的家居場景是戰爭時期每個中產階級所需要的,中產階級希望自己出現在畫布上,而不僅僅是教堂和宮廷,雖然這要付出五六百個銀幣——這筆錢足以支付他們一年的吃穿用度。出身寒微的楊‧維梅爾一直希望躋身於中、上流社會,由於畫商的出身,他把最初專攻方向——歷史和宗教題材,改為畫風俗和肖像。市場需求造就了「荷蘭小畫派」,富裕的荷蘭人對畫作情有獨鍾,家境稍差者也要懸幾幅廉價油畫妝點風雅。「小畫」正好符合了這個需求:畫幅小,相對巨幅畫易於創作,適宜於市民階層室內懸掛以裝飾居室;畫作題材以市井風俗為主,市民的日常生活和風景乃至自己的畫像躍然紙上。拉近了作品與欣賞者的距離、容易引起興趣和共鳴。人物的特寫從中產階層貴婦到僕人、市井小民,甚至乞丐酒鬼,十分豐富;對建築的構畫從權貴奢華高雅的居室到市民的簡樸居所;對生活細節的描述富有濃郁生活氣息:從婦女梳妝打扮、彈琴唱歌、讀書寫信到做家務勞動……以迎合各階層的審美情趣。由於風俗畫突破了宗教局限,表現形式多樣,題材空前豐富。

「荷蘭小畫派」的代表人物

維梅爾作為「荷蘭小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畫作有其獨到之處。從題材內容上看:維梅爾作品大多數取材於市民平常的生活,描繪寧靜、平和的家庭生活的風俗畫,精細地描寫一個限定的空間,其內容通常是一、兩個人在室內勞作或休閒,讀信、彈琴、編織蕾絲花邊、擺弄瓶瓶罐罐……畫面溫馨、舒適、給人以田園詩意的感受,表現出了荷蘭市民那種對優雅環境和恬淡和平的渴望(尤其是英荷戰爭期間)。畫作人物多展現女性的形象和活動,在其存世不到四十幅的作品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僅13位,以單個女子為主題的佔十八幅之多,迎合了十七世紀的中產階級的審美觀:人物氣質純樸大方、清新自然、擁有嬌艷的紅唇及下巴上的小窩。從畫作顏色用料來看:維梅爾大膽地使用天然的深藍與檸檬黃,還有灰色以及透明的顏色漆。色彩的成功運用在其畫作裡隨處可見:這些色彩明朗富有張力,如女人藍色的裙子、檸檬黃緞子禮服,在窗戶下面的不明朗的陰影區,用黑暗的自然青打底,採用天青石彌補光區的空白。他從不吝惜在昂貴顏料上的花費,儘管某些稀有的顏料消耗掉了他很大的財力;從繪畫技巧來看:與倫勃朗式的舞台式聚光畫法不同,維梅爾光線的處理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一技巧令數百年後的人們歎為觀止。維梅爾使用了以微小的畫點組合(點畫法),並且善於使用光線的來源,使畫面產生一種流動、優雅的氣氛,因而被稱為光影大師。沒有人瞭解維梅爾的技法,人們推測他使用了暗箱技術(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線和色彩。因為當時荷蘭著名的科學家列文虎克是維梅爾的好友,此人精通顯微鏡和光學透視,維梅爾從他那裏學到了這門技術。他的畫作構圖飽滿而不複雜,人物表情自然專注,畫中人物往往佇立窗前,柔和的陽光一般從左側窗子傾瀉進來,灑落得勻稱有秩,光影映襯下的人物與空間比例力求精準,明暗對比層次分明。光線下各種織物陳設厚重沉穩,質感凸顯,生動盎然。他把光影變化處理得如此逼真,真實感強烈到與照片一樣,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以致有評論家認為這不是藝術。

耗時長的高質量作品

維米爾往往需要六個月甚至一兩年完成一幅作品,對這個生養了十四個子女(包括夭折的三個孩子)的畫家來講,撐起這個家的同時進行優質創作並非易事。相對於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們數萬幅的畫作,維米爾不算高產畫家。1663年夏天法國一位富裕的外交家來到楊‧維梅爾的畫室想買一幅畫,但畫室沒有畫作可供展示,維梅爾帶他到麵包師家看他的畫作,但外交家並不滿意。三年後「繪畫藝術」這幅作品作為招牌畫問世,被他用來展示其才華和藝術功底以招徠顧客。這幅畫的確不尋常,相當於其小畫尺寸的四倍,當時只展不售(二戰間曾被希特勒看好,高價購得並珍藏)。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小畫派」領軍人物維梅爾的代表作。此畫以神秘的黑暗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前景少女形象。畫面生動地展現了這位少女在轉身回眸、驚鴻一瞥間,欲言又止、似笑還嗔的肖像,極富感染力。少女身著樸素的棕色外套,潔白的衣領、藍色的頭巾(藍色的頭巾是用昂貴少見的天青蘭顏料繪製而成,這種色調在維梅爾的其它作品中並不多見)和垂下的檸檬色頭巾布色調簡潔、對比鮮明。少女目光殷切、略透憂鬱,朱唇微啟,欲語還羞。畫面中少女的左耳上佩戴了一隻珍珠耳環,幾乎處在畫面黃金分割點的位置上,所以格外醒目。據稱珍珠耳環是當時上流社會富貴的象徵。為甚麼要一位勤勞純樸的女傭要佩戴它?難道這是一個特殊的時刻?(事實情況是:維梅爾畫中的人物很多是受僱而打扮成女僕模樣的富家少女)從少女的目光中可以感受到她戰勝片刻怯生後的那種無畏果敢和萌動中的希冀。有人浮想聯翩,說她這是要嫁人了,為此還寫了一本書。

我們得承認:這位畫中人的目光和流露出來的情感撼動了人們的心靈,她正在凝視你、坦然而對人們的審視,純真情愫涓涓流淌。把如此複雜的心態描繪得如此傳神,這幅畫無疑是成功的。荷蘭藝術評論家戈施耶德認為這是維梅爾最出色的作品,是「北方的蒙娜麗莎」。人們無從知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的少女緣何回眸,怯語還嗔。而畫家又是在怎樣的情形下成功的再現了這瞬間綻放的情感?——這就是優秀風俗畫家——維米爾展現給世人的,充滿陽光的動感寫意,真實的情愫被其敏感地捕捉,憑藉他對於光影與色彩的理解,用傳神的畫筆將其定格。雖歷經滄桑,其畫作上浮現的人性光輝仍能穿越時空,浸潤人們的靈魂。揣測這位少女的身世和前程不是畫家和賞析者要做的事。少女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畫作真實地展現了她那一回眸中的內涵,觸及到人類的情感深處而獲得感知、認同,千回百轉、心態怡然。

晚年窮困潦倒

維米爾一生以賣畫為生。雖然他的繪畫技法高超但是卻不被當時世人悅納。維梅爾去世前,不但無法賣掉自己的作品,其經銷的油畫也無人問津,結局相當淒涼。用他妻子的話來說:維梅爾是由於「龐大家庭的重負,沒有謀生手段,使他陷入萎靡和沮喪,進而譫妄,好端端的人一、兩天之內就突然病死。」1675年12月維梅爾拋下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和11個孩子(其中8個尚未成年),與世長辭。卡特琳娜不得不申請破產。次年,代爾夫特市政廳處理維梅爾的遺產,卡特琳娜繼承了19幅作品。1676年2月29日,公證人清點了他的遺產:女裝2件,童裝21件,還有一大堆負債,包括欠麵包師的726個銀幣。而當時的歷史背景是:英荷三十年的戰爭耗盡了荷蘭的元氣,國運衰落,市場經濟崩潰。淒慘中一代巨匠就此隕落,留下的是身後塵封的畫作。他在荷蘭十七世紀的繪畫史上都沒有留名,更不消說歐洲的繪畫史了,但他堅信幾百年後的人們會發現其作品的價值並嘖嘖稱奇——事實的確如此:十九世紀中期,寫實主義開始風行,人們從新審視維米爾的畫作,發現它們是那樣的真實,光影真實到如同光學相機拍攝的照片。

藝術來源於生活,但生活從來都不善待藝術。事實上倫勃朗的晚景也好不到哪去。他們在智慧中創作,在生存中掙扎,他們的靈魂在創作中歡歌,他們的魔性在痛苦中咆哮。不單是荷蘭人有虐待他們最偉大畫家的傾向,生前的失敗與死後的輝煌似乎成為所有天才的宿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倫敦正在展出集合17世紀戴夫特學派(DelftSchool)藝術家的畫作,包括一件維米爾的收藏品在內。
  • 荷蘭畫家,臺夫特人。為荷蘭大師中最穩健、溫和的一位畫家,他的生平和成就直到十九世紀中期才受到注意。他顯然受到法布利契亞斯(Carel Fabritius)的影響,而且在 1653 年成為臺夫特畫家公會(Guild)的畫師,之前,可能曾是法布利契亞斯的弟子。為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
  • 2006年對荷蘭來說別具意義,巴洛克時期的重要畫家林布蘭,於400年前誕生於荷蘭。各地紀念林布蘭的活動,已進入緊鑼密鼓階段,也展現荷蘭人對自身文化資產的驕傲。
  • 今年是偉大的荷蘭畫家倫勃朗(Rembrandt Van Rijn;又譯林布蘭或林布蘭特,1606年7月15日 — 1660年10月4日)的誕生400年的紀念年。在全世界的美術館裏舉辦了不下54個他的畫展。從阿姆斯特丹的王家美術館到柏林的版畫收藏館,從卡塞爾的大師畫廊到布拉格的藝術博物館。另外,據荷蘭一家電視臺的電視調查顯示,倫勃朗被評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荷蘭人》,可見荷蘭人對這位畫家是多麼引以為傲。

  • 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以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揚維梅爾的同名畫作為創作主題。巧的是這幅畫不僅在美術史上常與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相提並論,電影在台灣上映的時間也與「達文西密碼」安排在同一檔期。兩部電影內容都牽涉到名畫背後的傳奇故事,但風格完全不同。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改編自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同名暢銷小說,以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揚.維梅爾(Jan Vermeer)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為創作主題。
  • 和林布蘭、梵谷名列荷蘭三大畫家的維梅爾,官方文獻記載並不多,畫作也只有三十五傳世。導演彼得韋伯透過維梅爾少數的畫作,推敲出他傳奇的一生,從畫中人物的動作、服裝、物品的擺設揣摩當時的時空背景和人物的心境變化,拍成「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荷蘭三大畫家之一維米爾(JohannesVermeer),有一幅名畫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儘管名氣不比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有名,但卻是藝術史上不可不知的名作之一。如今,她們又因為電影被相提並論,也使《戴珍珠耳環的女孩》有機會讓國人一睹丰采。
  • 荷蘭為著名畫家林布蘭誕生四百年舉行的慶祝活動,將在7月十五號林布蘭生日當天達到高潮。如果最近到荷蘭旅遊,可能會不小心回到中世紀的荷蘭。(陳玉箴 荷蘭報導)
  • 7月十五是荷蘭著名畫家林布蘭的四百歲生日,荷蘭推出大規模藝文活動為他慶生,在林布蘭的出生地萊頓,更走進時光隧道回到十七世紀,街上到處都是十七世紀打扮的商人、少女、魔術師,甚至還有乞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