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過動兒並不壞 提早治療可改善

人氣: 34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5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欣怡台灣台北報導)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常有社交困難,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醫師張學岺表示,近半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在校時曾被欺負取笑,他們容易有社交障礙,並常面臨被同學排擠與沒有朋友的情況。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梁歆宜表指出,神經學上發現過動症的腦部異常包括腦內化學物質(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分泌不足,腦部額葉區活動度較低(較低放電量及血流量),腦部右前額葉、基底神經節及右小腦的結構較小。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主要是靠醫生的綜合判斷,目前沒有單一的身體檢驗或檢查可以確定診斷。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日前透過衛教活動執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調查,回收北中南共303份問卷,即使是對於疾病有較高認知的這一群家長,仍對於就醫及治療有迷思。

張學岺指出,許多家長擔心藥物傷身,認為能不要用藥就不要用。但是事實上,藥物的副作用影響程度有限。不治療出現的症狀會漸漸增多,增加治療的困難度。

對於孩童過動症的病情演變,張學岺表示,一項研究指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孩在七歲時,症狀侷限於單純的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以及低自尊;但不處理拖延到十一歲時,症狀就變成混亂行為、學習障礙、以及社交技巧問題;若持續不治療到十三歲甚至拖到成年,症狀演變更複雜,包括對立反抗、挑戰權威、品行混亂、學習障礙、甚至出現退學、犯罪、成癮等狀況。

另一項分析了八個涵蓋幼兒到成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臨床試驗發現,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者,留級、未成年懷孕、性病、拘留監禁的發生比例,都大幅超過其他人。張學岺說明,這是因為注意力不足的孩童都較為衝動、不加思索、連被解雇的機率也大。因此呼籲家長,應該在症狀仍單純時介入治療,把握治療的黃金期,避免衝擊影響一生。

許多人希望能避開藥物治療的方法,張學岺表示,從嚴謹的MTA臨床試驗看到,單用嚴謹的行為療法,有可能幫助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但現實落實困難。部分的過敏兒可透過飲食調整改善症狀,但改善有限、治療效果慢。

梁歆宜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三大核心症狀,分別是注意力不足(inattention),過動 (hyperactivity)及衝動 (impulsivity)。家長們可藉由以下點列事項來判斷家中兒童的狀況。

注意力不足的表現
*經常無法注重細節,或在學校作業、工作、或其他活動上經常粗心犯錯
*在工作或遊戲活動時經常有困難維持注意力
*經常看來不專心聽別人正對他說的話
*經常不能照指示把事情做完,並且不能完成學校作業、家事零工,或工作場所的職責(並非由於對立行為或不了解指示)
*經常有困難規劃工作及活動
*經常逃避,不喜歡,或排斥參 與需全神貫注的任務(如: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經常遺失工作或活動必備之物(如:玩具、學校指定作業、鉛筆、書本或文具)
*經常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
*在日常活動經常遺忘事物

過動的表現
*經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
*在課堂或其他需要好好坐在座位上的場合,時常離開座位
*在不適當的場合經常過度地四處奔跑或攀爬(在青少年或成人可僅限於主觀感覺到不能安靜)
*經常有困難安靜地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經常處於活躍狀態,或常像「馬達推動」般四處活動
*經常說話過多

衝動的表現
*經常在問題未說完時即搶說答案
*需輪流時經常有困難等待
*經常打斷或侵擾他人(如貿然闖入他人的談話或遊戲)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日前透過衛教活動,執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調查,回收北中南共303份問卷,發現即使是對於疾病有較高認知的家長,仍對於過動症兒童就醫及治療有迷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