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

【京劇欣賞】倒銅旗

秦瓊鍥而不捨用雙鐧砍倒銅旗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755
【字號】    
   標籤: tags:

《秦瓊倒銅旗》這齣戲在京劇裏幾乎已消失,然而在台灣的北管戲裏卻非常盛行,唱的是崑曲「十牌」,包括【新水令】、【步步嬌】、【折桂令】、【江兒水】……等,為南北合套中的一種,在京劇裏有些武戲也用到,如《乾元山》、《石秀探莊》、《淮安府》等,有人簡稱此套數為「新步折江」,乃取前四曲之首字也。其中的南曲原屬仙呂宮,與雙調北曲合成一套,所以此套數也叫「仙呂入雙調」。

台灣的《秦瓊倒銅旗》出自潮劇,潮劇源流非常古老。潮劇大鑼鼓戲《秦瓊倒銅旗》是從西秦戲傳奇武打和白字戲鑼鼓伴樂脱胎而來。在台灣六、七○年代以前,電視尚未流行的時候,廟會慶典總要請戲班演戲酬神。所有北管戲班都會演《秦瓊倒銅旗》,有一句台灣俗諺說:「懶懶馬也有一步踢,歹歹戲也會一齣倒銅旗」,意思是說再怎麼差的戲班,也都會演《倒銅旗》這一齣好戲,就像一匹馬也懂後踢;此二例在比喻一個人再怎麼差,也有一些可取之處。

《秦瓊倒銅旗》是如此普遍,在大的廟會上,甚至是「雙演」:就是搭兩倍大的舞台,中間隔著樂隊(文武場),同時兩組人各自演《秦瓊倒銅旗》,觀眾聚集觀賞可達一、二萬人之多。
此戲最大吸引人之處,應該是秦瓊連續四遍的雙鐧舞,也稱為「鐧套」,配上演員高唱、樂器演奏、鑼鼓喧騰。一種磨礱砥礪、不屈不橈、奮戰不懈的表演「科儀」,就能夠那麼感動人。秦瓊堅持把銅旗敲倒,就像台灣人創造經濟奇蹟的能量一般:人民天生具有一種不辭辛勞的「打拼」精神。


羅成知道來倒旗的是表兄秦瓊,脫隊到西圍面見秦瓊。

其實,最後銅旗如果沒有裴元慶鬼魂來幫助,用火炮炸死銅旗陣內埋伏的眾多兵馬,秦瓊一定會分身乏術、力竭而亡。而銅旗陣若不是由羅成指揮,他命令躲在旗斗裏的兵不許施放冷箭,秦瓊也不可能成功。這劇的編法,有點出乎人的意料。秦瓊付出的是「不退縮」,其他麻煩事,似乎由神給安排好了,自有適當的人去承擔、去解決。


《秦瓊倒銅旗》秦瓊穿元帥服上場

故事是講隋末之時,李密投奔瓦崗,程咬金讓位給李,李封秦瓊為掃隋大元帥,命其破五關。秦瓊一路連破三關,到泗水關時,靠山王楊林(楊義成)奉隋煬帝之命擺下銅旗大陣,並修書羅藝請求相助,羅藝命子羅成前往助陣,羅成行前問母親,才知來倒旗的乃是表兄秦瓊,母命其暗助之。


秦瓊單人騎馬持槍來到銅旗陣。延樂軒演出,北藝大傳統音樂系同學支援。


秦瓊手持雙鐧。雙鐧之柄久未使用已龜裂,演員只好在較高之處執拿。


秦瓊轉身舞鐧。


秦瓊第一次未將銅旗擊倒,回過身看著銅旗,想著怎麼把它擊倒。


秦瓊對著銅旗下梢攻去。


秦瓊舞動雙鐧,再次對銅旗猛攻。


秦瓊攻打銅旗下梢。


羅成先至西圍面見秦瓊,告以銅旗陣之機關及破陣之法。守銅旗將軍東方白與東方紅,先在校場與羅成操兵排陣,當守護銅旗時,羅成命令二將不可用亂箭傷人,二將對羅成始起疑心。秦瓊四番倒旗未成,最後獲故戰友裴元慶之亡魂相助,銅旗遂倒,羅成與秦瓊再殺二將,終得破陣。


秦瓊攻打銅旗又一次失敗,他仍發揚蹈厲,不肯休息。

《秦瓊倒銅旗》影響所及,其它戲種也紛紛仿傚,如台灣著名布袋戲演師黃海岱(五州園掌中劇團),十八歲第一次擔任頭手,演出的就是《秦瓊倒銅旗》。晚年他在公職人員選舉場合示範布袋戲表演,也喜歡手擎秦瓊布偶,唱著《秦瓊倒銅旗》戲中的崑曲。


.清末版畫,羅成協助秦瓊共同擊倒銅旗。雙方背後各有屬於自己的大隊人馬。

此外,台灣北部「正一派」道士熟習北管,也吸收一些戲劇表演程式,例如「禁壇結界」科儀借用《秦瓊倒銅旗》的表演程式,「飛罡進表」科儀引用北管戲「跳臺」的表演程式,而北管絃譜及吹譜也成為科演的過場樂,並將北管鑼鼓配合上頌經的唸白與做表,顯得氣勢不凡。有些法國人喜歡道士,花幾年時間學會這些科儀,回去當了法國道士。反而我們自己不認真,只當成是迷信、是賺死人錢用的,不當一回事,這些文化沒人關心之下將迅速的消失。再過一陣子,兩岸的人偶而聽到《倒銅旗》這個辭彙,可能是一臉茫然,不知那是甚麼東西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 皚皚白雪,連綿青山,芳草萋萋,悠揚的笛聲緩緩而出。隨之,樂曲節奏轉而明快昂揚,一群藏族少年們躍然而至。他們揮舞著的雪白長袖飄曳在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下,純潔無瑕。這是神韻作品的早期節目《為神歡歌》的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