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廣州民俗:「水神」崇拜(下)

李亮
font print 人氣: 96
【字號】    
   標籤: tags:

四、玄武崇拜與廣州仁威廟

玄武帝君為古神話中的北方太陰之神或水神,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為四方之神。因北方是水位,武帝司水,故人們稱玄武帝為北帝,又稱之為水神。玄武帝君為龜蛇合體形象。《楚辭.遠遊》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其法相黑衣、披髮、仗劍、踏龜蛇。

後道教奉為玄武大帝,地位僅次於三清和玉皇大帝,稱玄武為淨樂國王太子,且為元始天尊或玉皇大帝的化身。

仁威廟,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玄武帝君的神廟,坐落於廣州龍津西路(現已拓寬成泮塘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占地2200平方米,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宇。

據道光十五年《續修南海縣志》記載,仁威廟始建於宋皇祐四年。自宋以來,歷代鄉民皆「率其私錢」重新修葺或重建。明代天啟年間、清代乾隆年間和同治年間都進行過大規模的修建。

仁威廟供奉玄武帝君,係仿均州太和山(今湖北武當山)所恭奉之諸城神。泮塘地處水鄉,歷來以種「薺、蓮、菇、茭、菱」五秀而馳名省內,鄉民為「感恩邀福於神以不至成災」,對供奉的神像「奉祀倍誠」。

據前人調查材料記載,當地有兄弟二人,兄名字為「仁」,弟名為「威」。有一 天,兄弟倆去打魚,發現一塊怪石,拾回來後立為神像,便「生活順景,得心應手」,後因傳聞鄉里,參拜者眾,到鄉里集資修建時便改名「仁威」。

仁威廟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廣三路深五進,另有偏東一列平房。前三進建築,當中為主體建築,東、西為配殿,第四進為齋堂,第五進為後樓。沿著南北中軸線,依次為頭門、正殿、中殿、後殿和後樓,左右為東、西序。

廟中的建築雕飾,集丹青、木刻、磚雕、灰雕等各種藝術於一體,其雕飾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集中了嶺南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桂殿蘭宮」。

每年的黃曆二月初八是仁威廟誕,在廟會期間,鄉里活動豐富多彩,像盛大的宗教節日,人人都會履行參神、進香、唱八音等。

五、龍母崇拜與獵德龍母廟

《中國神話傳說》記載,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係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係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的頭髮有一尺長,身材奇偉,臉慈愛。龍母有預知人世禍福的本事,精曉各類醫術,常常治病救人,義務為鄉里蒼生辦事。

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忽見到水中熠熠發光,走近一看,水中有一巨蛋,她感應生奇,於是把它抱回家,當寶物一樣收藏起來。過了二十七天後,那只石蛋突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的蜥蜴,個個很是喜好玩水,溫氏像母親看待本身的孩子似的仔細豢養。長大後,牠們卻是五條惟妙惟肖的小龍。

五小龍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貢獻溫女,還幫助溫女與水患、水災、蟲災和官災鬥爭,造福黎民百姓。於是,溫女被當地村民尊稱為「龍母」,成為庇佑蒼生的「神女」。

獵德龍母廟位於廣州天河區東南大街,始建時間不詳,《獵德村志》記載,廟內有清康熙二十二年刻的〈重建龍母廟碑記〉,由此推算此廟距今至少有五、六百年歷史。

此廟二進二廊,硬山頂,呈鍋耳封火山牆,龍舟形正脊,灰綠筒瓦,綠色琉璃瓦滴水剪邊。封簷板有花鳥浮雕,犀頭為花鳥器物磚雕。門前的花崗岩雕刻門聯「源溯悅城龍德著、恩流獵水母儀彰」,點出了獵德龍母廟與德慶悅城龍母廟的淵源關係。

獵德龍母廟雖小,卻濃縮了嶺南建築藝術的精華。從清康熙三十二年至清光緒五年,短短一百六十九年,龍母廟卻歷經五次重修。可見,獵德龍母廟當時香火之旺盛,堪與德慶龍母媲美。現在的龍母廟兩廊仍鑲嵌康熙、乾隆、咸豐、光緒各朝重修碑記五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