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諷官媒:入黨信馬列?太可笑

人氣 39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6月22日訊】近日,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刊登文章稱「近八成大學生有入黨意願」,「黨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來源於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海內外學者批評指出,黨報的數字造假,中共正面臨嚴重的執政危機,國內大學生表示,入黨只是為了找工作更方便,沒有功利目的的幾乎沒有,並不是信仰什麼共產主義。

信仰馬列申請入黨?學生:非常可笑

今年是中共建黨90週年,也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出現嚴重危機的一年,通貨膨脹日趨升高,反腐敗越反越腐敗,群體性抗暴事件層出不窮,中共當局用於維穩的費用已超過軍費。

在此背景下,《人民日報》18日刊登文章說,據中組部數據:2009年全國發展新黨員297.1萬名,其中大學生118.5萬名,占新黨員總數的38.5%,並說「黨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來源於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究竟大學生如何認識中國共產黨?《美國之音》21日報導,深圳某公司的公關人員陳蓓回憶大學生活時說,申請入黨者並非真心誠意為黨的事業而奮鬥:「更多的人是在想,入黨了以後,我找工作的時候更加方便。所以入黨變成一個非常現實的東西。」很多同學的入黨申請書和思想匯報都是從網上下載的,從而使申請入黨變成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北京在校大學生汪萍說,她所在班級有大約30名同學,有20幾人申請入黨,大都是出於虛榮心、從眾心理或者功利目的。她說:「黨員起碼跟同階層的人相比,政治地位有所提高,而且在社會上的認可度比較高,況且考公務員,人們都比較注重黨員。說實話,現在沒有功利的幾乎沒有。」她還說:「我覺得共產主義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烏托邦。」

孫文廣:當局教育大學生說謊

山東大學退休教授孫文廣接受《新唐人》採訪時說,共產主義在中國早已沒人信了。中共利用公務員、國企引誘大學生入黨,促使大學生喪失「正確的基本價值觀」,導致年輕一代拜金主義、崇尚權力盛行,用靈魂墮落換取錢權,加劇社會道德淪喪。

他說:「這個後果呢,對大學生進行了一個不好的教育,教育他說謊。他本來認為共產黨並不好,但他講假話,因為講假話就能找到好工作。共產黨現在執行的這套政策,是起到了一個讓大學生墮落,這種結果也是對社會很大影響的。」

孫文廣:官方調查不真實

此前,6月8日,《人民日報》還說,今年,教育部在15個省市對140所高校25000多名大學生調查,79.2%的大學生表示有入黨意願,89.6%對「黨的執政能力加強」表示「樂觀」。

孫文廣指出,這個調查不真實:「因為教育部下來調查,應當是官方的調查,這個調查大學生知道,他寫的意見,或者是他投的票,支持還是反對,校方都會知道的,他的政治輔導員也會知道的,所以他就報喜不報憂。這都是虛假的現象。」如果學生投反票,會影響自己的前途。

《九評共產黨》高校廣泛傳播

《美國之音》報導,中共官員腐敗嚴重是幾位年輕人的共同感觸。陳蓓說,黨內腐敗現象的蔓延,使她對黨員的先進性表示懷疑。(前)深圳市的市長判死緩期?這是殺雞儆猴的做法。但是這個能持續多久,而且制度上面能不能保障。汪萍在河北社會實踐時瞭解到,中共的反腐力度不夠,並缺乏制度保障。北京某街道辦事處幹部姚瀟也有同感。她認為,現在形式主義的東西太多。

而在中共誘惑大學生入黨的同時,揭露中共邪惡本質的《九評共產黨》,已在國內高校中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清醒過來,通過翻牆軟件登陸《大紀元》退黨網站,聲明退出黨、團、隊組織。

重慶大學生告訴《新唐人》:「我們學院的那個黨委他其實是幫共產黨說話的,一天到晚就給我們洗腦,叫我們不要看《九評共產黨》。應該有相當一部份人看了,我看了之後我就退黨了,之後我再找兩名同學,就讓他們退黨。」

也有部份大學生和民眾認為,反正自己並不信仰共產主義,入黨只是為了利益,甚至早已不交黨費、團費,認為退不退黨、團、隊無所謂。

不過,精神和行為醫學主治醫生楊景端表示:「你入黨、入團、入隊的時候宣誓,要跟它奮鬥終身的。當共產黨哪天要垮臺、或者是要打入地獄的時候,你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也會跟著它進去。所以這個退黨、退團、退隊絕對不是一個表面的形式,而是要抹去你在宣誓的時候對上天的承諾;儘管用假名或小名退,絕對是有很大意義的。」

目前,在大紀元退黨網站上聲明退出中共黨、團、隊組織的人數已經超過9700萬。全球退黨服務中心主席易蓉指出,中共正在被中國人民所拋棄,走向全面解體與消亡,她呼籲全中國人民參與退出中共的精神覺醒大潮。

(責任編輯:孫蕓)

相關新聞
勿忘六四 從感性到理性
張天亮:一個倖存者血和淚的控告
法國駐京記者:中共人為製造記憶漏洞
深圳大運會如臨大敵 民宅唱空城計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