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加國談育兒】

背《道德經》 孩子實踐「孔融讓梨」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6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高雲林報導)移民加拿大11年的張先生有三個可愛的孩子,8歲的兒子Mathew、6歲和4歲的女兒Jessica及Maggie。

張先生教育孩子從小就要有道德,他送孩子們去台灣人辦的學校學繁體中學,孩子第一次放寒假回來,老師要求背會《道德經》的內容,就問老師背道德經的原因,老師說:「道德經是精神食糧裡最好的東西,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所以我們讓孩子背。孩子現在懂得不懂得,懂得多少一點都不重要的,這個東西在他心裏紮了根,等他開始懂事時就會慢慢明白。」張先生知道了很高興,主動配合老師督促孩子完成任務。

在日常生活中,張先生一直注重在禮貌道德方面對孩子的教育。有次吃水果時,孩子們都想拿大的,張先生就說:「三字經上不是有句話叫『融四歲,能讓梨』嗎?」孩子們想起來都說:「是哦」,於是有一個孩子就說:「那你就拿這個大的吧。」一個孩子這樣做了時,張先生馬上肯定表揚,說:「你做的真好」,然後就看看別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也都互相讓起來。就這樣使孩子們慢慢養成了互相謙讓的好習慣。

張先生認為教育孩子有幾方面很重要,重中之重就是對子女道德的教育;他還堅信無規矩不成方圓,因此要求孩子們堅持原則,按規矩辦事。

一般家裏的吃飯時間是45分鐘左右,規定晚飯吃完收拾過後就不能再吃,有時候孩子不好好吃飯,張先生就說:「你聽好了,我們把飯收拾完了今天晚上就不能再吃飯了,無論多餓都得到明天早上再吃了。」有時孩子不好好吃,結果晚上真餓了,張先生按照定的規矩真的不給孩子們東西吃,這樣他們吸取教訓,以後晚飯都會吃的很好。

對孩子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教育,張先生說:「孩子做的好時要肯定,不好了要鼓勵。」

見到人,張先生會對孩子說:「喊叔叔好、阿姨好」。孩子要跟著說了,張先生馬上當著別人的面就表揚孩子,說:「我們這孩子真不錯啊,有禮貌。」有時對方也會表揚。如果孩子沒問,他不當別人的面批評,因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回家就教育孩子說:「你覺得問好對方,他們是不是會很喜歡啊。」孩子以後見到人就知道打招呼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代的父母孩子生得少,總是拿來當寶貝般地扭著、疼惜著、呵護著。無形間,培育了他們養尊處優的性格。朋友說,千萬不要做太能幹的父母,大小事全往自己身上攬。這樣不但忙壞了自己,也會貽害孩子的成長。
  • 今天無意中拉開冰箱下層的抽屜,只見一只透明的塑料盒裡放著兩朵玫瑰,一朵藍色,一朵橙色,在白白的滿天星和綠綠的葉子中嬌嫩地綻放著。這是女兒幾個星期前在初中畢業典禮上戴的手花,看來她是捨不得任它幹掉,給花裝了個盒子,悄悄地存放在冰箱裡。
  • 我的外甥女小慈,即將升上國小六年級。暑假前大姊才在電話裡告訴我,小慈全校英文比賽第一名,將要代表學校參加競賽。而她最近月考都是前三名,和導師的關係也大有改善,讓大姊與姊夫非常欣慰,見了面連連道謝,我這個阿姨聽了也與有榮焉。然而回想她剛剛升上五年級時,卻並非如此……。
  • 「是啊!因為好吃懶做總成空。多學著做事,就算遇到困難……,」我話還沒說完,女兒就接著說:「媽媽,我知道,就是您常說的,從困難中找機會,孩子會變得更聰明喔!對嗎?」
  • 晚上回家時已近半夜,小兒子還沒睡,他怕挨罵,躲進棉被裡假裝睡覺。一會兒,他聽見樓梯口有腳步聲,耐不住好奇的天性,早已忘了晚睡會挨罵,從棉被裡探出頭來告訴我:「這是叔叔!」
  • 孩子是個小小的探險家,每天都很努力的在家裡翻東翻西,對於孩子,這是成長的一環;往往母親卻不這樣認為,害怕孩子吃到髒東西、認為孩子在搗蛋,想要畫的圈將孩子侷限起來。疼愛孩子的心情是每個母親應有,然而育兒更重要的一環是先學會放輕鬆。
  • 對待孩子的學習,大人的忍耐是讓小苗成長的必要養分。能忍則不亂心亦不動氣,對於孩子在學習陌生的事務時,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溫暖的支援。
  • 在海外,華裔下一代為何要學習正體中文?我們不妨從海外華裔子弟學習中文的目的談起。華人父母的共識即是,海外學童學習中文是為了讓其瞭解中國歷史并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讓孩子學習正體中文,並以此為工具來打開正統中華文化之門。
  • 家庭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最大,不僅遺傳容貌、身材、健康狀況,還深刻地造就一個人的性格、習慣等。如一個人孩提時常遭受父母暴力對待,將來極有可能也會以暴力對待自己的子女;而懂得感恩惜福的父母則會教出善解人意的子女。
  • 孩子放假了,下象棋成了我們固定要作的功課,好勝心強的他已經比較能夠坦然接受輸棋的事實,甚至還用懷疑的口氣問我,是否有偷偷放水才讓他偶爾有贏棋的機會。其實下棋時策略與心境都會影響結果,輸棋並不稀奇,我更重視的是孩子如何看待勝負的心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