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聖地亞哥華裔參政第一人譚卓儀

【大紀元2011年06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婕美國聖地亞哥報導)在美國聖地亞哥南郡楚拉維斯塔市,住著一位華裔老前輩,他是聖地亞哥160多年歷史中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被選入市議會的亞裔,除了市議員,他還曾當選市議員,副市長,和加州立法院眾議院議員。他以遠見和熱情,將昔日聖地亞哥市中心破舊凋敝的陋巷轉變為如今著名的「Gaslamp」繁華街區。他的籌劃和參與促成了聖地亞哥中華歷史博物館的建立。他從事地產開發半個多世紀,主建大型商場和個人寓所。他和家族成員擁有上千公寓,僅在聖地亞哥就有500多所。他曾經並仍然是十數家企業的主席,也是許多藝術、教育、健康和商業團體的董事會成員。

他就是「以自己是中國人為自豪」,在聖地亞哥土生土長的第二代華裔譚卓儀先生(Tom Hom)。

雖然擁有財富和一長串成功的經歷,譚老先生過著謙遜而平實的生活。他經常向慈善機構捐贈,其中包括他所屬的華人聯合基督教會。他說,「在你得到的同時,你要記著給予。」那是他還是孩童的時候父母告訴他的。

在亞裔文化月月末,記者在他寬敞整潔但不顯豪華的住所採訪了他。他在一份郵寄清單的背面,為記者打印了一份簡歷。雖是耄耋之年,譚老先生幽默健談。他說一生中經歷的很多事都不是他計劃中的,但如每個人一樣,碰到的這些事件改變了他的生活。歷數往事,他希望後輩能積極參與社政公益,也謙卑地希望他的經歷給人們帶來一些啟發。

少年移民生活播下參政種子

譚卓儀的父親1909年15歲時來到美國。因為感動於聖經故事,他給自己取英文名大衛(David)。九年後,父親開辦了「大衛蔬果公司(David Produce Company)」。譚卓儀出生於1927年,當時他們住在「中國城」,即聖地亞哥市區三街和J街一帶,現今聖地亞哥中華歷史博物館所在。當時的中國城自給自足,不需講英語。譚卓儀說直到上學他才開始學英語。

學業之餘,譚卓儀和父親一起給客戶運送貨物。有一次,他們的卡車壞了,就停在市政廳的街對面。父親指著那四層的樓房,用蹩腳的英語對兒子說,「在美國,法律就是從那裏出來的,甚麼樣的法律取決於在那裏是甚麼樣的人。」

那時正是美國自1882年開始的「排華法案」執行期間。譚卓儀見證了很多排華法規的實施給華人帶來的不便。

經歷中國人受歧視的時刻

譚卓儀的父親47歲時英年早逝,留下妻子和12個孩子。當時正是二戰期間,大哥在美國空軍服役,奔赴戰場。排行老三的他和二哥承擔了養家重任。戰爭結束後,他們存了一些錢,希望給母親買一棟好些的房子。

他們在North Park一帶找到一間滿意的房子,但經紀人告訴他們,法律規定只有白人才能成為屋主。其他族裔,除非是白人的家傭,不能在此處居住。不過,那個善良的經紀人也告訴他們一個變通辦法:只要這裡的住戶不告發,就沒問題。於是,母親帶著當時只有2歲的最小的兒子,挨家挨戶拜訪:「我是譚太太,我們想買這裡的房子。我們有很好的孩子,不會惹麻煩。我希望你對我們住到這裡沒有異議。」善良的鄰居們沒有異議,有的還請他們進屋小坐。他們在那裏住了近四十年。

另一讓譚卓儀記憶深刻的經歷發生在他20歲時。當時,他因被檢查出患肺結核,被送到一家醫院隔離治療。仗著年輕體壯,一年後他痊癒了。但醫生說他不能再從事在蔬果公司的重體力活動了。出院之前,一位社會工作者來看他,問他日後想做甚麼。他於是說,想上大學,以後當美術老師,因為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在住院的一年裡,他作了很多畫。可是,這位社會工作者善意地勸他,「我知道你很有天分,但在教書這個行業,恐怕暫時還沒有中國人的席位。」

遇貴人相助參政

「碰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就會想到父親關於市政廳的話,也會想起高中老師,威廉姆斯•奧克斯(Williams J. Oaks)的話。」 譚老先生回憶到。

當時他上學的學校裡有很多來自中國和日本等國的移民後代。奧克斯告訴這些學生,「孩子們,我要你們知道,你們是美國人,你們享有美國人擁有的一切機會和權利。我希望你們受到好的教育,走向社會,積極參與。」

於是他決定參政。人們告訴他,可以從給候選人幫忙開始。他開始幫助一個民主黨候選人競選。有了一定經驗後,有一次他有機會接觸到該黨主席,向對方表述了想參加競選的意願。他被善意地告知,「再等等,少數族裔參選的時機還不成熟。」

當時大哥已成為海軍上校。譚卓儀偶爾會去聖地亞哥海軍基地看望大哥。有一次,他和哥哥的一位同事聊天,談到他參政碰釘的事。這位海軍醫生對他說,「我想讓你認識一個人,也許他能幫你。」

在聖地亞哥市中心的一座高樓裡,譚卓儀被引薦給當時頗有影響的海軍上將Less Gehes,時任共和黨聖地亞哥部主席。他對譚卓儀說,「只要你想,有資格,就是時候。」 在這位從一個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到上將的「大人物」的幫助下,也靠著自己和兄弟們的努力,1963年,譚卓儀當選聖地亞哥市議員,四年後以87%的壓倒性選票連任。1968年,他當選加州立法院眾議院議員。


1963年,譚卓儀當選為聖地亞哥市議會議員,是該市160多年曆史中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被選入市議會的亞裔。圖為他當年宣誓入職。(圖片由譚卓儀提供)

改變觀念 重在參與

回想往事,譚老先生說不長的從政經歷,讓他體會到參與的重要性。他說,「從早期對華裔的歧視,到現在的尊重,有很多觀念上的變化。但這些變化不會自己發生,需要有人讓它發生。有時僅僅因為你在那裏,就能起到作用。」

他回憶起任副市長期間,有一次,市議會就拉荷亞地區建高樓的事進行討論。當地市民不願意在那裏建高樓,因為他們不想讓拉荷亞成為像佛州的邁阿密一樣。於是當地居民請了一名律師,希望制止市議會給建築商發放施工許可。在議會會議上,這位律師開始把那些高樓比作「長城」,並不斷地說,「我們不要長城!」過了一會兒,當另外的人在發言時,這位律師突然請求市長再給他一點時間,他有緊急事情要澄清。他說,「我要向副市長誠摯地道歉,我剛才說到長城,絕對不是指中國的長城。」

另一次,也是在他任副市長期間,他應邀為著名的路易斯安那州格蘭布林州立大學的畢業典禮做主題演講。在回程去機場的路上,他問大學校長,「你有那麼多著名人物可以邀請,為甚麼卻要邀請沒甚麼名氣的我呢?」校長說,「我是一個歷史學家,我知道所有的排華法律。我選擇你,因為我要我的學生們見你。」

在培養教育孩子時,譚卓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政公益。現在他也鼓勵華裔移民在看重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的同時,有機會也「走出去,積極參與。」他說,有人因為顧慮「政治是骯髒的」而不願參與,其實那更說明需要好人的加入去清掃。他認為,「沒有甚麼比好人不做事更糟糕的了。」

遠見卓識 重建Gaslamp繁華街區

當年求學不成,譚卓儀便開始從事房地產經紀。他42歲離開公職後,更專注於地產開發。

聖地亞哥市中心現今Gaslamp街區一帶,自1850年,先後被數位先驅相中,希望將這塊眺望聖地亞哥港灣的寶地建成一個繁榮的海灣小鎮。一個多世紀的努力留下的只是一些建築,但繁華小鎮的夢想未能實現。上世紀70年代初, 該街區仍是一片衰敗凋敝景象,街道上散佈著紋身店,破舊的酒吧,當鋪,以及各種成人商業。

譚卓儀從政期間,經歷了將破爛的聖地亞哥老城區(Old Town)變成歷史文物保護區,改其衰落成高雅小區的過程。於是,在他的帶領下,通過多方努力,Gaslamp街區被列為歷史保護點,以維護那些維多利亞式建築免於被推倒。

譚老先生回憶,當時他和已故太太桃樂西(Dorothy Hom)經常穿著筆挺的西服,走在那些破舊的街道上,拾起被扔在地上的空酒瓶、報紙等,放入垃圾筒。人們看到他們的行為,慢慢也跟著做。「我們差不多就這樣清理了那塊地方,」譚老先生笑著說。

重建一個商業中心,首先需要「催化劑」。譚老先生解釋到,就像一個購物中心,這個催化劑可能是梅西百貨公司或諾思通(Nordstrom),其它商店圍繞著這些中心發展。在重建Gaslamp街區時,他選擇的催化劑之一是西雅圖著名的「老意大利粉工廠(Old Spaghetti Factory)」。通過重建Gaslamp街區,他還發現,藝術家們的光臨,為街區增加了願景,越來越多畫廊的開張給Gaslamp帶來新的活力。

是甚麼使他敢在那塊歷經失敗的地方投資?譚老以商人的敏銳解釋,「城市開發建設是按週期運作的。先驅者先來做好規劃願景,然後建商跟來了。下一個週期中,人們使之更加完善。接下來,後來人失去了興趣,不願繼續打理,情形便開始惡化,最終就被拋棄了。」他說,這樣的週期在美國很多地方隨處可見。也許是年輕、總想變動,在美國,這個週期比歐洲要短,也就是90-100年,4-5代人。所以他看好在這塊被幾經遺棄的地方重建。事實也證實他的遠見卓識。如今的 Gaslamp街區有些地價已從先前的最低跳到全縣最高之一。街區有200多家商店,包括高級賓館、餐館、畫廊、劇院等,成了當地人休閒聚會宴客和世界各地遊客觀光的好去處。

籌建中華歷史博物館

譚卓儀的名字也和聖地亞哥中華歷史博物館連在一起。1985 年,Gaslamp街區已步入繁榮。市政府想重建相隔不遠的老中國城,計劃推倒那裏的中國傳教會教堂建築。那一帶是上世紀初早期華裔生活的中心。當時的聖地牙哥中華歷史學會主席徐惠寶和桃樂西是要好的朋友,出生於夏威夷華裔家庭的桃樂西也十分熱愛中國文化。於是他們請譚卓儀出面,向市政府申請保護老中國城為歷史街區。譚卓儀欣然從命,和徐惠寶等人努力遊說,使市政府不僅同意保留教堂建築,改用於中華歷史博物館,並捐獻鄰近一塊土地。後來又有莊紹文等僑界人士加入,籌集募款,終於在1996年完成教堂的改建裝修工程,正是成立了聖地牙哥中華歷史博物館。

譚卓儀和桃樂西收藏了上千本有關中國近、現代歷史和文學書籍,保持對中國的瞭解。(攝影: 楊婕/ 大紀元)

 

「以自己是中國人為自豪」

譚家移民美國已超過一個多世紀,子孫後代枝繁葉茂,不下百人。他和先妻桃樂西有6個孩子。他告訴孩子們,「錢可以掙來,也可以花掉,但是最重要的是學會生存能力,學會知道自己是誰。」他的父親告訴他,「要以自己是中國人為自豪,要知道自己是誰。」他也這樣教育孩子。6個孩子也都保持著「譚」姓,即使5個女孩都已經嫁人結婚。

對孩子的教育,他們採取的是自由發展方式。但家裏有一個規定,不管多忙都要一起吃晚飯。譚老說,「這是我們作為一家人,放鬆心情,在一起分享一天發生的事的時間,我們談到好事,也會說到壞事,我們的晚餐總是很長。」

孩子讀大學,他幫忙交學費,但他讓孩子們自己做些工作來支付書本費和其它費用,讓他們有一些責任心。

他的父母告訴他,「在你得到的同時,你要記著給予。」他也同樣告訴孩子,因為他相信,「做的事都會有回報,以各種方式回報。好的有好報,壞的有惡報。」因此他勸告孩子與人為善。

桃樂西是夏威夷華裔,對中華文化更有感情,兩人陸續收藏了上千本有關中國近、現代歷史和文學書籍,保持對中國的瞭解。

相濡以沫48年的桃樂西11年前因癌症去世。去世前一天,她把所有的孩子叫到床前,對他們說:「我不希望你們的父親獨自一人過完餘生。我要你們為他找一個好妻子。」

彷彿是安排好的,次年在夏威夷的教堂,孩子們為他找到現在的妻子洛麗塔(Loretta Hom)。

退休後,譚老很多時間都花在教會上,幫助中華聯合基督教會募款,重建會址。閒下來時,他繪畫,彈鋼琴,拉手風琴,打高球,練太極。他說繪畫對他像是與生俱來,從小拿起筆來便「胸有成竹」,並沒有專門去學。他客廳的牆上還掛著一幅他以早期華裔移民為題材的作品。

***

回首往事,展望未來,譚老說,如今很多人對中國和中華文化很有興趣,華裔移民應該融入美國社會,發揮自己優越的文化背景,成為連接中西文化的橋樑。

相關新聞
華裔教授錢煦獲美國科學界最高殊榮
華裔教授馮元楨再獲成就大獎
華裔指揮第一人--專訪林望傑(上)
華裔指揮第一人--專訪林望傑(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