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化頑石的溫暖母愛

明竹
【字號】    
   標籤: tags:

初次見到小南的媽媽,是一個陽光的母親,堆著滿臉笑容,帶小南出現在教室門口,圓潤清亮的嗓音輕響整個迴廊。那天的小南,是溫馴、平靜的。

然而,母慈子孝的完美畫面卻不長久。只保存一個暑假的童話故事,到了開學,就必須面對真實的人生。大清早,小南被叫去訓導處,說是他媽媽又來了。我感覺情況有些不妙,趕到訓導處時,見著手拿早餐三明治的小南,和他陽光的母親。

笑容燦爛的母親依然微笑著,語氣細柔輕快地說,她得快點趕去隔壁的小學,還有弟弟、妹妹的早餐要送。原來,小南的媽媽和爸爸離婚了,因為家暴!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個家暴離婚的女人,怎麼能這麼愉悅?這麼光采?怎麼還能像清晨的陽光,暖暖護衛著自己孩子?這該是一個堅強無比的媽媽!勇敢無敵的母親!

每隔幾星期,小南的媽媽就來送早餐,雖然只有來學校才能見到思念的兒子,但總是看見她甜美的笑容。她說:「老師!我現在一定要努力工作,等我賺夠錢,就可以把小南接到我那裡住,小南的爸根本不管他……」

我知道小南還有爺爺、奶奶在身邊,但小南卻面無表情地說:「奶奶很兇,一直罵人……。」「小南是個乖巧無比的孩子,會幫奶奶到黃昏市場賣菜;爺爺病了,還幫忙炒菜煮飯,才十五歲男孩,卻還要照顧弟妹。」小南的媽媽每次說起這孩子,總是叨叨絮絮,像一串小小燃放的爆竹,細碎卻燦亮,那是小南媽媽最大的驕傲、最高的成就。

直到某天,小南對著同學瘋狂怒罵、拳打腳踢,對著老師粗言頂撞。像一支沖天噴射火炮噓噓作響,怎麼勸也無法平息他的熊熊怒火。他緊握的雙拳,是隨時會引爆的兩顆手榴彈;滿臉的凶狠,是瞬間會揮砍的利斧!此時誰都不被他放在眼裏,除了媽媽,誰也喚不醒這匹恣意奔馳的脫韁野馬。

所以我每到這懸崖危處,就必須想到他的母親。每次我只要對小南說:「要請媽媽來學校嗎?」「媽媽現在在外面上班那麼辛苦!是為了什麼?」「你真的要讓媽媽知道你在學校是這樣嗎?」媽媽!比什麼奇方妙藥都有效!在清潔公司洗著堆積如山碗盤的媽媽,是唯一能控制小南奔馬的高手。

只要說到媽媽,小南就開始掉眼淚;只要媽媽出現,小南就變回乖順的兒子。媽媽只要接到電話,就會千里迢迢趕來學校,雖然心急如焚失去往日笑容,卻依舊輕言細語地勸告著兒子。然而,她從不落淚,在電話裡聽到她絕望的聲音,卻聽不到哭泣。

親眼目睹一次次家暴現場的小南,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孩子。但媽媽一次又一次的撫慰著他鮮血淋漓的傷口,一次又一次的給小南源源不絕的愛。若是沒有媽媽,小南一定無法回頭;若是沒有小南,媽媽也失去生存的勇氣。這一對相依相存的母子,讓我更相信這個事實:一個努力不放棄的母親,絕對有足夠的能量挽回任何冥頑不靈的孩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霸道」父母將自我的意願加諸在孩子身上,不僅會使親子疏離,還會產生不可想像的結果......
  • 一位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不用心。叫他做的都會按照吩咐去做,只是不用心去想中間的關係,以致辛苦讀進去的資料沒有放對地方,變成白讀。
  • 國中階段的孩子已將重心轉移到同儕身上,朋友的影響確實很大。不過,前一晚邱香再次接到學校主任打來的電話,內心不由得沉重起來。這已經是校方的第二次通知了,告知孩子在學校廁所抽菸被當場逮到,因此又要記他一個小過。
  • 常常有家長焦急且無奈的問我:「孩子不專心怎麼辦?」「國文程度不好如何補救?」如果我說,這其實都是父母造成的,你相信嗎?孩子人生中,開始學習專心這件事情時,什麼也不想,只專注於把事情完成,可是卻被自以為是的父母打斷了,糟糕的是,父母卻渾然不知。不要小看孩子玩玩具、溜滑梯,對他們來說可是很重要的事。
  • 脫離弱勢的最大力量就是尊嚴,尊嚴會讓人對自己負責,避免去依賴別人,讓人有再生的力量。爆發戶式的粗糙行善手法,表面上好像照顧了他人的生計與需求,卻忽視了精神層面的慰藉,更糟的是金錢會消磨人的尊嚴,如果下跪就能獲取為數不少的捐助,容易讓人產生依賴,扼殺脫離弱勢的動力。幫助他人,不是給了錢就算,培養自力更生的能力更重要,有句話說得好,與其給他魚,不如給他釣桿!
  • 讀書會秋月遲到了,遲到的原因是跟孩子發生爭執,為一件雞毛蒜皮的瑣事母子兩人居然吵了起來!
  • 淩晨,我突然從惡夢中驚醒過來,好像是參加高考時,我的卷子被搞錯了,所以有一門學科沒有成績了。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