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地方債風險顯露 需信貸緊縮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7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曉宇綜合報導)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政治學副教授史宗翰(Victor Shih)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2010年中國地方債務規模已經造成日益嚴重的償債問題和通脹壓力,隨著地方債務泡沫繼續膨脹,償債能力持續惡化。大陸媒體本週爆出政府背景投資公司無力償債的問題,對此《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中共政府已很難再迴避銀行業潛在巨額壞賬風險、以及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帶來中小企業資金短缺以及經濟下滑等棘手問題。

地方債務規模達GDP的40-50%

中共國家審計署公佈的一份報告表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負債人民幣4.97萬億元,同時,審計署的報告還首次披露說,截至2010年底,不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在內的地方政府債務總額為人民幣5.7萬億元。史宗翰認為,將上述5.7萬億元非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與此前中國銀監會和中國央行估計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未償貸款綜合起來,地方政府債務為15.4萬億元至20.1萬億元,相當於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50%。他指出,地方政府債務「拼圖」的重要部份依然隱藏著,包括地方國有企業債務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非貸款債務。

地方債風險突現 或引連鎖反應

近日,雲南省、上海市爆出政府背景投資公司無力償債,廈門融資擔保公司巨額壞賬爆發,地方融資平台風險迅速引起市場關注。

華爾街日報引用《新世紀週刊》報導稱,今年4月份,雲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告知其貸款銀行,稱無法償還人民幣900億元的債務,並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還本」,引發市場關注。

香港《信報》週三也報導,上海一家從事多項業務、主營地產及公路的城投公司,本月起停止向銀行償還流動貸款,向銀行提出以旗下政府大樓及公路等資產為抵押,轉換成以資產抵押的固定貸款。報導指出,政府大樓和公路不能在市場上交易,沒有現金流,對銀行而言根本沒有價值,銀行亦不可能把政府大樓充公變賣,因此這變相是政府向銀行拖債。

《21世紀經濟報導》週三報導稱,長期從事民間高息借貸的廈門融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資金鏈斷裂,負債或高達37億元,巨額壞賬危機開始在當地金融鏈條中蔓延。

銀行壞賬風險加劇 民營企業生存難

長期以來在持續低利率的大環境下,地方政府融資成本相對較低,融資熱情持續高漲。而在當前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實際情況下,進一步加息會提高地方政府償債成本,地方債務違約風險或會加大。

廈門事件則反映出另一個問題,在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之後,作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主力之一的民營企業正面臨日益嚴重的融資難、資金嚴重短缺狀況,貨幣政策持續收緊將會威脅廣大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事實上在珠三角,已經出現了大批中小企業停產或倒閉的情況。

史宗翰:中國需要一場通貨緊縮

史宗翰認為,中國過去也經歷過這樣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共政府中的技術官員(包括陳雲、姚依林和朱鎔基)果斷、堅決地令地方政府和銀行雙雙付出了高額的代價。採用「一刀切」的做法,中央政府官員下令銀行停止向大部份投資項目放貸,只有為數不多的項目例外。為防止地方政府從非正式的銀行借款,數千家非正式銀行被關閉。

中國現在需要這樣的緊縮來限制地方政府的借貸。然而高層領導人已經聲明說,貨幣供應的增長已經回歸正常的高水平,這等於是跟銀行和地方政府說,新一輪信貸擴張即將開始。如果不能約束地方的借款行為,那麼地方債務泡沫就會繼續膨脹,影響到經濟體中越來越大的部份。與此同時,債務人的償債能力繼續惡化,因為現金流仍像以前一樣微弱,而需要支付利息的債務卻越來越多。

由於地方政府大多常年維持赤字,它們只有繼續從銀行或投資者手中借款,或通過征地、收費而把更大財政負擔轉嫁到家庭身上,這樣才能償還這些利息。

相關新聞
《金融時報》:中國經濟「三本帳」  問題如地雷
清理3萬億地方政府債務 誰來買單?
何清漣:中國地方債務的泥潭有多深?
紐時:中國的繁榮出現裂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