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溝通

李世珍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這個月,我受邀到國姓國小演講,演講的題目是「家園溝通」,一開始我先詢問在場的所有園所長及老師,現在的園所經營比起十年前是更複雜還是更單純,老師們都異口同聲的說「更複雜」,我再問:「若想像未來的十年來跟現在比較,未來的園所經營跟現在比較會更複雜還是更單純?」老師們又說「更更複雜」。

我接著問:「為什麼?」有園長就說,從前的幼稚園的主要業務是幼兒托育,現在是幼兒教育,過去是多子化,現在是少子化,父母更將孩子當成寶貝。因此,一旦孩子在園內受到傷害,不是上法院,就是上媒體。

舉例來說,近年來新聞報導中出現愈來愈多有關幼稚園的負面新聞:幼稚園的設施不當讓孩兒摔斷手、孩童之間嬉戲過頭導致受傷,而老師卻未能及時發現,老師對孩童的懲罰過當,以及老師嫌孩童太吵而以膠帶將孩童的嘴巴封住……等等。

很多園所的老師表示,他們到目前還搞不清楚為什麼。其實,這些事情都不是個案,畢竟,我們的社會環境確實在改變,與其說園所老師的專業愈來愈提升,不如說家長對園所老師的專業要求愈來愈高,要求愈高期待也愈高。

根據統計,家園衝突的事例中,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在園內摔倒受傷,老師沒有發現而是家長帶孩子回家後才發現,接著家長通常會先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事」、「有沒有告訴老師」,倘若孩子年紀小不懂事,不會瞭了解家長詢問的問題,這時候如果孩子亂說一通,雖然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可能是害怕媽媽罵,也可能指的是別的事,這時候家長就很容易誤會園方未能善盡照顧孩子的責任。

如果家長不懂得溝通的方式,可能先用暗示的方式來說,也有可能根本就不溝通,直接一狀告到園所長、教育局處等主管單位。而上述這些方法根本無法解決衝突的問題,園所老師也只能提升敏銳度、小心注意家長所釋放的絲毫訊息。

如果說家園溝通都只是園所老師們的責任也不對,很多時候需要進一步學習的是家長。在教養的工作中,絕大部份分的家長會做的只有養而沒有教。教的責任,最後常常落在老師身上。

例如:老師教會孩童穿鞋子、上廁所、分類收拾、幫忙家事等,可是很多家長卻因為孩子還做得不像大人一樣完美,而直接介入孩子的練習,甚至不讓孩子自己學著做,這時候園所反而應該透過親師座談或私下約訪來跟家長溝通,告訴家長孩子的進步與對待方式,唯有在雙方相互搭配的過程中,才能共同創造優質的教養環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年之後,你們畢業了,終於準備進到職場,你們又成為「社會新鮮人」。同樣的道理「社會新鮮人」是指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可是,隨著時間「社會新鮮人」又能維持多久呢?如果,我們多著墨「新鮮人」的狀態,因為「新鮮」,所以對什麼事都保持高度好奇心;因為「新鮮」,對什麼事都想積極學習;因為「新鮮」,對事情多少保有勇於嘗試、不怕困難的態度。然而,因為「不新鮮」了,上述所有的情形漸漸不復存在。而值得我們要仔細思考的是,多久時間,能讓你成為「不新鮮人」。
  • 日劇《派遣女王》(原譯:《派遣員的品格》)是一部講述日本面臨經濟不景氣時期,許多大公司紛紛裁員,轉而尋找一些臨時人員的故事。劇中的女主角大前春子主張派遣應有的品格,劇中春子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名言,例如:「就算經濟不景氣100年日本所有的企業都倒閉,我依然不受到影響」、「只要逃避一次永遠都逃避」、「加班是工作能力不足,社員為了多賺點薪水,這不是對公司忠心的表現」、「派遣員要自我要求,別當時薪或工資的小偷」…等等。這部日劇刻畫出經濟不景氣下,組織中員工更是應該上下一心,堅持工作職場上的態度與表現。
  • 人力派遣是由要派機構、派遣機構及派遣員工所組成的三角關係,有時候還得加上政府角色的四角關係。人力派遣制度的引進,台灣早期是以外商的採用居多,到目前為止國內的派遣勞工已經超過20萬人,鄰近的國家如日本派遣勞工也已經超過300萬人。
  • 日劇《派遣女王》(原譯:《派遣員的品格》)是一部講述日本面臨經濟不景氣時期,許多大公司紛紛裁員,轉而尋找一些臨時人員的故事。劇中的女主角大前春子主張派遣應有的品格,劇中春子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名言,例如:「就算經濟不景氣100年日本所有的企業都倒閉,我依然不受到影響」、「只要逃避一次永遠都逃避」、「加班是工作能力不足,社員為了多賺點薪水,這不是對公司忠心的表現」
  • 隨著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企業在執行人力政策與產能搭配上,常常是計畫趕不上變化。根據學者的研究指出,人力調整政策對生產與庫存的變動有很大的影響,遲緩的人力調整,會增加缺貨壓力,進而引起下游廠商恐慌而下更大的訂單,而造成產銷鏈的嚴重波動。
  • 選才工作即使運用了這麼繁瑣的過程,最後得到的結果是,用人單位抱怨選進來的人不合用。為什麼會不合用?是應徵的人有問題?還是選才的人有問題?或者是其他結構性的問題?
  • 如果公司已經知道基本的用人條件,在面試的過程中,只要確認好三件事:會或不會、真或假、願或不願。關於會或不會的問題,也就是能力問題,公司必須從工作實際的需要來提供,能力分為外顯知識與技能、與內隱知識與技能。能夠衡量的部份,就請應徵者提供資料,如果應徵者提供的資料中聲稱具備有要求的知識或技能,接下來就是真或假的問題......
  • 政府因不景氣而出手為企業補貼時,你的工作還可能會被政府補貼的勞力所取代,有的人已經體察到了,有的人則完全體察不到。
  • 台灣車商與消費者的購車過程還是不夠文明,如此不文明的購車過程大家似乎也習以為常,甚至認為理所當然。
  • 有位系統思考方面的大師,曾精闢地描述如何解決機車空污的問題──將機車的排氣管拉到駕駛人的面前,讓駕駛人直接吸入排放出的廢氣。這個例子聽起來像是個笑話,卻很實際。要讓駕駛人重視空污問題,並有意願改善,現行懲罰的作法效果有限,因為目前機車排氣管的設計,很難讓騎車認為污染排放與他有關,因此,目前的作法,就是政府大力宣傳環保、訂立車輛排放廢氣的標準、立法並加強取締。結果,民眾連結的關係就可能是:因為政府取締,民眾的車輛要定期檢查,就成為一個快速有效的管制行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