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女兒看到爸爸回家開心過度 竟把媽媽關在屋裡 可愛反應讓媽笑翻

看更多文章…

父母不該對孩子說的9句話

【大紀元2011年0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古惠珍編譯報導)做為父母,有時我們會說錯話,讓孩子感到傷心、憤怒或困惑。育兒網站(Parenting.com)近期列舉一些父母常犯的言語過失,希望父母能有更親切溫和的選擇:

不要打擾我

父母不渴望偶爾休息的是聖人、烈士,或是有一陣子沒有獨處而忘記充電的好處。

美國阿肯色州漢茨維爾市(Huntsville)的Ozark語言研究中心創始人埃爾金(Suzette Haden Elgin)表示,麻煩的是,當你經常告訴孩子,「不要打擾我」或「我很忙」,他們會把這些訊息成為思想行為的一部分。

「他們開始覺得和你說話是無意義,因為你總是把他們趕走。」當你的孩子還小時,如果你建立該模式,當他們長大時,他們可能不太可能告訴你事情。

從嬰兒期,孩子們應該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理解他們的父母花時間在他們身上。利用壓力釋放閥--無論是參加兒童看護合作社(babysitting co-op),與你的伴侶或朋友協調育兒,甚至把您的孩子放在視頻的前面,讓你可以有半小時的放鬆和重新出發。

當你全神貫注於事情時(或壓力過大,正如我對女兒生氣時),預先設定一些規範。我可能會說:「媽媽必須完成這件事情,所以我需要你靜靜地畫圖,畫上幾分鐘,當我做完了,我們就去外面。」

請務實。一個幼童和一個學齡前兒童都不可能自得其樂1小時。

你是如此 … …

把孩子貼上標籤是欺騙孩子的捷徑:「你對凱蒂為什麼那麼吝嗇?」 或者「你怎麼如此笨?」 有時,孩子無意中聽到我們談論別人:「她是我害羞的小孩。」

年輕的孩子們無疑地相信他們所聽到的,即使有關自己。所以負面標籤可以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托馬斯得到的訊息是小氣是他的本性。莎拉開始認為自己是「笨蛋」,自信心受損。即使稱呼看起來中性或正面 –「害羞」或「聰明」– 造成把小孩分類而希冀他們不必要的或不適當的期望。

最壞的情況刺傷最深。許多家長仍然痛苦地依稀記得她自己的父母說了一些話,如「你是如此無能」(或懶惰或愚蠢)。

一個更好的辦法是說出具體行為,關於描寫孩子個性的形容詞避免使用。例如,「你告訴大家不要和她一起玩時,凱蒂會感到受傷,我們如何讓她感覺好些?」

不要哭

我們會告訴小孩,不要哭,或「不要像個小嬰兒。」 「我們沒有理由害怕。」 但孩子們真的會太生氣而哭,尤其是幼童,總是無法用文字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真的會難過。他們真的會害怕。

佛州勞德代爾堡(Fort Lauderdale)諾瓦東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的家庭支持服務的主任格拉瑟(Debbie Glasser)博士說:「要讓孩子免受於這種感受是很自然的,」「說『不要』不會讓孩子感受更好,而且可能傳送一個訊息認為他的情緒是不合理的-而認為難過或害怕是不可以的。」

不要否認你孩子的感受,承認他們真時坦率的情感。

「當賈森說他不想當你的朋友了,這一定會讓你覺得難過。」「如果你還不習慣,這些波浪看起來是挺嚇人的。但是我們只是一起站在這裡,讓波浪給我們的腳搔癢。我保證我會牽著你的手。」

藉著陳述你孩子的真實感受,你會讓他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你將會教他什麼是瞭解別人的感受。最終,他會較少哭的情緒,反而會描述他的情緒。

你為什麼不能像你的姐姐?

堅持兄弟姐妹或朋友作為一個榜樣,這似乎有幫助的。你可能會說:「你看山姆好棒,會拉外套拉鍊,」或「珍娜已經使用便盆,為什麼你不能和她一樣?」 但比較幾乎總是弄巧成拙。你的孩子是他自己,而不是山姆或珍娜。

專家們說,父母互相比較孩子,及對他們的發展階段或行為尋找一個準則。這是很自然的。

但是,不要讓您的孩子聽到你在互相比較孩子。孩子們以自己的步調發展,有自己的氣質和個性。將孩子與他人比較,暗示你希望你的孩子不是現在這個樣。

互相比較孩子無助於行為改變。對於她沒有準備好的事(或不喜歡做的事)施壓,可能會讓小孩感到困惑,會使她的自信心受挫。她也很可能怨恨你和不做你想要他做的事。

相反地,鼓勵她目前的成就:「哇,你會自己穿外套!」 或 「謝謝你告訴我你的尿布需要換。」

你應該更懂事

就如同把小孩拿來互相比較,父母的嘲笑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刺傷孩子。孩子實際上可能真的不懂事。何況,學習本來就是一個嘗試錯誤的過程。

而且,即使他犯了與昨天同樣的錯誤,您的這些不耐煩的言詞既沒效果也不會對孩子有幫助。姑且相信孩子,而且更具體化你的看法。說:「我更喜歡你這麼做,謝謝你。」

類似的刺傷包括「我不能相信你這樣做!」 和「該是時候了!」這些話似乎並不太糟,但你別說的太頻繁。這些話的負面影響會累積,而且孩子們自話中聽到的訊息是孩子們聽到隱含的訊息是:「你是個令人討厭的人,你永遠不會做好任何事情。」

停止否則我會讓你哭!

家長育兒的挫折感通常會以威脅態度來平息,但很少有效。我們氣急敗壞地警告說, 「這麼做,否則走著瞧」或「如果你再做一次,我會打你屁股!」

問題是,你遲早必須兌現你的威脅,否則他們將失去作用。研究顯示,威脅打小孩經常導致更多的打屁股,而打屁股已經被證明對改變孩子的行為收效甚微。

孩子年齡越小,需要花更長時間去理解這個教訓,在新罕布什爾大學家庭研究實驗室的社會學家斯特勞斯說:「研究顯示,不管你採用何種紀律,一個兩歲的小孩在同一天重複犯錯的機率是80%,」

即使是年紀較大的孩子,沒有任何一種紀律策略每次都立刻成功。因此,發展出建設性的策略是更有效率的,例如改變方向,把孩子帶離此狀況,或暫停,勝過依賴那些會造成負面結果,包括口頭威脅和打屁股。

等爸爸回家你就慘了!

常見的育兒陳詞濫調,不僅僅是遇到另一種威脅,而且它紀律的效果降低。為了有效,你必需自己立刻處理情況。

延遲的懲罰無法讓孩子明了這與他們不良行為間的關係。而且等爸爸回到家時,孩子實際上可能已經忘記自己做錯什麼了。此外,在等候被懲罰期間,內心的害怕可能遠超過孩子犯錯應該受到的懲罰。

把責任推給別人也會削弱你的權威。你的孩子可能會想:「如果媽媽反正不會懲罰我?我為什麼要聽她的,」尤其,你讓你的伴侶冤枉地當黑臉。

快點!

由於工作繁忙,超額預定的時間表,面臨交通堵塞,還睡眠不足,身為父母誰沒對孩子叫過「快一點」呢?

當然,每一位家長的孩子無法找到他的鞋或或毛毯,家長未注意小孩決不自己穿上襪子。當你懇求孩子快點時,想想看你的語調,你多常說。

如果你每天哀鳴、尖叫或嘆氣,將手叉著腰,腳趾不耐煩的點著,此時要小心。當我們急迫時,會使我們的孩子感到內疚,因他們以為是他們讓我們倉促行事。這內疚可能使他們感到不舒服,但它不會激發他們動作更快。

《如何和你的孩子說話》這本書的作者、家庭治療師科爾曼(Paul Coleman)說: 「早晨,我家是如此忙碌,我討厭,在孩子腦海裡我的最後影像是憤怒,」「 所以我調整步伐,無論發生什麼,我不會大叫或翻白眼,即使有人打翻他們的麥片或當我們出發前,有人要求想找東西。」

與其對孩子們大吼大叫(五分鐘前,我就叫你關電視),他希望以冷靜的方式加快動作。(例如:他自己將電視關了)

非常好!或好孩子!

讚美可能是錯誤的?畢竟,讚美是正面強化,是家長擁有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當讚美是含糊不清和恣意時,將招惹麻煩。

你的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 從喝完牛奶到畫圖,丟掉「非常好!」的稱讚–讓這些小事變得不重要。孩子們不會理睬這些小事。他們還可以辨別讚揚是因做一些簡單的事而獲得和讚揚是因實際努力而獲得。

專家建議,父母最好戒除以下隨口讚美的習慣:

‧讚美那些需要實際努力而獲得的成就。如果你的孩子每天要做許多小事,喝完一杯牛奶不應該得到讚美,畫圖也是一樣。

‧讚美要更具體。與其說「做得好」,改說 「你選的狗的斑點顏色,是那麼明亮,快樂」或者說「我看你畫了今天早上讀的故事中的一幅圖,」

‧讚美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當我完成文書工作時,你是如此安靜地玩拼圖,正如同我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