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華表

楚天
font print 人氣: 66
【字號】    
   標籤: tags:

華表是中華民族一種古老的傳統建築形式,起源於上古的堯舜時期。在古代的橋樑、宮殿、城垣或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不單是古代帝王宮殿外的裝飾品,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誌。

華表的始源和發展

華表作為道路標識和供路人留言之用的巨大柱狀建築物,迄今已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早期的華表是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的一根木柱,並「以木貫穿,柱頭四出」,名為「桓」,用於識別和標誌道路,這是華表的雛形。

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被稱做「桓木」。據史書記載,堯時即出現以橫木交於柱頭的「桓木」,用於指示大路的方向。

華表在上古時又名「表木」、 「謗木」。《呂氏春秋》曰:「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原來誹、謗二字的古義相同,均指「言其過失」,或者說「直言批評」,與諫言屬同一含義,並無後世「無中生有,惡意中傷」的貶義。

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

因為古時的「桓」與「華」音相近,「桓木」、「表木」的稱謂就慢慢演變成了「華表」。

後來,華表的「謗木」作用漸漸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和裝飾性的附屬部分。流傳至今最富盛名的當屬北京明清故宮天安門前後的兩對漢白玉華表。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也可以見到類似的華表,但造型略有差異,瑞獸有所不同。

皇家建築特殊標誌和裝飾

華表一般由底座、蟠龍柱、承露盤和其上的蹲獸組成。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底座是須彌座或蓮花座,底方盤圓,象徵天圓地方。

北京明清故宮「承天門」(即今「天安門」)前後的漢白玉華表,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每根漢白玉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承露盤和蹲態的瑞獸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釐米,重約20多噸。

華表柱頭上是圓型承露盤,盤上蹲一瑞獸,名字叫「犼」。「犼」是一種形似犬的瑞獸,性好望,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華表筆直挺拔的柱身呈八角型,在層層回環不斷的雲朵石柱上,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鱗角崢嶸,臂爪勁健,龍身外佈滿雲紋,雕飾得綽約生動,躍然飛舞,給人以玉龍翱游雲天之感。在雕龍巨柱頂端,橫插著一塊白石雲翅,呈朵狀,上面雕滿祥雲。遠遠看上去,華表好像直插雲間,給人一種莊嚴古樸的感覺。

華表的基座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杆,欄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隻憨態可掬的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相同。欄杆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莊嚴。

古樸精美的華表與中華民族,及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緊緊聯繫在一起,並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之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二章紋,是中國古代帝王及高級官員禮服上繪繡的十二種紋飾,它們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稱「十二章」,繪繡有章紋的禮服稱為「章服」。明代稱為「補服」。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