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神傳文化】大系列之「點睛傳統」(5)

肝膽相照 譜寫「知己」(下)

千載雪
font print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二、肝膽照「知己」 

此時的左白桃,真的養成了「濟世之才」,學就了「安民之業」,那時他已年近五十歲。因鑒於當時所有諸侯中,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所以左伯桃一直沒有做官的念頭。

後來,左伯桃聽說楚元王慕仁為義,遍求賢士,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逕奔楚國。到雍地時,時值嚴冬,雨雪霏霏,再加上陣陣如刀如刺的狂風,讓走了一天的左伯桃,衣裳全都濕透。他忍住寒冷勉強前進,此時天色已漸黑,只見遠處竹林中有一間茅屋,窗中透出一點亮光。

伯桃大喜,就跑到茅屋前叩門求宿,屋裏走出一位書生,四十多歲,知道左伯桃的來意,便邀他進屋。左伯桃來到屋內,上下一看,只見屋中傢俱簡單且破舊不堪,一張床上滿堆了書卷。

左伯桃請教其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父母早亡,平生只愛好讀書,想救國救民,二人三言兩語,聊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萍水相逢的兩人,就此結拜為異姓兄弟,願同苦、同達(做官的意思)、守信、愛仁,一生不悔。

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起到楚國謀事,羊角哀也正有此意。一日,天剛放晴,兩人就帶了一點乾糧前往楚國。

曉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乾糧就將吃完,老天偏又降下大雪。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乾糧只夠供一人食用撐到楚國,若共享,兩人必定餓死。他知道自己沒有羊角哀的學問淵博,而且他心中還銘記著隱士囑咐的話。於是他下定決心,情願犧牲自己來成全羊角哀的功名。

想罷,左伯桃故意摔倒在地,並叫羊角哀去搬塊大石來,好讓自己坐著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早已脫得精光,裸臥在雪地上,並在雪地上寫下:「守信、愛仁」。不一會兒,寒冷的天氣就把他凍得只剩下一口氣。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乾糧帶走,速去求取功名,言畢而亡。


(臺北故宮)


羊角哀到了楚國得由上大夫裴仲薦於元王,元王召見羊角哀時,羊角哀上陳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為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羊角哀棄官不做,要去尋找左伯桃的屍首。

羊角哀找到左伯桃的屍首後,替左伯桃香湯沐浴,並擇一塊吉地安葬。羊角哀便在這裏守墓。

左伯桃的墳和荊軻墓相隔不遠,相傳荊軻因刺秦王不中,死後魂魄不散,見左伯桃葬在墓旁,鬼與鬼便起了糾紛。一夜,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來找他,訴說荊軻的凶暴。

羊角哀醒來後,就提劍到左伯桃墳前說道:「荊軻可惡,吾兄一人打不過他,讓小弟來幫你的忙吧!」說罷,自刎而死。是夜,狂風暴雨,雷電交作,隱隱聞喊殺之聲。天明,荊軻的墳已爆開。

楚元王得知消息後,就為他們建了一座忠義祠,勒碑記其事,至今香火不絕。

後記:

常言道:「士為知己者死」。兩人萍水相逢,也許因為他們是同道中人,方能相知、相惜、相依,他們的精神才能融合在一起,誰也離不開誰,這就是「知己」的最高境界。

今天,我們目睹現實生活中一幕幕朋友間的恩怨糾葛,就不能不感佩古人的胸襟與境界。如果我們都有古人那種高尚的品行與境界,又何愁自己的事業不興、民族不旺呢?

很多人都在談民族復興,其實只有恢復中華傳統文化,才能讓我們的民族真正的復興起來,我們也才能明白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