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神傳文化】大系列之「點睛傳統」(6)

剖析「文化斷層」

千載雪
font print 人氣: 404
【字號】    
   標籤: tags:

要真正繼續進入中華文化中探尋和還原歷史真貌,就必須正視和解剖「文化斷層」這個傳統文化精髓被遺棄的「致命傷」。

「文化斷層」固然有其歷史因素。比如僅拿周朝來舉例說明:周朝有周朝時期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社會氛圍。細說起來就是人們的衣著、語言、居住和生活條件,對於自己的生活與家庭間的關係處理方式,和對社會間朋友、君臣等上下級之間問題的處理方式……等等。

經過幾千年之後,我們再研究周朝的文化內涵,即使有各種各樣歷史記錄(即遺跡、史書或考古記錄等等),也很難全面的還原出歷史全貌。

另一種因素就是人為因素。如果說歷史因素是不可避免,那人為因素就有可能避免。然而,造成傳統文化出現最大斷層、破壞力,真正的因素恰恰是人為!為何?讓我慢慢說來。

中華傳統文化被稱為半神文化。那麼,就是神仙傳給中華大地上的文化。主要目的是讓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人們能真正文明起來;再則也是為了讓人們在等待歷史的最後時刻宇宙大法傳出時,能夠理解法;還有就是讓根基好的人(有悟性)能在不同方面做好,從而得道或得到大福分、維護人類的道德,詮釋神傳文化的內涵。

那麼,當初無論是社會上的哪種行業、角色,只要做好就能夠奠定一段文化和詮釋神傳文化的內涵。

在中國古代經常把各種門類叫做「道」。其實不管是哪種行業、門類,只要是正當的,都是一種可以修心養性的門類,就看自己有沒有那種悟性去珍惜和體悟。而這也正是神讓某一行業存在的最根本意義。當然,讓某一行業存在的另外意義就是人們存在的需要,但那是「表像」。

比如,人們經常談到的所謂「修行」。當一個人開創了某一門類的方法之後,弟子們嚴格按照老師或師父所說的去做,而不是表面上做做樣子,是在心態上下功夫,在實修中忍苦精進,那他就會逐漸明白修行的奧妙和那無邊的法理。

再比如做飯。這個與直接修行好像沒什麼關係,甚至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做飯的時候,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要做的菜,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食客,而這些食客也許是家人、大官顯貴或自己的朋友等等。

他們肯定對自己的手藝作出一番評價,而自己本身在做所有菜時,手藝是一方面,用怎樣的心態來對待那些將成為盤中飧的蔬菜也好,各種肉類也好等等,這些都是最關鍵的。

人,不是為了「來」而「來」到人間的,而來在人間是為了回去。那麼如何才能回到真正的地方?那就要把自己的心性(比如道德水準、忍耐力等諸多方面)提高,把身體的物質成分改變,才能回去。

因為,我們都知道天上是美好而永恆的。所以,我們的心靈、身體要達到那個標準才能回去呀!那麼怎麼辦?就需要在人間磨煉出來!

其實,這也就是神傳給中華大地那些非常優秀文化的主要目的。

只要是正當行業,而人們在從事這個行業時,能以無私、真誠、平和、有耐心與善良等心態,神就會給予你更大的智慧,讓你在這個領域中成功。如果能保持這種與世無爭的心態,無論表面上如何輝煌,內心就是泰然處之,那百年之後很多都會得道。其實為什麼很多行業都供祖師,就是這個原因。

任何技藝、手法的表面都不是最關鍵的,而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心態如何提升這部分。

當做一件事情時的言行舉止,遇到困難時怎麼做,遇到非議時如何做,自己成功時又是什麼表現,如果能處處保持那種「不修道已在道中」的狀態,那麼最終他將會得到很大的福報,甚至更大的福分。

因為人是佛性與魔性同在。那麼在後世的弟子中,繼承祖師開創的行業或修法時,往往把不理解的部分刪去,而且功利性很大,違背初衷的很多,甚至完全違背主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到,傳統文化中的「神跡」往往在無私中顯現。比如,商湯在位的時候,發生七年大旱,後來商湯向上蒼禱告說:「我一人之罪,不可累及萬民;若萬民有罪,也要我一人承擔。不要因我一人的無德,禍殃百姓萬民。」


商成湯(臺北故宮)


禱告完畢,商湯便毅然坐在柴堆上,命左右點火。正在此時,突然烏雲翻騰,狂風大作,一場大雨驟然降臨。

那種仁德與無私是產生神跡的根本原因。我們經常聽到「誠心感動天地」、「善良、孝順感動上蒼」等的故事。然而後人不是真正去學那種精神,把它當作楷模真正地去實行,而是在其中摻雜太多的有求和想當然的東西。

這樣,雖然在「術」的層面上光耀了本門,卻失去了「道」的內涵,而「道」的 內涵才是根本。

我們舉最常見的例子,《道德經》是當年老子留給後人的。但是,現代人只是把它當作一種哲學理論去研究,還寫了許多專書來研究它。可是這從根本上就違反了老子留給人們此書的初衷--「返本歸真」。

無論你從事哪行哪業,你都做好,用一種無為的心態來做好。人間的一切都是「虛」像,不要看重。只有真正達到無為的心態,才能理解「道」的玄妙,這不是把它當作學問去研究就能明白的。而且很多人從事研究時,骨子裏就是為了名利,還看重人世間的一切,那怎麼能把超出常人知道範圍的東西研究明白呢?

寫到這裏我想起一個小故事:

有個人問他拜佛的親戚說:「你說佛靈驗嗎?」親戚說:「當然!」又問︰「那佛肯定知道你心裏想什麼了?」親戚說:「我心裏想著一天怎樣能賺多多的錢,佛肯定能知道。」接著又問︰「那你說佛能滿足你嗎?」親戚說:「能,因為我對佛是無比的虔誠!」

最後這個人說︰「你的『虔誠』是對錢財『虔誠』,而佛只是你得到那些錢財的載體。難道佛就是為了讓你發財才存在的嗎?」他的親戚沈默了好長時間。

也就是說,當人們越來越著眼於這個所謂的現實時,人們的觀念就會把文化「世俗化」、「功利化」。這樣即使那些文化經過歲月的洗練,勉強保持到現在,但人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真正的精髓卻「人為」的失落了,這就是文化斷層出現的根本緣由。

這種斷層出現之後的危害是什麼?就是真正的失落了從前的文化。雖然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神的子民,但是我們內心對神有多少真正的敬畏呢?對自己的生命又真正有多大的珍惜呢?對周遭的一切又能有多大而完全無私的仁愛之心呢?

當古代的神跡與仁德的史實在歷史的流傳中,被後人當成故事或神話傳說時,人的道德就開始在逐步下滑,當人們不再敬天信神時,人心中的那些邪念(魔性)也開始肆無忌憚的出來禍亂人類社會。

無論人們的生活水平再發達,人都會感到很孤單,相互之間已少有誠信與關愛,更多的是相互的傷害與利用。即使這樣,人們還是會在心中燃起對道德回歸的渴望……

尤其在中共建政之後,大肆宣傳無神論,戰天鬥地、殘民以逞,害我同胞八千萬,奪我河山,敗我道德,毀我文化。

還好,再邪惡的中共也擋不住傳統文化的回歸。因為當初神開創中華文化時,早已安排讓人類通過各種方式重拾傳統文化的精髓,有些人已經在用自己的生命與青春,譜寫一曲曲無私而摯真、摯善、摯忍的塵海壯歌!

只有在道德和心靈上真正回歸傳統,才能實現當初神傳文化的初衷,才能實現我們生命的本願,才是我們生命的真正意義。

剖析文化斷層,促進人心的昇華與改變,真正的把傳統文化化作行動的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在物質豐富的同時,達到精神上的安樂,才能找到生命的真正歸屬!才能讓我們沐浴在神慈悲的光芒中,才能達到自身與民族文化復興和發展!才能做一名真正繼承中華傳統的炎黃子孫!

很多具體問題容我慢慢的在後續文章中道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