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官派留學生先河 30幼童赴美

人氣 336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8月11日訊】1870年,「近代中國留美第一人」容閎的留學教育計劃獲清政府批准。歷史上的今天,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幼童留學生赴美,開啟中國歷史上官派留學生先河。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著名大學學習。儘管這次官派留學後來中途夭折,但這批留美學生日後在中國近代發展中的傑出成就見證了容閎的歷史眼光。20世紀後期至今,中國學子出國留學熱潮一直高漲;但因中國目前的政治、社會及人文環境等各種因素,逾百萬中國留學生「學而不歸」,流落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

清政府首次派遣留學生赴美

1868年初,「近代中國留美第一人」容閎向清政府提出他的留學教育計劃:選派少年出洋留學,先以120名作實驗,每年派30人,4年完成;限12-15歲的男少年,學習期限15年; 在美國設立留學生事務所,設正副監督官,管理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海關收入中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留學生的費用。這個「計劃」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1870年獲清政府批准。

1871年,容閎在上海開始招生,被選派少年先在上海進預備學校,補習英文。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凶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

1872年8月11日(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日)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祐等30人啟程赴美,學習外語,科學以及技藝,開始了中國近代歷史最早的大規模官派留學的先河。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


1872年,抵達舊金山的部份留學幼童合影。(網絡圖片)

留美幼童在出國之前,必須先在上海的預備學校學習,通過中英文的考試,並且幼童的家長必須寫下保證書。抵美後的幼童,被分配到54戶美國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戶,麻薩諸塞州20戶)中生活,先由美國老師負責教養監護,每位美國老師負責兩個或者是四個幼童,英文合格的幼童直接進入美國學校,不合格的在老師家裏接受補習。幼童們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群體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令美國人驚嘆不已,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幼童在美國接受西方的教育,過美式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幼童不再穿長袍馬褂,經常是一身美式打扮,不少幼童更把腦後的長辮子剪掉。一些幼童受宗教文化的影響,漸漸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學習西方教材,不但學到了許多新的自然科學知識,也接觸了啟蒙時期的人文社會科學文化,使他們中的一些人漸漸地對學習四書、五經等中華儒家經典文化失去了興趣,對煩瑣的封建禮節不大遵守,進而認同個人權利、自由、民主等先進理念。他們與美國的女孩子暗暗約會,參加各類體育活動……所有這些新變化都被清政府的保守派視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一場圍繞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衝突不可避免。


留美幼童在美國康州哈特福德城的「中國留學事務所」。圖為中國留學生所組織的棒球隊。後排左起:蔡紹基、鍾俊成、吳仲賢、詹天祐、黃開甲;前排左起:陳巨溶、李桂攀、梁敦彥、鄺詠鐘。(網絡圖片)

由於保守官僚不斷地上奏、詆譭幼童留學的種種流弊,最終導致1881年9月6日清政府下令,全體幼童即日回國,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當時,耶魯大學的22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祐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六十多人中斷了在大學學業,其餘的大多數人還在中學學習。

「留美幼童」的傑出成就

這一百多名留學生儘管被迫中斷留洋學業,但這幾年異常珍貴的學習機會使他們打開眼界,認識到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現實,看到了清政府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回國後的留美學生參與了中國最早的電報、礦山、鐵路的建設。他們中的一部份人又歷經了1884年中法海戰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為國捐軀。直到20世紀初,這些當年的留美幼童紛紛成為朝廷重臣,活躍在鐵路、電報、礦冶這些新興產業。在外交領域,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代表大清國,足跡遍佈世界各地。

詹天祐,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祐考取了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成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在一百餘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詹天祐是獲得學位的兩人其一。他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祐(網絡圖片)

吳仰曾是第一批「留美幼童」,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在礦治系深造。回國後任礦冶部門的技術工作,開平礦務局副局長。開平礦務局是洋務派所辦的採礦業中最有成績的大礦。

唐紹儀也是第一批「留美幼童」,後來成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促成辛亥革命、南北議和;並就任清政府總理總辦、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國民黨政府官員。並且曾任北洋大學校長,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復旦大學創辦人。


1872年,出國前夕梁如浩(左)與唐紹儀(右)的合影。(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唐元湛是赴美留學的第二批留學生之一。歸國後任上海大北電報局局長,清朝最後一任上海電報局總辦,民國第一任電報總局局長,是中國電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當時的西方人評價:「他們所獲得的知識使中國開展了現代通訊,並因此可以說電報系統擺脫了外國的政治干預。」

在這120名赴美中國留學生中還有,中國第一位獲准在美國開業的華裔律師張廣仁、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晚清外務部尚書梁敦彥、中法戰爭中英勇殉國的薛友福等。

據初步統計,這批留美生中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其中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長1人、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從事商業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其中14人為海軍將領。總之,除早亡、留美不歸和埋沒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近代中國歷史的現代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晚清的歷史舞台上,從此出現了「留美幼童」的身影。他們的成就見證了容閎的歷史眼光。

容閎:「近代中國留美第一人」

容閎是廣東香山縣人,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因其主導的美國留學計劃,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容閎坐姿照(網絡圖片)

容閎少年時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只好到德國傳教士在澳門開辦的教會學堂讀書。1847年,該校校長、美國傳教士布朗因病提前歸國,要帶幾名學生赴美留學,容閎在布朗的幫助下,來到了美國。在美國,容閎先入中學,後在耶魯大學半工半讀學習英語文學,靠獎學金和打零工完成了學業。面對祖國的落後和異邦的強盛,容閎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青年「以西方之學術,灌輸與中國」。

1854年11月,26歲的容閎謝絕了美國友人的挽留,經過3個多月的海上顛簸,回到了闊別7年的祖國。回國後的容閎先在廣州學習中文,後到香港謀生。為了自己的「留學教育計劃」,他曾經積極遊說過太平天國領袖,但未被採納。後來,他又來到上海,先在海關做事,後當翻譯,轉而經商,開茶葉公司,最後投入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幕府。

當時,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需要,曾國藩建立了近代中國最早的兵工企業。兵工廠中使用了大量的外國機器,急需懂洋文的技術人員,於是容閎就有了用武之地,並得到曾國藩的重用。曾國藩曾派容閎赴美購置機器。1870年,曾國藩到天津處理「天津教案」,由容閎擔任翻譯。

在與曾國藩的接觸中,容閎大膽提出了他的「留學教育計劃」。對此,曾國藩非常贊同,並立即與李鴻章聯合上奏清廷。二人在奏折中提出:「由政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得到了清廷的批准,並在上海成立了「總理幼童出洋肄業局」,由容閎和陳蘭彬等人負責此事。英美等國駐華公使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也紛紛表示願意接受中國留學生。

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學生後,由於對洋務派失望,容閎於1882~1894年又僑居美國。戊戌變法時期,容閎在北京與維新派密切往還,變法失敗後避居上海租界。之後與國內各派改革力量聯繫,漸趨支持孫中山所進行的革命活動。1912年1月,致函祝賀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4月21日,容閎病逝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城,終年84歲,彌留之際,他牽掛的依然是祖國的繁榮富強,還勸身邊兩個孩子回到中國去。美國《紐約時報》等報刊評價說「他從頭到腳,身上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1998年,容閎誕辰170週年,耶魯大學所在的美國康涅狄格州宣佈,將9月22日(當年第一批中國幼童在美入學的日子),公訂為「容閎及中國留美幼童紀念日」。

中國三次留學潮

在洋務運動時期留學教育興起以後,中國產生過三次留學高潮。第一次留學潮出現在20世紀初,以留日生為中心;第二次留學潮在五四時期,以留美、留法、留蘇為中心;第三次留學潮為20世紀後期1978年以來至今。

据相關資料記載, 第一次留學潮出現於20世紀初年,是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華民族覺醒的重要標誌,直接為辛亥革命做了人才和思想輿論的保證。第二次留學潮和第一次留學潮間隔僅10年左右,就在五四運動時期出現了。這次留學潮以留美、留法、留蘇為中心。辛亥革命後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迫使許多學人重新思考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出國留學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推重科學、民主,更新觀念,吸收世界新文化是多數年輕留學者的追求。這兩次留學大潮,為20世紀上半葉中國造就了層出不窮的思想、文化、政治、軍事和科技等各領域人才。

中國第三次留學潮為20世紀後期1978年以來至今。據2009年中國教育部的信息,1978年以來,中國共有139萬人以公費和自費等方式出國留學。在所有出國留學者中,目前只有39萬人返回中國,占總數的28%。

截至2010年底,中國以留學身份出國在外的留學人數超過127萬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留學生來源國。除規模龐大外,當前中國留學人員群體還呈現出其他幾個特徵:留學人員的類別多樣化,出國留學人員已由以公派出國留學人員為主要群體,發展成為目前以自費出國留學人員為主要群體。據統計,2010年度中國自費出國留學人數占當年出國留學總人數的93%。

留學人員分佈也相對集中,目前中國在外的127萬名留學人員分佈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其中在美國、澳洲、日本、英國、南韓、加拿大、新加坡、法國、德國和俄羅斯10個國家的留學人員佔在外留學人數總數近91%。

有專家分析導致中國留學生「學而不歸」現象的深層原因,除了發達國家綜合因素的「拉力」誘惑外,中國國內環境的「推力」作用更讓中國留學生「望而卻步」,比如,中國國內單位只做表面文章,忽視創業投入;唯長官意志是從,用人機制有失公允;沒有真正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國內知識份子待遇偏低等;中國目前的政治、社會、自然及人文環境等都讓中國留學生望而卻步、「學而不歸」。
  
附50餘名進入美國著名學府深造的「留美幼童」名單

耶魯大學:詹天祐、歐陽庚、容揆、黃開甲、梁敦彥、張康仁、鍾文耀、蔡紹基、唐國安、譚耀勳、李恩富、容星橋、曾溥、陳佩瑚、劉家照、陳巨溶、陸永泉、祁祖彝、盧祖華、徐振鵬、鍾俊成、錢文魁。(註:容揆和譚耀勳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國後,留在美國完成耶魯大學學業的。李恩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讀完了耶魯。)
麻省理工學院:鄺詠鍾、方伯梁、鄺賢儔、薛有福、鄺景揚、鄧士聰、楊兆楠等人。
哈佛大學:丁崇吉。
哥倫比亞大學:唐紹儀、周壽臣、吳仰曾。
瑞薩萊爾理工學院:吳應科、吳敬榮、蘇銳釗、羅國瑞、潘銘鐘。

(責任編輯:肖笙)

相關新聞
紐約百余華童領養家庭慶新春
美國華人移民血淚簡史
袁偉時 : 千年遺恨,失足何處?──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海歸派」留學生 已成大陸自由化推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