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再傳奇聞 3千套清御林軍鎧甲變棉被

人氣 13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8月13日訊】作為中國頂尖的博物館,故宮近來醜聞頻出。繼失竊、商業會館、錯別字、打碎文物之後,又有媒體披露多年前的損毀文物事件。報導稱,「文革」期間故宮曾經以5角錢一套的價格將3000套清代御林軍鎧甲賣給員工做福利,並規定買到的盔甲不得保持原狀,必須拆掉, 很多人抽出其中的絲綿做成棉被棉衣。此外,故宮還將1000件鎧甲撥給八一電影製片廠做道具。

據北京晨報報導,故宮博物院建於中共執政初期國家經濟最困難時期,曾花費了無數金錢購買和收集珍貴文物,故宮的收藏中也有許多收藏者無償捐贈的寶物,然而,進入故宮之後,多數被深藏庫房,外人再難得見,甚至隨意損毀。

學者秋風說:「文物的意義在於讓公眾去鑑賞,去體會文化的傳承。把文物集中放在一個『籃子』裡,往往會引發不可預測的災難,文物應該回到民間,讓公眾可以自由參觀,並且接受公眾管理。」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 也是歷史的傳承者

故宮文物損毀事件頻頻被披,引發社會上關於文物去向的爭論。許多評論認為,作為國家財富的文物,應該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觀和鑑賞的,但如今許多珍貴文物深藏庫房,很難被公眾見到,更不知命運如何。如果不是有人爆料,公眾可能永遠都不知道有些文物早已被損壞,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文物的功能究竟是甚麼?它應該放在展廳裡還是藏在庫房裡?秋風說:「文物是文明的物質性載體,它對當下人的價值非常重要,能夠讓人們感性地認識到祖先的生活、觀念、價值等。傳統社會對文物極其珍惜,歷來文人士子,都有鑑賞和收藏文物的習慣。它不僅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傳承者。」

現代博物館的收藏方式出現於20世紀初,秋風說:「上世紀初,出現了以現代博物館的形式來收藏文物,它的好處在於專業性強,可以更好地保護文物,並且建立常規的公共展覽地,讓人們可以隨時參觀。」

讓公眾參觀和體會,這正是文物最重要的功能,也是現代博物館的優勢,秋風說:「博物館不是庫房,把文物藏起來,無人得見,也就失去了文物原本的價值。」

破壞摧毀中華文化 行政人員缺乏專業度

然而,博物館建立整整一個世紀之後,文物被損毀,被隨意處置的事件仍舊頻頻發生,究竟是甚麼讓人們失去了對文物的敬畏?原本由專業人士擔負的保護和管理責任,變成了行政化管理。」這種局面並沒有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而改變,甚至更加嚴重。

秋風說:「上世紀90年代後,一批生長在反文化氛圍中的專家進入文物管理體系,同時因為行政化管理,這些專業人士在管理中不具備發言權。故宮發生的種種事件,與從事文保工作的人有最直接的關係,因為他們大多不具備文物專家應有的職業素質,更加缺乏強烈的職業榮譽與職業道德。」

故宮事件並非偶然,之前也有很多文物管理不規範的事件被披露出來,特別是地方博物館,諸如不登記造冊,管理不善,甚至盜賣等事件具有報導。

其次,行政人員不具備專業人士特有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榮譽感。最後,行政化難免要順從追求經濟利益的潮流,例如故宮收取門票,我認為,這是不應該的,如果要限制參觀人數,大可以採取登記等其它方式。」

責任編輯:洪微

相關新聞
台灣故宮博物館與星巴克合作
SKA學生可口可樂博物館戶外活動
百歲女富豪資產遺贈博物館護士
組圖:拉利克玻璃藝術博物館將開門迎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