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薈粹】

開元以來數八分

論唐玄宗的書法藝術與成就
劉小鈴
font print 人氣: 324
【字號】    
   標籤: tags: ,

一、前言

  唐玄宗開元時期創造了輝煌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人們對於唐玄宗的書法藝術只知道他銳意提倡八分書,對於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及對當時書壇的影響,往往是輕描淡寫略帶過去,本文擬從唐玄宗的書法藝術,探討他在八分書上的貢獻與成就。

二、唐玄宗的書法藝術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崩于肅宗寶應元年(762)。睿宗第三子,延和元年(712)受禪為玄宗皇帝世稱唐明皇。玄宗開元年間勵精圖治重振太宗遺風,開元之治是繼貞觀之後唐代的另一個盛世。相對地在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也開創一個光輝燦爛的高峰,這時期無論楷、行、草都有劃時代的創造,尤以八分書經過玄宗大力的提倡蔚為時代的風氣。

  唐玄宗的書法藝術在《舊唐書》本紀就提到:「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在唐代的書論中對明皇也有極高的評價,如張懷瓘的《書斷》就評論他「神武聰明,製同造化,筆精墨妙,思極天人」。竇臮《述書賦》也形容「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思如泉而吐鳳,筆為海而吞鯨」竇蒙注:「開元天寶皇帝,仁孝慈和,兼負英斷,好圖書,少工八分書及章草,殊異英特」。由上列的評論得知,玄宗在唐代的書壇上以八分書享有盛名。

  至於他現存的書跡也以八分書體為多,例如下列作品:

  1.《鶺鴒頌》行書,約開元七年(719)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鶺鴒頌》,錄自:神田喜一郎等著,戴蘭村譯,《書道全集》,第八卷,唐II,臺北:大陸書店,民國89年12月,頁92(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2.《涼國長公主碑》,蘇頲撰,八分書,開元十二年(724)今存陜西省蒲城縣橋陵陵園內。
  3.《賜益州刺史張敬忠勅書》行書,碑在四川青州,撰於開元十二年(724)。


《賜益州刺史張敬忠勅書》,錄自:神田喜一郎等著,戴蘭村譯,《書道全集》,第八卷,唐II,臺北:大陸書店,民國89年12月,頁90(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4.《鄎國長公主神道碑》,八分書,張說撰文,開元十三年(725),立碑于陜西蒲城縣橋陵陵園內。


《鄎國長公主神道碑》,錄自:蘇士澍編,文物出版社出版,《書法叢刊》,2007年1月第95期,頁61(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5.《禪地祇玉冊》,開元十三年(72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禪地祇玉冊》,錄自:何傳馨,〈略談唐玄宗禪地祇玉冊德書法〉,《故宮文物月刊》,第九卷第10期,民國81年1月,頁26(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6.《紀泰山銘》,八分書,開元十四年(726),碑在山東泰安。


《紀泰山銘》,錄自:沈維進編,《中華瑰寶泰山碑刻經典─唐隸書紀泰山銘》,江蘇;美術出版,2005年10月,頁4(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7.《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玄宗書八分碑額,開元十六年(728)立碑。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錄自:黃明蘭、朱亮編,《洛陽名碑集釋》,北京;朝華出版,2003,頁164(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8.《龍角山紀聖銘》,八分書,開元十七年(729),著錄首見《金石錄》。


《龍角山紀聖銘》,錄自:黃全信編,《歷代帝王墨寶‧唐朝皇帝墨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頁109-111(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9.《闕特勤碑》,八分書,開元廿年(732)十月建,碑在蒙古國,林賽音諾顏部哲里。


《闕特勤碑》,錄自:王靖憲編,《隨唐五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月,頁166(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10.《大唐代國長公主碑》,玄宗書八分碑額,開元二十二年(734)立碑。


《大唐代國長公主碑》,錄自:蘇士澍編,文物出版社出版,《書法叢刊》,2007年1月第95期,頁69(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11.《靈壇祥應記》,玄宗書八分碑額,蕭誠正書,天寶二年(743)立碑。


《靈壇祥應記》,錄自: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北京:中州古籍出版,1989,唐25,頁51(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12.《石臺孝經》,八分書,書於天寶四載(745),碑在陜西西安。


《石臺孝經》,錄自:李域錚編,《西安碑林名碑》第五輯,陝西人民美術出版,1998年9月,頁11(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13.《楊珣墓碑》,八分書,書於天寶十二載(753),碑在陜西扶風法門寺。


《楊珣墓碑》,錄自: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北京:中州古籍出版,1989,唐26,頁88(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從上列傳世書跡、碑刻作品來探討唐玄宗的書法藝術,其中以《紀泰山銘》、《石臺孝經》是他的精心作品,歷來給予很高的評價。《紀泰山銘》屬於摩崖刻石,字體渾厚,筆畫的提按和運動的軌跡非常平穩,它的結構安排得十分緊密,整幅呈現出盛唐豪邁之氣。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提到:「余嘗登太山,轉天門則見東二里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鳳翔舞於雲煙之表,為之色飛。」清孫承澤在《庚子銷夏記》也讚揚此碑 :「唐初諸人隸古猶略存漢法,如孔廟諸碑是也。至玄宗而始一變,力趨豐艷,漢法蕩然矣,所書泰山銘字大七八寸雄偉可觀,絕勝他書是其最得意筆。」  唐玄宗的另一曠世巨作為《石臺孝經》,此碑為明皇李隆基親自撰序、注並書。由皇太子亨書額篆「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共十六字。歷代對於《石臺孝經》也有極高的評價如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形容此碑:「書法豐妍勻適,與《泰山銘》同,行押亦雄俊可喜。」明趙崡《石墨鐫華》形容此碑:「老勁豐妍,如泉吐鳳,為海吞鯨,非虛語也。」《石臺孝經》通篇端莊典雅,豪爽飛勁有雄逸之氣,表現出盛唐淳整艷麗的氣息是盛唐八分書的典型風格。

  由唐玄宗的作品可以探討當時八分書的特色,例如書于天寶四載(745)的《石臺孝經》雖然受漢隸書法的影響,但是在風格上則表現出另一種不同的風貌,呈現出飄逸而誇張的特色。《石台孝經》用筆多藏鋒圓筆,含蓄厚重,左規右矩,筆畫寫法均承自漢隸又有其變化,如有些筆法婉轉蘊含篆書筆意,例如「其」字為篆式寫隸書筆法,其他如「澄」、「昔」、「錯」、「禮」等,這些筆畫結構均為篆式,卻用隸法來書寫。


〈其、澄、昔、錯、禮〉帶有篆式結構(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另外從作品上的書法也可以看出唐代分書極盡誇張波磔,使字形左舒右展具有分張外拓之勢。正如《宣和書譜》上所寫的:「至唐則八分始盛,其典型類隸而變方,廣作波勢」所謂廣作波勢就是對波挑筆畫形態所作的華飾,增強字的美觀,使之妍麗多姿。例如:「義」、「必」、「殊」、「不」等字多數波磔往往盡量向外張揚顯現出飄逸的韻味,並且對鈎畫、左撇、右捺等筆畫的給予強調誇張,如「男」、「揚」、「於」、「君」字的「鈎」筆畫,將鈎畫以誇張筆畫形成渾厚的特色,這些都是形成當時八分書的時代特徵。


〈義、必、殊、不〉波磔盡量誇張(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男、揚、於、君〉強調筆畫(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石臺孝經》上如「公」「分」等字也呈現另外的筆法,讓人聯想到漢代「擊石波」又叫「缺波」的古法用筆,這種筆法是屬於一種八分隸書的雁尾,簡率急就筆未到位的時候,就會因為缺少轉筆前的環節形成缺損或徑直上揚的「擊石波」(缺波)筆畫,這種用筆是因為書寫者的用筆習慣和書寫的隨機性而造成的「擊石波」。「擊石波」這種簡率的寫法,曾見于漢安帝元初二年(115)的《子游殘碑》,這種用筆後來被書家採納應用在章草書中,但是後來漸漸退出南北朝的書法碑刻上以致漸漸消失。到了開元時期,又重現書法的藝壇上流行于盛唐八分書中,尤其唐玄宗和徐浩所書的碑刻上往往運用自如蔚為風氣,從唐玄宗的作品上可以探知唐代八分書受漢代隸書的傳統古法影響下,又有自己的時代風貌。


《石臺孝經》,〈公、分〉(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子游殘碑》,(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在《石臺孝經》中,我們也不時看到它受時代的影響,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唐楷的影響「以楷入隸」八分中帶有楷書筆法,楷書筆法的融入在唐代八分書中應用的非常廣泛,例如《石臺孝經》有些筆勢遒勁、點畫結構則隱約露出楷書筆法,例如「四」字口部的轉折使用楷法,「別」字的「刂」部筆與楷書相似,「經」的「糸」部,如「之」的捺筆出鋒,其他如「會」,「則」,「貫」等皆有楷書的筆畫,在在顯露出唐楷的典範法則。


〈四、別、經、之、會、則、貫〉帶有楷書筆法(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由唐玄宗的書法,得知唐代八分與漢代隸書最大的差異在於漢隸以先秦古樸厚拙的篆書為基礎,風格意味甚至用筆,章法等都接近于篆書,祇是形體寬扁增加蠶頭雁尾的波磔用筆。唐代的八分書是以楷書的結體和章法來寫隸書,在點畫用筆上以隸書為主或摻以漢隸中的篆法和蠶頭雁尾,同時對每字的主要筆畫和波磔給予誇張,成為承自傳統而又有創意的唐代八分書新特色。

三、唐玄宗在八分書的成就:

  李隆基是盛唐時期一位成就顯著藝術性非常突出的書法家,他熱愛八分書並積極提倡造就開元天寶時期八分書的繁榮景象,綜觀李隆基在藝術上的成就尤其是在八分書的發展史上,自漢代之後到清代碑學之前,很少人能與他相提並論,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是確立盛唐審美的新風貌,唐玄宗的書法偏好豐腴肥厚,這種豐腴的書風在當時形成一種新的審美時尚。初唐的八分書從歐陽詢的《房彥謙碑》來看,它的特色為繼承北方書法朴茂嚴整的風尚,以險峭取勝表現出骨力洞達的風格與盛唐的豐腴端莊,博大雄渾的氣勢全然不同。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初唐到盛唐書風的變化所產生的結果,例如初唐書法強調瘦硬剛健為美,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推崇骨力他在<論書>中說:「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這種以骨力論書就是指書法結字要寫得遒勁、剛健,也代表初唐書法的審美標準;從歐陽詢的八分書《房彥謙碑》就可以看出這種「雄健挺拔」的陽剛之氣。正如梁巘在《評書帖》所指出的:「開寶(開元天寶)前,歐、褚諸家提空筆作書,體皆瘦硬」。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也是持同樣的看法:「唐初歐、虞、褚、薛、王、陸、并轡叠軌,皆尚爽健」,「爽健」所指的正是這種瘦硬的書法風貌。


《房彥謙碑》,錄自:施存編著,沈建中編圖,《唐碑百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頁16(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到了盛唐時期書風一變,瘦硬被豐腴所替代,究其原因是受了唐玄宗的影響。李隆基的書法呈現豐腴雄壯之態,臣下仿效便蔚為風氣。北宋魏泰是這樣評論,他指出:「唐初,字書得晉、宋之風,故以勁健相尚,至褚、薛則尤極瘦硬矣。開元、天寶以後,變為肥厚,至蘇靈芝輩,幾于重濁。」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也提到「開元已來,緣明皇字體肥俗,始有徐浩,以合 時 君所好,經生字亦自此肥。」這種新的審美觀從唐玄宗的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如《鶺鴒頌》、《紀泰山銘》、《石臺孝經》等,這些作品雖然字體不同,但是所表現的特點大都相似,即是點畫帶有豐腴渾厚的氣息,這種以豐腴為特點的新書風在張懷瓘<評書藥石論>也認為:「惟題署及八分則肥密可也」。這種豐厚飽滿之書風在開元、天寶時期的書壇上呈現出明顯的藝術風格,尤其在盛唐名家徐浩、史惟則等人的作品中展露無遺,他們的作品與初唐書法清秀剛健之氣漸漸拉遠距離。

  唐玄宗在書法藝術上的另一貢獻是提倡唐代八分書的新風格。葉昌熾的《語石》就認為:「明皇宸翰,變方整為寬博,當時八分書體一新。」又說:「唐人分書,明皇以前,石經舊法也,蓋其體方而勢峻。明皇以後,帝之新法也,其體博而勢逸。韓蔡諸人,承用新法,各自名家」明皇以前唐代初期的八分書以歐陽詢為代表,這種分書承自漢代《熹平石經》的舊法,它的特色是結體方整、字形變長,圭角顯露,波勢銳利,楷書的意味濃厚。到了玄宗的時候書法風格已變化而成為另一種新特色,唐玄宗八分書的特色大都結體趨於漢隸的扁勢,相較於漢隸又增加了幾分方扁的韻味,同時筆畫豐腴圓潤典雅高貴,正如楊守敬所評:「書法豐腴,力矯當時枯槁之病,自此以後唐人分法又一大變。」除了上述的特色之外又強調波挑,使字形左舒右展具有分張外拓之勢,形成既典雅又雍容華貴的盛唐新書風。

  唐玄宗熱愛這種新書風,並積極提倡形成宮廷的八分書潮,他的書藝影響盛唐八分書家,例如書于開元十七年(729)的《龍角山紀聖銘》和韓擇木書于天寶元年(742)的《告 華嶽府 君文碑》有一脈相承之氣息。從筆法上看皆是漢隸中鋒用筆,筆法渾勁體勢上多取橫勢,橫畫修長波磔飄逸,充分表現儒家的中和之美,不激不厲既端莊而又高雅之風韻。


《龍角山紀聖銘》(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告 華嶽府 君文碑》(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唐玄宗的八分書對當時影響很大例如史惟則的書法,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就評論:「《述書賦》稱史書古今折衷,大小應變,聲價極不落莫也,其行筆絕類泰山銘,而縝密過之,知開元帝潤澤所自耳。」史惟則自開元二十四年(736)以伊闕縣尉入集賢院任待制兼校理始,歷直學士,至學士先後凡三十餘年。他的書法藝術應是如竇臮所言,其風格大體皆「出自聖心」,亦即來自玄宗的旨意。玄宗書于開元十六年(728)《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與史惟則書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大智禪師碑》的八分題額氣息相通,書寫遒勁有力字體豐厚端莊,都是屬於妍麗勻適波磔靈動,正如清‧吳其貞《書畫記》評論玄宗:「書法雄秀,結構豐麗,絕無山野氣,自有龍姿丰彩,信書法之寶,名著古今。」


《大智禪師碑》(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皇唐嵩岳少林寺碑》,錄自:黃明蘭、朱亮編,《洛陽名碑集釋》,北京;朝華出版,2003,頁164(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徐浩的書法也有來自宗玄筆力豐茂的特色,他自開元十七年(729)以校書郎充任集賢院校理以來,歷待詔、修撰,至肅宗朝又以中書舍人充任學士,于集賢院任職二十餘年。從他書于天寶三載(744)的《嵩陽觀碑》與《石臺孝經》書法特徵相仿,線條遒勁俊美、筆法靈逸飛動頗具盛唐豐茂恢宏之勢,如同王世貞所形容「徐浩古隸與帝隸法絕相類,雖以肉勝亦自有態可寶也。」循著這些脈絡,在唐竇臮的《述書賦》解釋此一現象:「開元皇帝,仁孝慈和…開元中,八分書北京義堂《西岳華山》、《東岳封禪》碑,雖有當時院中學士,共相摹勒,然其風格大體皆出自聖心」。由此可以知曉盛唐時期因為皇帝李隆基熱愛八分書弘揚八分書的傳統,在朝廷中產生了廣大的影響,正如《宣和書譜》所說的:「于是間得人以應其求,如韓擇木之徒是矣」不僅影響了韓擇木,還有其他盛唐八分名家如史惟則、蔡有鄰、李潮、顧誡奢等人,形成宮廷內的書家趨從皇帝的書法,熱心於八分書的實踐。我們不難想像到盛唐八分書固然得力於韓、史、蔡、李、顧等人的努力,但卻應歸功於李隆基的提倡。正如竇臮在《述書賦》中所形容:「開元應乾,神武聰明,風骨巨麗,碑版崢嶸。」對當時的書法社會繁榮的景象確實作了一番深刻的描述。


《嵩陽觀碑》(圖片:藝文薈粹提供)

  唐代宮廷的書法家,他們活動於帝王身邊,形成一個御用書法階層。皇帝和他們之間的書法活動,影響著時代的書法風氣;毫無疑問,唐代帝王重視書法是他們得以發揮才幹的最基本的前提,集賢院與翰林院的書法人才濟濟,是唐代書法興盛的一個原因,同時也因為他們為御用書法家書法藝術受帝王的影響,唐玄宗好八分書,這些御用書家大都擅八分書以八分書寫碑志,並使這種風氣延及天下,與社會上的八分書潮共築一股時代潮流而繁榮於當時。

  從上列的探討,唐玄宗在八分書的成就體現於他開啟盛唐新的審美觀點和提倡唐代八分書新風貌並擢拔不少八分書家進入集賢院與翰林院行成一個「宮廷的書家集團」進而帶動社會上的八分書潮。他個人不僅是一位擅長八分的書家,也是唐代八分書的代表人物,在當時的書壇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書法一變初唐格局影響盛唐書法深遠,是唐代書風嬗變的關鍵人物。@

文章圖片提供:藝文薈粹雜誌第四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11年2月12日下午,神韻紐約藝術團在美國波士頓的演出進入第二天。富麗堂皇的王安劇院內匯聚了波士頓商界、藝術界名流及各界精英,他們被神韻所呈現的五千年璀璨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折服。北美華人藝術界領袖周文熙與黃鏡明表示,觀看神韻受益匪淺,從神韻的舞蹈與音樂中,看到了光明與希望。
  • 玉龍子,是唐太宗在晉陽宮中無意得到的,文德皇后常常將其放置在衣箱之中,等到大帝滿月後三日......
  • 「文章千古事,書法萬年傳」,書法與文章一樣,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縱觀中華歷史,書法無論歷經兵火戰亂還是朝代更迭,都以強大的生命力演繹著歷史和生命的傳奇。
  • 黃振鵬和杜振華中國書法聯展在本拿比的麗晶廣場二樓中信中心展出,週六(9日)進行了剪綵儀式。
  • 由紐英崙中華公所﹑波士頓華僑文教服務中心﹑波士頓中華書法會﹑紐英崙藝術學會﹑波士頓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第二屆漢字文化節」﹐於7月31日下午假中華公所會議廳隆重揭幕﹐近六十人參加了會議。
  • 朱熹的這「二十四字」閱讀法,實質上談的是一種精讀方法...
  •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說話中氣十足的80歲台中市資深美術家鄭文禮,從事書法教學40餘年,能輕易舞動重逾兩台斤的大筆,卻如行雲流水。曾參加中部美展、大墩美展,及國際名家邀請展等各種聯展及個展,擔任佛寺的書法指導,出版過行書、草書、篆書3種古字文。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