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人生 帶領未來藝術的力量

人氣 85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10日訊】在「藝術已死」的耳語下,我們如何創作、學習藝術?

為了什麼而創作藝術?在這虛無主義當道的後現代,我們如何傳承這古老的,被宣判死刑的手藝?

終其一生,在夢中,蘇格拉底聽見一個聲音對他說:「蘇格拉底,你要創造、修習藝術。」

在孔子的課堂上,弟子們學習射箭、駕馬車、彈琴、吟唱詩歌。在古代,從帝王到牧童,藝術貫穿了人們的生活,是他們呼吸的空氣,泅泳的大海。

在今天,藝術在人的生活、成長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在頂尖的藝術學校裡,人們如何傳授這古老的心靈教育?

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我們培育未來的音樂家、畫家、舞蹈家?

為了人類在大地上的生活,藝術永存。

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正在帶領未來的藝術。

屬於未來人類的教育正在悄然展開。

大地上的神聖教育
文 ◎ 夏禱


宋徽宗 瑞鶴圖


在塵世,藝術是一座引領人上升的天梯。是天賦予人的心靈教育。高貴的藝術提醒人在自己沉重的肉身外輕盈、上揚的生命,並把遙遠形上世界的記憶挪近……

I.天地之間的神諭

1.暮春,迎風的歌詠

春秋時代的一天,孔丘和弟子間有一段對話。巨人一般的夫子收束了光芒,和煦地問:「你們老說:『沒人知道我啊!』要是有人知道你們,又當如何?」

子路等人說完了後,曾皙,這魯國的狂人彈瑟的聲音慢了下來,「鏗」一聲把瑟擱下,坐直了說:「暮春時分,穿上新裁的春衣,和五六友人、六七童子在沂水沐浴完了,在祈雨的祭壇上吹著風,歌詠著歸去。」仲尼長嘆一聲說:「我贊成點。」

又一回,古典中國叫我們訝異了。古代中國最出名的一群人的自述裡受到聖者讚美的,是人在風中飄然自適的舞詠。出自於汲汲奔走列國,相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孔門,這一曲奇妙的變奏留給了後世一個真實而動人的形象,使我們更貼近孔丘和他的弟子們的心靈。

人在自然中無為、和光同塵的生存是老聃、莊周所闡述的道家精神。萬物為不可言說的道所貫穿,不分高下而彼此依存。鵬鳥垂翼如雲,扶搖上升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飄然遠逝。人在自然中的創造一如天地的創生,無為而成。一如庖丁解牛,與牛神遇而合一,游刃有餘。有若希聲的大音上下流布佈於坑中、谷中,一無阻隔。

無為而為、虛其心、忘其意的道家美學,這中國藝術的最高原則,貫徹在中國的正統音樂、詩歌、繪畫及樂舞中,成就了人類文明中高妙、獨一的藝術精神。

人在大地上的創造:藝術,依循無所求的精神而成就了。脫離了一切目的論的藝術和《莊子.逍遙遊》中那一株獨立大地上,因生瘤而被樵夫遺忘的樗樹一般,擁有「無用之用」的微妙深義。

人在天地間潔淨了自身,迎風而舞詠——這一超然物外的志趣和儒家入世的理想背道而馳,卻使我們的聖人動容了。這迎風的歌詠為什麼竟成了一生教授仁義、仕道的孔丘喟然嘉許的人生理想?

2.蘇格拉底之夢

孔丘之後二十多年,蘇格拉底和弟子們倘佯在雅典的橄欖樹下、河邊。他們之間關於靈魂、正義、美的辯論,至少在柏拉圖筆下,永遠是熱烈而冗長的。


蘇格拉底頭像。(新紀元資料室)


蘇格拉底出生在古希臘黃金時期的晚期。他耗盡了一生來打造雅典人的心靈,然而頹廢和變異已不可挽回地注入希臘文明。正是這一不幸的時代背景,種下了他日後被叛死刑的因子。

在獄中,蘇格拉底破天荒創作詩歌讚美藝術和光明之神阿波羅,並留下一段奇特的告白。

「我這輩子老做一個夢,在不同的時辰、變了不同的模樣,可夢老對我說一句話:『蘇格拉底,創造、修煉藝術。』過去我老以為……夢敦促我做我早就在做了的:即從事藝術,因為哲學就是最偉大的藝術,我一直在實踐它。可自從受審後,……我覺得夢要我創造的,也許是詩歌這受人歡迎的藝術。……我想寫詩來淨化自己的良心,然後再踏上歸途,這樣安全些,也遵照了夢的啟示。」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老蘇格拉底直覺:放下哲學,寫寫詩吧!它將給人最深的安慰。它是生死之夢的解藥。更重要的是,它更貼近夢的諭示。

在生命最後,蘇格拉底重新理解這追索了他一輩子的夢,並提筆把它完成:為了他永恆生命的「安全」。

我們要如何解釋蘇格拉底之夢?藝術是一種無止境的攀登。藝術家不斷洗滌、提升自己,琢磨自己的技巧,向完美逼近,卻深知永遠也不能達到完美。這就是藝術的修為。它事實上是一種艱苦的,不惜付出所有的修煉。終其一生,有人在夢中喋喋不休地對蘇格拉底說:「你要修習藝術。你要不斷淨化自己,以使你的藝術臻於完美。」

蘇格拉底如何實踐他的夢,和這個夢本身一樣重要。終其一生,他深信真正的思想家「把真善美直接寫入人的心靈」,而讀書使人懶于思索。然而不愛寫作的蘇格拉底最終提起了筆,寫詩讚美神。為了他永恆生命的安全。

這,即是古希臘深受愛戴的先知生命之書的最後一頁。從每一個角度來看,這都不是一個我們可以忽視的寓言。

3.心靈藏寶圖——讚美

是誰在夢中叮囑蘇格拉底:「你要錘煉藝術」?藝術是什麼?我們在夜裡沉入的夢境又是什麼?

在每個時代、每個國度,人類留下了哲學、音樂、文學、繪畫的瑰寶。一部文學史、哲學史是人類文明的地圖,是人理解自身的上乘密旨。這人類的心靈史為什麼這般珍貴動人?動人的,毋寧是人的心靈。深入並如實記錄這心靈之祕的唯有藝術。經由藝術這神奇的金觸鬚,人深入自身的內在,並遙遙探向不可見的塵世之外、之上,奧祕的形上世界。


薩爾斯堡的藝術招牌。(攝影/童昕杭)


關於藝術的緣起,《毛詩序》中有一段素樸的描繪:「在心中的是志向,說了出來即是詩歌。心中動了情,於是說出來話語,話語說不盡時便發出嘆息,嘆息不盡時於是歌詠,歌詠不盡時,不知不覺就手舞足蹈起來。」從情感、發聲到起舞,一如日月星辰這天上的光源發出光芒,人內在心志自然的流露是藝術的本源。

葉子捲成的口笛、土燒的塤、皮鼓、海貝,展現了在遠古人已有創造音樂的本能。有如清水從陶罐中流出,從人滿溢的心流出音樂。喜悅或悲傷,心傾倒出自身,以得到緩解。人在天地間的歌詠一如鳥兒面向晨光啼喚,是一種純粹的表達。面朝黎明,金質的鳴唱從鳥暖血的腹胸傳出來,升向大穹。動物界對大自然天真的回應是人的一面鏡子。面對奧祕的大自然,人無以回報,發出了不可扼止的歌唱。「詩歌是為了讚美」,詩人裡爾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如是說。

人在空間中舞動,有如花朵綻放,水紋蕩漾。這律動的泉源是人的喜悅之心;是人對天地的禮讚,一如魚兒在水中游,鳥射入雲端。「人詩意地居住大地上」,賀德林(FriedrichHölderlin,1770~1843)的詩句訴說了人原有、應有的生存狀態。

原始畫家染紅了掌,在巖穴壁上畫一列列紅牛、鹿、起舞的武士,像是動物發出的一聲聲呼喚。人艱苦地、努力地穿越生活,在大地上留下生存的證據。在田地、茅草屋之外,是樸實的彩陶、玉雕、巖畫。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彩陶上畫漩渦、鳥紋。這對自然的模仿似乎說:「看哪,多美,這旋轉的水波、雲紋,這飛翔的鳥兒。」一如人在心動之餘起舞、讚嘆,人提起筆,把眼前的事物捕捉。這模仿是人對自然發出的滿足的嘆息、親暱。是人對天地熱烈的擁抱。

把光影浮動、人艱苦勞動的田園畫提升至宗教高度的米勒明白:藝術是自然的兒女。不論人如何模仿自然,自然不可窮盡。以彩筆、音符或隱喻,人回應大自然的呼喚。為了貼近上蒼,人努力地畫、努力地起舞。那是出於對天地、對生命深沉的愛——而這愛又是來自天地容納一切的壯美。從孕育了星辰、花樹和飛瀑的大自然中,人汲取無盡的力量。


天使與樂 Concert on a Balcony,1624 by Gerrit van Honthorst Utrecht, 1590-1656.,168x178cm,羅浮宮藏。(新紀元資料室)


藝術是一種創造。即使對於柏拉圖,這對於理念世界的模仿是人在地上的最高創造。一如天地創生了萬有,人創造了藝術。人向天呼喚,以炙烈的渴求來追求藝術:這人在大地上所能創造的最純粹、美善的事物。臨死前,蘇格拉底寫詩以圓夢。像是聆聽誰發出的一個殷切、隱形的律令,人創造藝術以成就自己的生命。

II.大地上的神聖教育

1.藝術之海

孔丘有一個兒子名喚孔鯉,這一對父子間有兩段關於詩歌的對話。

仲尼一人站在院子裡,伯魚快步走過。仲尼問:「學詩了嗎?」伯魚回答「沒有。」仲尼說:「不懂詩,可不會說話!」

一天,仲尼問伯魚:「讀了〈周南〉、〈召南〉嗎?人不讀〈周南〉、〈召南〉裡的歌謠,好比面牆而立一般。」

孔丘是鼓瑟、吟唱的好手,他還編纂了一部浩瀚的《詩經》。一如伯牙的知音鍾子期,他是上乘的聆聽者。是一個把仁義之心澆鑄入歌詠的人。人如何成為人?他的理念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人成長的兩端是藝術:使之抽芽生發的,是思無邪,可以「興、觀、群、怨」的詩歌;成就人、使之成熟的,是洋洋乎,有如一座攀天的梯子、一座殿堂的音樂。

這一理念緊扣古代君子的六藝。在儒家的課程中,學問和禮儀、音樂、射箭、駕馬車環環相扣,以成就一個完整的人。我們熟悉的孔丘昂藏九尺、力大過人,能舉起城門的大門栓,駕車、射箭技術一流,時而放聲吟詠。在他的門下,音樂、文學、政治、經濟、射箭的高手雲集。這些才能、膽識過人的孔門弟子風塵僕僕地駕車周遊列國,青黃不接時不免受困、凍餓於途中,是春秋時代一個意味深長的圖景。

在雅典的競技場上,雕刻家之子蘇格拉底和青年人角力,這希臘盛行的身體的藝術。體格強健的蘇格拉底在街上不顧人們的詫異起舞,以和自己的身體親近,以使身子「苗條」不失美感。

在蘇格拉底之前,畢達格拉斯領著弟子在南義大利苦行,並在生活的每一細節中看見了宇宙神祕的秩序。對於畢達格拉斯,數字是理解宇宙奧祕的一把鑰匙,在音樂、雕刻、建築中都可以看到數的和諧比例,而音樂和數字更是密不可分。音樂是宇宙的靈魂,可以完善人的性格、淨化人的靈魂。他成立的畢達格拉斯學派在古老的靈修中把天的神祕秩序體現為一種虔誠、簡樸而有力的生活。

在古代的東、西方,知識的獲取不是教育的首項。相反的,在藝術的大海裡,人涵泳、成熟,一如花樹鳥蟲在空氣中生長、綻放。有如遍在的乙太,藝術是人呼吸吐納的生命元素。「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術浩大的空間讓人俯仰於其中,在沉潛中成熟壯大。

在整個人類文明的成熟期,藝術融入了人的生活。上京赴考的考生背上橫一張琴,肩上挑一箱書。唐朝的丞相王維曾寫下這首五言絕句:「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雨中,牧童斜坐牛背上吹笛歸家。農閑時,農人提起了小鑼、嗩吶、胡琴吹奏民間歌謠。


唐,王維,《伏生受經圖》。(新紀元資料室)


在古希臘,淳樸的紡織歌、牧歌、採葡萄歌在田園上空飄揚。中世紀的流浪藝人、行吟詩人走遍四方,把歌謠散佈到歐洲大陸的每個角落。和寫詩、繪畫、打馬球的中國皇帝異曲同工,太陽王路易十四大力推動芭蕾,並登臺擔任大型舞劇的主角,一直到他的體重不適合為止。二十世紀量子力學家中的普朗克(MaxPlanck,1858~1947),彈奏鋼琴、管風琴,而薛定諤(ErwinSchrödinger,1887~1961)則是一名抒情詩人。

不論它們身上披的羽翎、毛皮的顏色是什麼,飛鳥、走獸翱翔、奔躍,呼吸乾淨的空氣。不論營生的工具是什麼,人涵泳在藝術之海中,這天賜的生存元素,這來自萬有之源的上善之水。

2.生存的最高線索

人生活在大地上,把自己獻給艱苦的藝術創造,猶如一種宿命。那是一條把我們引領向生命真諦的,無與倫比的線索。

上古神話中,女媧造人後賜給人帶肉翅的笙篁,叫他們如鳥兒一般吹出自己的情感,向上升至天穹。印度人相信舞是神所賜,人為神而舞;通過曼妙的舞姿,人表達自身並闡釋萬物。在古代中國,人在夢中獲贈才華、聰慧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軼事。《稽神錄》中,謝諤夢見有人送給他一盒珍珠讓他吞下,日後他果然寫出十分出色的詩。最有名的夢則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和失去的,那一隻和才情相繫的彩筆。

樂器、舞、筆是天賜的禮物,為了讓人表達自身、完善自身。然而這來自天的禮物不是無條件的餽贈。人享有這禮物的前提是心靈的美質。也就是說,我們得努力贏得這貴重的禮物。

中國傳統美學中,「文如其人」這一信念把人格和文學的修為放上了同一個天平。山水畫家不只是摹寫外在的景物,卻是畫出了胸中丘壑。一如「道」貫徹萬有,人創造的藝術必須為真、善貫穿。唯有這樣,人在大地上的創造才能榮耀上天,並成就自己的生命。

藝術是人在大地上的自我錘鍊。唯有從潔淨的銅管中能流出純淨的音樂。音樂、詩歌把人由深處洗滌、鑄造。境界的提升同時是技術的,也是德行的。在藝術的天梯上,一個人的包袱越輕,攀登得越高。而貫穿了古人一生的藝術修為,我們可以看見,正是為了成就這心靈的淨化,以和那輕盈的真我團圓。


畢達哥拉斯主義者慶祝日出,Fyodor Bronnikov作。(新紀元資料室)


藝術是上天留給人,喚醒人記憶的奇妙指引。在最高意義上,藝術是天賜下的,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神聖教育。是人在大地上生存的最高指引。

是誰在夢中一遍又一遍叮嚀:「蘇格拉底,你要修煉藝術。」你要放下冗長的對話,放下經世治國的雄論,把自身潔淨了,迎風而歌。你要看見這奧妙的天地,讚美它,並且看見萬物背後的神祕力量。窮盡一生,你要琢磨你的言語、潔淨你的身、心、靈,以你全部的生命來接近、來榮耀這力量。這樣,你在塵世的生命就得到了成就,而你永恆的生命也就得到了恆久的安穩。

你要學習並寫下詩歌,以獲得天使的語言。要把耳朵朝天音打開來諦聽,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要把透明動人的色調放入胸臆,並讓它流出來,澆灌人們的心靈。

在塵世,藝術是一座引領人上升的天梯。是天賦予人的心靈教育。高貴的藝術提醒人在自己沉重的肉身外輕盈、上揚的生命,並把遙遠形上世界的記憶挪得那麼近,讓我們再度看見萬有,看見恆星和行星聖美的泉源,把自身潔淨了,莊嚴而艱辛地生活在大地上。◇

=========================================================

加州飛天藝術學校的奇蹟
文 ◎ 王淨文


(飛天提供)


當美國西部學院認證協會的考核官員們走進美國加州飛天藝術學校時,感覺此行有點不尋常。學生們純真的笑容讓人一看就知道他們在這裡生活得很開心,仔細端詳,發現孩子們言談舉止間都有一種傳統的貴族氣息,在現代化、自由化的美國,讓WASC官員們感到很詫異。

一所不同尋常的學校

這是位於舊金山的一所私立學校,2010年3月剛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就把厚厚一套申請認證的材料上報到了「美國西部學院認證協會」(WASC)。WASC 是美國教育部認可、西部最權威的學校認證機構。一般來講,新開辦的私立學校要兩三年後才敢向權威認證機構提出申請,而一個少數族裔舉辦的藝術學校,為什麼有這麼強的自信不到一年就提出申請呢?

走進飛天,校園雖然不很大,但非常整潔、明亮,牆上是一整面書架,天花板上掛著優美的彩燈籠,簇新的淡金木地板、新漆的牆散發出純淨的氣息,走過的人都帶著友善的笑容。在WASC檢察官的眼裡,這是一所別具一格的學校。

接待WASC考核官的飛天藝術學校校長、主任看上去都氣質高雅,老師們也個個都精神飽滿,臉上洋溢著自信的活力。一查簡歷,這些老師很多都是來自劍橋、普度、史丹佛等名校的博士、碩士,藝術老師也來自世界一流的藝術團隊。

學校裡6至12年級(即初、高中)的學生們,男生看上去穩重、剛健,女生端莊、秀麗,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讓人一看就知道他們在這裡生活得很開心。仔細端詳,發現孩子們舉手投足和言談舉止間都有一種傳統的貴族氣息。這在現代化、自由化的美國,哪怕是其他私立學校也是很少有的,這讓WASC官員們感到很詫異。


飛天藝術學校的師生關係融洽。(飛天提供)

飛天學校裡華裔學生很多,其他族裔的也不少。WASC一行拿起學生的課程表,發現上午是數學、科學、英文、歷史和中文課,下午是舞蹈、音樂和美術課,下課後是手工、象棋、圍棋、讀書等俱樂部活動。

很明顯,飛天藝術學校是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之外,每天多加了3個小時的藝術課程。檢查官之一,做過30多年中學校長的蘇珊.查理斯(Susan Charles)博士憑藉自己四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不禁疑問:這麼多藝術課程,學生們的學術成績能保證嗎?而且學校創辦還不到一年,能夠保證這麼多的高質量課程嗎?

完美的教育:藝術與文化的結合

接下來發生了讓查爾斯博士不可思議的事。他們一行觀摩了飛天學生每天必修的藝術課。在寬敞明亮的舞蹈教室裡,孩子們正在排演水袖舞。只見小舞者們身穿粉紅紗衣,手舉鵝黃水袖,時而優雅地立定、後仰,時而轉身旋舞水袖飄揚,在大地板上聚合、分散,個兒雖小,卻端莊而凝神。

舞蹈老師介紹說,她們學的是中國古典舞。


飛天老師在教學生中國古典舞。(飛天提供)

目前全世界最好的中國古典舞學校是美國紐約的「飛天藝術學院」,他們在短短幾年裡就為世界頂級藝術團——神韻藝術團輸送了數百位一流的舞蹈表演者,深受各國藝術家、主流知名人士的讚揚。

加州飛天藝術學校是紐約飛天藝術學院的分校,秉承了飛天學院的辦學方式,體現了「將傳統藝術修養融入嚴謹學術教育」的辦學理念。學生們通過研習古老傳承的純真、純善、純美的正統藝術,促使道德品質的提升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使之成為學術成績優異,藝術修養高超,同時行為規範、舉止優雅、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

加州飛天有一位年輕有為的校長,知名的舞蹈藝術家曹鳳旋。曹鳳旋介紹道:「飛天學校的特點是德、才、藝教育並重。我們有高質量的學術課程,學生們在美國參加全國統考,成績非常好。中文課教的都是中國正統文化;同時還有最優秀的藝術課程。孩子們一進學校,每天聽的、學的都是古典音樂、美術、舞蹈、中國傳統文化,那個薰陶的力量太大了。所以孩子們一進來就變。」


飛天藝術學校校長、舞蹈表演藝術家曹鳳旋。(新紀元資料室)


2011年6月ACT explore 和 plan 的全國統考中,飛天的學生平均成績名列全國的前10%;其中30%的飛天學生是全國的前1%。

飛天學生不但成績突出,氣質更是出類拔萃。曹鳳旋說:「學舞的第一課就是『正』,在形體上要挺拔,在精神上要堂堂正正。老師每天和孩子們一起生活,從眉宇之間、細微之處培養他們的高貴氣質。


飛天藝術學校課堂上快樂活躍的學生。(新紀元資料室)


「對青少年來說,現代社會充斥太多不良資訊,飛天所做的,其實是教育的更新。我們把德育和美育並重,用最正統的教育理念育化孩子。我們很想把這個資訊帶給教育界,大家一起來思索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

WASC檢查官查爾斯博士表示,幾十年來,她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種更好的教育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整體品質,沒想到她數十年來夢寐以求的教育方式,飛天藝術學校在一年的時間內就完美地呈現出來了!

愛因斯坦的小提琴

最新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習音樂能提高人在語言、數學、邏輯等方面的能力,使大腦更健康,讓人終身受益。學習舞蹈能訓練人體的各種協調能力,同時還能使人的體型、體態變化。特別是學習中國古典舞能陶冶性情、增強合作能力。因為中國古典舞講究動作整齊、和諧,這要求孩子們不光自己的動作要做好,還要配合他人,可以增強孩子的自律能力。

傳統藝術講究規範、一絲不苟。無論是美術、音樂或舞蹈,飛天都要求孩子們確實做到位,每一音符、每一動作都達到標準。這嚴格的訓練促使孩子們在舉手投足間端莊而有度,也促進了他們思考、學習的能力。

關於藝術的巨大作用,愛因斯坦的故事最有說服力。愛因斯坦小時候學校成績很差,老師認為他實在太笨,留在學校只會浪費時間和資源,建議他退學。不過愛因斯坦的母親想到了用藝術來幫助兒子。她買了一把小提琴給他。從那以後,他學習古典音樂,不僅開竅了,還成了世界上公認的最有智慧的人。他說他最喜歡莫札特和巴哈的音樂,他的很多公式和難題都是在練習小提琴中想出來的。

西方主流社會重視藝術,認為藝術不但陶冶情操,還能塑造人的高貴氣質和正直品行。由於認識到藝術對人素質的影響,美國長春籐大學非常注重學生的藝術背景。在古希臘、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古代中國,藝術貫徹入人一生的修為中,音樂、詩歌更是儒家教育的環節,是士不可少的修養。士以彈琴、鼓瑟來抒發心志,書院中,清朗的琴音、書聲相伴,是古代獨特的文化景致。

WASC官員們很欣賞飛天藝術學校的做法:並不要求每個學生成為藝術家,但讓他們學習藝術,以最大限度開發他們的潛能。飛天藝術學校的畢業生除了獲得常規的美國高中畢業文憑外,還可獲得藝術畢業證書,經常參加演出的學生還會得到社區貢獻證書,這些都是他們報考大學時的加分點。

曹鳳旋自豪地說:「學生在一個充滿了文化、藝術內涵的環境中汲取古典文化的精華,言談舉止都審美化、詩化了。參加各種活動、表演更增加了孩子們的自信,生出來有力、非凡的氣質。」

在全面考核飛天藝術學校後,WASC給予了飛天很高的評價:飛天不但為加州,並且為全世界,提供了一種教育選擇模式。


(飛天提供)


「我以你們學校為傲」

初始認證之後兩個月,在一年一度的舊金山青少年藝術作品比賽(The Young at Art)中,評審員在匿名評獎後揭曉時發現初中部短篇小說類前三名獲獎者來自同一所學校:飛天藝術學校。作家嘉布隆斯基(Noria Jablonski)在頒獎給三位得獎人時說:「我認為(飛天)他們有一個正確的教學方法。我以你們的學校為傲。」

對於這不尋常的「三連冠」,曹鳳旋說:「我覺得這件事應該引起教育界思考:『為什麼是飛天的三個學生贏得了小說獎?在學校裡,他們是如何教學生的?』因為我們可以看見,這三個孩子寫的都是超乎想像力的,十分特殊的題材。」

飛天教授學生的祕訣到底是什麼?

曹鳳旋認為,文藝作品的高下取決於創作者的思想境界。古典藝術使孩子們思想純淨,能專注思考,加強寫作的能力。而中國古典舞有豐富的舞蹈語言和廣闊的空間,能激發想像力和思維。

飛天的教研室主任婁洪偉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出版過一本十分感人的英文自傳。熱愛詩歌的她說:「飛天的學生每天上三小時藝術課,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孩子們對藝術的感悟力、專注力。從教學過程看,藝術確實促進了學生的文化學習。」

剛進入飛天不久的中文老師臧敏說:「什麼最能改變人?中國傳統最能改變人。我們這些老師以善念啟迪學生,以古典文化薰陶他們。我們希望孩子能保持自己純淨的心境,同時又具有面對這個社會的智慧。」

「一個有力的磁場」

一位家長說,飛天有如一個有力的磁場,吸引了他的孩子。什麼是飛天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我第一次去飛天的時候覺得心敞開了,學校並不大,可就是覺得進入了一個大殿堂,空氣和外邊的都不一樣,心裡特別開心,覺得在這的人真幸福。文化課後就是音樂、舞蹈課,學校裡四處飄揚著音樂。」臧老師這樣描述她在飛天的第一天。

家長丘女士回憶:「去年11歲的Jeffery上了飛天的暑期班後,決定正式轉入飛天讀書。一年裡,兒子不僅變得儀表堂堂,還同時學習鋼琴、小提琴和笛子。如今上六年級,可是他的數學已達到高中一年級的水準。以前他個性很強,經常會向父母發脾氣,前幾天他放學回來主動給我端來飲料,像個小大人似的問起了家事,這讓我們大跌眼鏡。」

蘇先生的大女兒Jocelyn今年12歲,也是去年進入飛天。「幾個月下來,一個小駝背、吊兒郎當、做事不認真的孩子變成了亭亭玉立的小公主,有責任心,很陽光。人也長高了,手臂和腿都很有力,很健美。女兒說學校每個人都是朋友,現在她連週末也想待在學校。」


12歲的Jocelyn,去年進入飛天。幾個月下來,一個小駝背、做事不認真的孩子,變成了亭亭玉立的小公主。(飛天提供)


14歲的Angel陳超穎在飛天創校時就來了,現在和同學們住宿舍。「從前我像個男孩兒,很調皮,穿衣服也比較變異。我媽說如果想待在飛天就得提高,不要污染了這個乾淨的地方。在飛天我覺得很幸福,飛天整個都很乾淨,像天堂一樣。」


14歲的Angel陳超穎覺得在飛天讀書很幸福。(新紀元資料室)


16歲的潘嘉藝感受最深的是:「很奇怪,飛天的課程與原來的學校相比增加了很多,但是我精神上的壓力卻少了許多,學起來很快樂,我真的非常喜愛飛天的生活。我很喜歡跳舞,老師教我們跳的時候要融入角色,想像美的東西。我們跳的是古代美女,老師說要展現美給觀眾。教我們眼神要正,走路要抬頭挺胸,正步走。」


12歲的馬嘉儀感受最深的是,飛天的課程很多,但是精神上的壓力卻很少,學起來很快樂。(新紀元資料室)


家長中感慨最多的還是小文蔚的母親。文蔚剛出生就是全聾,四歲後手術做了個耳蝸,借助助聽器可以對聲音有反應,並開始學說話。但她對聲音的反應還是比正常人遲緩很多。一年前他們全家去看神韻藝術團的表演,不知為什麼,文蔚從一開始就激動得流淚,後來從報紙上看到加州飛天招生,夫妻倆就把文蔚帶來參加入學考核。飛天學習任務重,還從沒招收過殘疾學生。不過在家長的懇求下,文蔚來到了飛天週末班。

為了讓她跟上其他孩子的進度,飛天老師還專門給她提前單獨上課。很快文蔚就能跟其他同學一起登臺表演舞蹈了。看見女兒從眼神、神態到身形整個變了樣,舞姿那麼優美,她母親含著熱淚說:「那一刻,我是個最幸福的媽媽!」

未來人類的教育

創校一年多,飛天穩健地茁壯。深刻的教育理想、學生卓越的成就促使飛天面向全世界招生,以把這教育模式傳揚更遠。

曹鳳旋坐在柔和的彩燈籠下說:「現在美國的教育面臨危機,許多校長們都很憂心。學校裡變異的東西太多了,沒有一個乾淨的學習環境,只有極少的學校能給學生完整的教育。可以說,教育是失敗的。研究教育的人都在思考如何改變這個狀況,可想不出好法子。建校一年多,我們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成果,很希望能和教育界的人士交流,把我們所做的傳出去。我想,這樣對全人類都有好處的。」她殷切地說:「教育需要重新出發。而依據我們的經驗,以中國古典藝術來薰陶學生,能使他們成為高尚、有豐富內涵的人。」

飛天藝術學院的門外就是舊金山忙碌的街道。在這現代大都會,飛天純淨的校風、教室內飄揚的樂聲、古典舞,飛天所成就的一個個純淨、有心靈美質、品格高尚的孩子們宛若清泉破土而出,有如一群新人誕生一般,指向了未來人類教育全新的起點。這,就是年輕的飛天藝術學院正在我們這個時代悄然締造的奇蹟。◇

=========================================================

自由.創造 臺灣三所國立藝術大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打造國際一流規格

文 ◎ 陳柏年


北藝大校長朱宗慶。(攝影/劉振祥)

校園中處處可見充滿著個人特色的學生、來自各國的交換學生。而有著無限靈思的藝術品更叫人處處驚艷,激發人的想像力、感受力,並領受著藝術的啟示。

「我定義北藝大就是一個『國際一流的藝術大學』,這是我們的目標。」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這麼說。不論從校園景觀、師資設備、與各項交流演出活動來說,北藝大在臺灣藝術學府的優越地位是無庸置疑的。位於關渡的臺北藝術大學,正以她傲人的成長,展現臺灣打造一流國際藝術大學的美夢。

走進臺北藝術大學的校區,典雅的校舍建築,迤邐的草原,放牧吃草的校牛總有形影不離的白鷺鷥相伴。漫步校園,隨處可見的裝置藝術,帶來美的驚喜。


校園風景牛。(攝影/林俊賢)


朱宗慶說:「北藝大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大學,硬體上沒有圍牆、心理上也沒有。我們歡迎各界的人進來,我們從校門口走進來那一剎那,就是藝術的存在。藝術不是只有在音樂廳演奏、舞蹈廳表演,或是在教室裡上課才叫藝術,藝術是無所不在。」

對於許多深愛北藝大校園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可以放慢了腳步欣賞處處是自然之美、人創造物之美的校園。淡水河迤邐在關渡平原上,給予這所大學廣大的背景,讓人們心靈開闊。青翠的森林步道讓人享有難得的寂靜,四季變化的欒樹林帶來不同的美感經驗,熏陶著學生們的藝術氣質。校園的角落時常出現美得讓人沉默的景致,讓人在繁囂中的心沉澱下來,回到自己。


校園一角。(攝影/林俊賢)


廣納視聽 觀照性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誕生於1982年,是臺灣第一所高等藝術教育學府。當時在政府政策與各方高度期許之下以「高規格」建立,出身已經不凡,近年又連續七年獲得教育部評定為教學卓越之藝術類學校,競爭力不可小覷。然而這樣的成果是逐漸累積成形的。朱宗慶說:「教育需要時間。」

談到如何打造臺北藝術大學成為一座高水準的藝術學校,在打擊樂上貢獻卓絕,榮獲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終身教育成就獎」,對於藝術與管理學有專精的朱宗慶校長說:「我們開了很多討論教學會議,談今年、明年、後年……五年後想要怎麼做,大家談得很興奮,可是如果沒有執行就是零。」為了凝聚共識,2006年開始,朱宗慶在校內舉辦「願景共識營」,可謂校務經營的創舉,廣納教學、研究、行政等資深人員與老師與校友、學生、藝文人士的意見,並展開密切對話。

其中,於善祿教授提出的願景別有啟發:「在創意、閱讀與書寫都不缺的藝術大學環境裡,我們還欠缺的是什麼?答案可能是情感教育,包括我們的記憶、經驗、想像、歷史感與人文感,對於身體與空間的敏感度,對於人際關係與生命關照的社會關懷……,這些可以一直無限羅列下去的情感教育,才是我們處於虛擬實境逐漸掌控大局、藝術人文靈光逐漸消逝的年代裡,要審慎省思的。」

在廣納視聽的開放風氣下,北藝大充滿著蓬勃的朝氣。校園中處處可見充滿著個人特色的學生、來自各國的交換學生。而有著無限靈思的藝術品更叫人處處驚艷:人面獸身的木雕、伸向天空的原木長臂、浮在空中的鋼籐蔓、金色摩托車和倒立的人、磚石階梯立方體、水舞臺,不斷激發人的想像力、感受力,並領受著藝術的啟示。


校園內的裝置藝術作品。(攝影/林俊賢)


全方位的提升與前進

短短29年間,北藝大已有多項傲人的創新。關渡美術館是臺灣首座大學專業美術館;北藝大圖書館藏書40萬冊,名列亞洲三大藝術圖書館之一;929劇場是全國第一座歐式露天表演劇場;荒山劇場可容納600人,是臺灣首見的森林劇場。

然而朱宗慶的理想不止於此。他認為北藝大要躋身卓越藝術大學之列,需要全方位的提升。「我們的主要願景是『結合傳統與現代,兼具本土與國際』。創辦學校要追求卓越創新,是玩真的還是喊口號?我們可以從課程師資學生來檢驗。」

此外,近幾年的國際交流上,2000多人的學生就進出國際1400多人次,從紐約、巴黎,遠至中美洲貝里斯。還有「大師課程」,邀請名冠全球的大師到北藝大上一到兩個星期的課程,到2010年已經有三百多位了。

朱宗慶感謝地說:「在北藝大工作是非常愉快的事。北藝大從三十年前創校,第一任校長鮑幼玉清楚的規劃,找了那麼好的老師,這樣的熱情、與開放的風氣下,是一所希望能成為立足臺灣放眼國際,一流的藝術大學。」

朱宗慶的口中處處展現對於藝術與教育的熱情,以及對於未來積極樂觀的想法:「臺灣土地不大,但是人才很多。你可以想臺灣以中華文化為主、河洛、原住民、客家……各項臺灣文化多麼活躍、多麼充實。當然是文化大國啊。」「文化力量在哪裡?因為文化激起大家感情,那種融合,那是很驚人的東西,所以叫軟實力嘛。這軟實力在我看來希望無窮。」


戲劇系演出,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攝影/林俊賢)


朱宗慶語重心長地說﹕「有人說人的心靈像容器,接受就有,不接受就沒有。生活因為有藝術文化的接觸就開闊了。」

永遠的記憶

北藝大的學生不是關起門來創造,而是把藝術化為行動。北藝大藝術服務隊參與八八風災藝術關懷計畫,下鄉去體會鄒族部落文化,並經由和部落的互動,為部落注入新的活力。這些充滿行動力和熱情的年輕人是北藝大的驕傲,他們正在創造、開闢著臺灣的藝術。對於「紙風車劇團」團長,北藝大第四屆畢業生任建誠來說,北藝大是帶領臺灣未來藝術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29年來,北藝大春風化雨,為臺灣培育了無數藝術界的人才。「相聲瓦社」的創辦人馮翊綱十分懷念北藝大自由的風氣和那些年輕的老師們。在北藝大,一個人可以放聲唱、大聲說,換作一般人可能覺得吵,但在北藝大卻很正常。能在這樣一個純藝術的環境下學習,他覺得是生命中的榮幸。

邱馨賢畢業於北藝大研究所,現在任職於故宮。說起母校,她眉飛色舞地說:「北藝大與國際接軌,藝術展演活動頻繁,我在學校期間就非常熱衷參與這些活動,覺得心靈、視野整個被打開了。」

「這所純藝術學校不吝聘請名師也是一大特色,我除了自己美術史專業課程外,也旁聽舞蹈系與戲劇系的課,老師都是臺灣藝術界的翹楚。我們所上也聘請國際知名學者傅申老師教授書畫鑑定,這也讓我很懷念,我們都在故宮上課、直接面對作品、討論書畫,看著古人的心靈躍然紙絹,陶醉在中國藝術史這浩瀚之海中,真的太享受了。藝術是一輩子的事,我很幸運能在北藝大結識很多師友,我對藝術的一腔熱情,北藝大的培育可說是很重要的一環。」

「另外,我最感謝的是那一座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北藝大雖強調創作,可是圖書館裡飽藏了很全面的藝文史料專書,館員又特別親切,我時常在裡面一待就是一整天,坐擁書城,眾多寶貴的書籍就在手邊,高興的不得了。幾年下來打下了許多無形的基礎呢。」

在北藝大學習的日子裡,放眼關渡平原,經常體驗「落霞與孤騖齊飛」的邱馨賢如是說:「生活在淡水的青山上,在大自然中學習藝術,這在今天簡直太珍貴了。對我來說,北藝大是一個特殊的記憶。它和山水、和藝術連在一起,是生命中彌足珍貴的。」◇

=========================================================

自由.創造 臺灣三所國立藝術大學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邊陲菁英 開拓可能

文、攝影 ◎ 陳柏年


南藝大校長李肇修。


南藝大位在「邊陲」的南方小村落,在三所國立藝術大學中年紀最小,系所、學生人數也最少,卻一直在探險與實驗中開闢藝術格局,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引領臺灣藝術前進。

遠在臺南官田烏山頭水庫旁的南方小村落,臺南藝術大學是唯一一所位於南部的國立藝術大學,創校時間僅15年。現有5個學系,13個獨立研究所。

拜臺灣高鐵之賜,現在前往臺南藝術大學便利許多,從臺北出發一個小時半可到達嘉義站,再搭40分鐘的車程,在一片南臺灣綠野平疇的景致後,即可望見醒目的校園標誌——圖書館建築上兩隻金光燦然,相對的鳳鳥圖徽。所謂「孔子坐元龜於洛水之上,朱鳥銜丹書隨至」,古籍中的鳳鳥或朱雀象徵文藝呈祥之兆,隨聖人出世。而圖書大樓下方的大門前石雕,取材自唐朝天王像,氣勢沛然。上書「修藝進德之門」四字,道出了南藝大創校的初衷與期許。


圖資大樓前的青石雕塑修藝進德之門。


校園裡有三座遠從中國大陸紹興運來的800年古石橋,潺潺流水畔柳絮飄揚,閩南式建築沿水錯落而居,這景觀本身就是創作。而南藝大融洽的師生關係、學風自由,更是激發學生創意的來源。


南藝大河岸旁的職務宿舍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創立於1996年,第一屆校長為知名建築大師、同為校園建築設計師漢寶德。當時政府為了配合平衡臺灣南北資源與發展的政策,將校址設立在臺南。第三屆及現任校長,不論當時、現在都是臺灣最年輕校長的李肇修說:「首任校長漢寶德就認為,如果一個新的藝術大學做的事和其他藝術大學一樣的話,就沒有太大的必要。所以我們設立的系所都是從來沒有過的,像博物館學研究所、古物研究所、音像紀錄片研究所、動畫研究所,都是最新的科系。」

自由心靈不等於無紀律

李肇修說,因為身處鄉間,同學大都住校或是在附近租屋,還有校友畢業後就在附近買地置產,和學校有較深的連結。此外,自由的校風也是一大特色:「我們沒有標語,沒有鐘聲。或許有人會認為沒有制度,但是我要講的是,只有給很大的自由度,創意才會跑出來。」

李肇修認為自由的心靈對藝術家無比重要,但這不代表沒有紀律:「紀律是自己給自己的,別人沒辦法強加給你的。我想我的說法可能很特別,可是這真的是我的心裡話。我想大學校長要有這樣的高度。自由的心靈不等同於無紀律,紀律是要以身作則,教出來的。」

信仰自由的李肇修,在經營臺南藝術大學特別有心得:「藝術家有別於一般的學者,一個很大的特質是藝術家情緒的轉折、衝擊,激發出許多藝術的想像和火花。」他說,在上一屆的四年任期,他所努力的就是給予充分的自由尊重:「因為一個大學要好,師資要好,要讓老師覺得士氣可以上來,就是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他說:「這很像在調養身體,如果身體調養好的話,就比較容易看到比較好的角度、高度。」

邊陲環境的藝術生機

對於位在「邊陲」的南部,年紀最小、在三所藝術大學中系所、學生人數也最少的臺南藝術大學來說,李肇修認為:「我一直覺得南藝大很特別,會帶進來其他的聲音,有這可能性,我們非得這樣才能生存,否則我們生存不了。藝術最重要的就是想像力,這些探險與實驗性的事情如果沒有探險就很困難,藝術沒辦法前進。」

南藝大音像藝術學院院長井迎瑞也思考過,辦一所藝術學校,與辦一所「位於臺南」的藝術學校究竟有何不同?「南臺灣」這樣的一個脈絡對於藝術教育的培育到底有沒有意義?「答案是肯定的,因為15年來在這裡所曬的太陽不一樣,所呼吸的氣味不一樣,所看到的顏色也不一樣,這裡的太陽既刺眼又炙熱,空氣中經常瀰漫著濃郁的芒果花香以及週期性刺鼻的農藥味,所看到的顏色是稻子的翠綠,水黃皮的墨綠、班芝花的朱紅、羊蹄莢的紫紅,這樣鮮明的感官訊息所孕育出來的藝術教育自然也不一樣。」

保存影像 見證臺灣歷史

身為音樂家,李肇修在任教南藝大音樂系主任時,因為考慮到臺灣學習音樂的優秀人才幼年就要出國學習,負擔巨大經濟壓力與遠離親人的壓力,於是創立第一個七年一貫制音樂系,要讓真正有音樂資優的人在臺灣也有一個類似國際學習的環境,可謂用心良苦。

此外,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是臺灣第一、也是唯一的訓練紀錄片專業人才的碩士教育機構,已為臺灣培育出數量可觀的紀錄片工作者,李肇修認為影像方面是南藝大最有可為的發展方向。他說:「全球化一定要有特色,我們學校有視覺、音樂、影像、文博的領域,我覺得影像方面是我們很重要的領域,這應該是我們有機會和其他學校拉開的部分,像是影片的修復。」

在數位化的時代,攝影工具推陳出新,即用即丟,影像快速複製與流通,卻在汰換間遺失了許多歷史。李肇修說,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做轉檔後存檔的工作已持續了幾年,他認為其中的意義重大:「一個社會是一個個家庭組成的,如果連一個家庭的歷史都保留不下來怎麼談可長可久?」


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內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轉檔前的準備工作。(南藝大提供)


從文化藝術的觀點,李肇修看到影像修護的獨特意義:「以後如果全世界要研究臺灣一百年的歷史、影像的歷史,非得來到我們學校,這工作我們已經做了很久了,這是沒有掌聲的,很枯燥、很辛苦的工作,也沒有利益,因為大家要的都是最新的東西。但是我們是教育機構,如何兼顧教育功能,又希望這學校可以永續經營,所以會非常注重這件事。」

藝術讓生活更美好

由於學校聘請許多北部的老師,舟車勞頓與上百萬的交通費都需要堅持。雖然熱愛藝術的老師不畏辛苦,都有追求理想的性格,但李肇修指出,交通上的便利性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對於臺南藝術大學,李肇修的夢想永遠無窮無盡:「這個學校的氛圍非常難得,很安靜,很特別,11月底到隔年3月期間空氣非常好,不熱不冷也不潮溼,簡直像天堂。我們下一個計畫是跟臺南市政府合作,看看能不能協助我們在周邊建立藝術村的型態,這邊的環境很適合,以我們學校為底,藝術氛圍就上來了。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藝術的色彩很可惜。因為要蓋房子很多人都可以做,但是要蓋藝術就很多人要努力。」

最後,李肇修與華人世界的朋友感性地分享:「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我覺得每一個人都要想辦法把日子過好一點,藝術有機會讓你把生活過好一點,這跟金錢不盡然有絕對的關係。要承擔一個責任要很大的勇氣。特別是這樣一個困難的時代。但是越是困難的時代,文化、藝術更要持續下去。」◇

=========================================================

自由.創造 臺灣三所國立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寫臺灣藝術史

文、攝影 ◎ 陳柏年


(由左至右)臺藝大副校長藍姿寬、校長謝顒丞、教師兼校友會理事長李國坤。


臺灣原本只有這一間藝術學校,從早期的純藝術到後來新增的應用藝術,再到綜合美學的藝術大學,臺藝大一路走來堪稱臺灣的一部藝術史。

位在新北市板橋區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在三所臺灣國立藝術大學中歷史最為悠久。1955年創校以來,所培育的人才輩出,校內系所豐富多元,放眼全世界藝術大學,皆難出其右。她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創造耀眼的紀錄,如今卻面臨資源短缺,土地與經費不足的難題。

暑假期間,走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迎面而來的校舍大樓中規中矩,既不新穎,也看不出具有獨樹一幟的藝術美感。然而在這「貌不驚人」的校園,卻孕育出臺灣在國際間最引以為傲、數量最多的藝術人士。從導演李安、侯孝賢,音樂家馬水龍、朱宗慶,到雕塑家何恆雄、工藝美學家蔡爾平,書畫家黃光男、蘇峰男、羅振賢等傑出校友不勝枚舉。


孕育眾多臺灣影視藝術人才的臺藝大校園一景。

以開發新繪畫媒材的「晶彩畫」創始人,甫於8月接任臺灣藝術大學副校長藍姿寬說:「其實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可以說是一部臺灣的藝術史。因為臺灣原本就只有這一間藝術學校,這所學校從早期的純藝術:音樂、美術、雕塑、舞蹈、戲劇到後來多加的應用藝術:美術印刷、工藝視傳到更加多元美學:多媒體動畫等,成為一所完整綜合美學的藝術大學。這一路走來代表著臺灣藝術的發展,所以堪稱為臺灣的一部藝術史。」

三階段演進 步履分明

1955年以「國立藝術學校」之名創校,說明了這所學校的定位,即在培育國家級專業人才。創校之始,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其昀於學校成立典禮上以「中國文藝復興的一塊沃土」期勉。

在臺灣藝術大學長期任教,甫於今年5月榮獲「中國文藝獎章」美術類別的李國坤談到這所學校半世紀多的演變,如數家珍。他說學校自昔至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60至1994年「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培育人才無數,放眼當今各藝術業界與學界的翹楚與師資,大多都在這個階段奠立初基;1994年升格為「國立臺灣藝術學院」;2001年正式定名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囊括美術、設計、傳播、表演藝術、人文等五大學院,在專業創作、理論學術上齊頭並進。

科系完備 獨佔鰲頭

談到臺灣藝術大學足以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特點,李國坤說:「我跑過68個國家,拜訪過許多知名的藝術大學,沒有一所學校像臺灣藝術大學,含納這麼多的相關科系。」李國坤自豪地說:「不管是在影像創作、科技藝術、複合媒材、傳統平面繪畫、立體表現、影像的電影系……,就拿文物修護來說,我們也有古蹟修護學系。與藝術涉及的領域,我們臺藝大都有。」

對於臺灣藝術大學如此多元完整的發展,副校長藍姿寬笑說:「這只能說每個學校建校的宗旨不同,因為每個學校有他們的堅持,像是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就是很堅持音樂學院的模式,不是綜合藝術大學的思想模式就是最好的。」但是副校長亦非常肯定臺藝大多年來在臺灣藝術人才培養的建樹:「我們培育出國際傑出的人才。在走出國門的桃園機場繪畫創作上展示的作品中,十幅當中有七幅到八幅,都是我們臺藝大畢業的老師的創作。」

師道倫理 人文傳承

作為國際知名導演李安、侯孝賢的母校,臺藝大電影學系在電影人文與歷史傳承、孕育臺灣當代電影人的累積已廣為周知。而舞蹈系的表現也漸受矚目。2004至 2006年連續三年,臺藝大學舞蹈系隨著新唐人電視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跨越全球四大洲巡迴演出,婀娜多姿、委婉動人的舞姿,展現了東方藝術的古典美和神祕感,讓臺藝大在國際舞臺上留名。


臺藝大舞蹈系2006年隨新唐人新年晚會在雪梨的演出節目《畫夢》。(新紀元資料室)


領隊劉黎英說,臺藝大舞蹈系的老師不僅教學生如何跳舞,還要求學生自己去採集民間的舞蹈,同時鼓勵學生編舞。並且舞蹈系有很好的傳統學風,學生對老師、學姐、學長非常尊敬,保持良好的師道倫理。她特別指出,臺藝大學生一年級新生進校,要學習打掃校園﹐以保持環境整潔優美﹐這也能培養他們謙和的心。「因為那是學習的環境,大家都要愛惜,學生很配合,而且家長也非常支持。」

老校新生 面臨瓶頸與蛻變關頭

即使擁有傲人的過去,在急遽變遷的時代中,臺灣藝術大學也面臨幾個迫切的問題。副校長藍姿寬說:「現在新任校長謝顒丞的治校理念是希望和國際多方交流,所以有全英文的教學,讓學生有機會在國際上的藝術領域裡有更多的互動,因為互相交流才會讓創作的視野有所提升、才有希望與國際接軌。因此謝校長將進行更多層面的國際交換學生、讓臺藝大的學生也能到國外短期的進修。當然我們也必須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另外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校地不足,缺乏整體性的規劃。副校長藍姿寬舉實際數據來說:「我們學校的校地小,建築物又少;同樣都是藝術大學,臺南藝術大學或是臺北藝術大學,一個學生的使用空間就是我們的20倍。所以未來不論是收回來的校地改建,以及硬體、軟體的建設都需要經費。」「目前我們最焦慮的就是學校經費補助始終不足。」


臺藝大校舍大樓中規中矩,校園腹地與經費都亟需擴充。


藝術興國 文化無價

李國坤感嘆臺藝大的學生優秀,但校園設備卻不如人意,有其歷史上的原因:「早期這裡是防洪區,建物不能太高,許多校地也沒有收回,所以如果能夠收回,政府再補助經費,臺藝大就可以有很好的呈現。」

談到今年5月,立法院審查《文化部組織法》相關草案,初審通過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及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等專業藝術大學,移撥至文化部一說,李國坤認為,管理部門穩定與否,對文藝發展影響甚大。他舉臺灣的電視界為例:

「2007年以後,新聞局一年換一個新聞局局長,在影視方面完全不瞭解,怎麼發展戲劇?為什麼當今韓劇那麼盛行?韓國只有三個國營電視臺,所以韓國是用國家的力量在主導戲劇的發展。」

藍姿寬則提到官員應該具有人文思考的方向:「看過調查,歐洲民眾平均一個月花在藝術文化上的消費有四千七百多塊臺幣,但是臺灣大約只有六塊錢,所以說大家對文化這一塊並不重視。政府是領導,應該將藝術欣賞蔚為社會風氣。」她舉法國羅浮宮每年為政府帶來的觀光收入是全國第二高為例:「政府應該就國家長遠觀看,科技走到後來還是要回歸人文。國有財產局賣一塊文創園區地或許可以獲利20億,但是國家培育藝術人才、使文化藝術持續發展其結果絕對卻不僅僅是20 億,思考上孰輕孰重的問題,睿智的政府應該更加深思。」◇

本文轉自240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42/index.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藝術家:看神韻是一生難遇的機緣
全球藝術家讚神韻:神的恩典 永恆的希望
【飛越安南】千年神秘砌磚藝術美山占婆遺址
神韻藝術團招聘音樂人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