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人 天定姻緣的代理者

倪健哲
font print 人氣: 167
【字號】    
   標籤: tags:

婚姻乃人生之大事,它不僅是愛情與責任,更代表著後半人生的安排。近代社會的年輕男女們,大多是自由戀愛,攜手一段愛情長跑,最後步入禮堂、結為連理。

但是最近從報章中經常發現,藉由婚姻仲介所尋得另一半的新人越來越多,「相親」這傳統的習俗似乎又流行了起來。

說到相親就會聯想到媒人,很多人會把媒婆和說話三八、文化水準不高畫上等號。事實上,古時候媒人這個行業是相當神聖的,水準不高還當不上呢!

古代夫妻結合,多為媒人介紹

在思想保守的中國古代,男女之間的交往不如現在自由,自古以來就有「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儒學經典《禮記》中規定未婚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共井、不通乞假、非喪非祭,不相授器。要求相當嚴格。

因此,古代因自由戀愛而結合的夫妻相當稀少,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媒人介紹,若是沒有媒人幫忙,嫁娶之事就不成了,香火也難以延續。《詩經.豳風.伐柯》一文寫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媒人對男女婚姻的重要性,如同伐樹需要斧頭,否則就無法成事。

媒人的責任重大,因為是介紹兩個不同家庭的結合,所以必須看得清楚,並且能夠說服雙方。東漢時人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對「媒妁」二字有解釋:「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換言之,頭腦不好還當不了媒人。

「媒氏」之官,主管嫁娶之事

一般人對媒人的印象總離不開伶牙俐齒、不懂禮數、口沫橫飛的中年婦人。這都是被小說故事醜化了。事實上,這個行業相當神聖,在商、周以前,婚姻媒介乃是由神來見證的,也就是負責婚姻和傳延子嗣之事的神祇「高禖」。古人於社中祭祀高禖,祈求婚姻良緣、子孫綿長。

周代以後,「高禖」的任務開始由女性代理,因此轉而為「媒」字。據周代的官制書籍《周禮》記載,「媒氏」之官在每年仲春月份時會集年輕男女,主持其選擇伴侶的大會,「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如此可確保每一家皆有嫁娶,對人口管理也有相當影響,其責任之重大可見一斑。

古代媒人稱謂,有趣、有典故

自古以來,媒人存在於每一對新人的婚姻之中,因此也有不少有趣的稱呼來形容這個職業。

語本《晉書.索紞傳》記載一則小故事:晉代一名為索紞的人,善於解夢、預言。某日,一位名叫令狐策的人前來拜訪索紞,請求為自己解一怪夢。他說夢中自己站在薄冰上,和冰下方的一個人說話。

索紞分析夢中情節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士如歸妻,適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日後令狐策果然為一位太守的兒子做媒,並且促成了婚事。因此日後便有人稱媒人為「冰人」,代表其為陰陽相合之事說話的工作。

唐代小說《續幽怪錄‧定婚店》記載:「一名年輕人經過宋城時,遇一名老人倚囊而坐,向著月光翻書。年輕人問:『所檢何書?』老人答到:『天下之婚牘。』又問:『囊中赤繩何用?』答曰:『以系(繫)夫妻之足。』」這位老人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月下老人」,因此又常稱作媒之人為「月老」、介紹婚事叫「牽紅線」。

唐朝詩人元稹所著《鶯鶯傳》中的女主角崔鶯鶯,有位侍女名為紅娘,故事描寫張生與崔鶯鶯相愛,但是礙於身分只能靠著侍女傳話,後來紅娘從中撮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不過《鶯鶯傳》最後是始亂終棄、悲劇收場,直到元代的劇作家王實甫改編為《西廂記》的劇本之後才真正有了結成夫妻、幸福圓滿的結局。之後人們就以「紅娘」來形容為了介紹婚事而兩邊奔走的媒人。

宋朝《太平廣記》是一部集前代小說大成的類書,書中記載,唐僖宗時期,一名為韓翠蘋的宮女在一枚紅葉上題詩,形容深宮寂寞、想擁有人間的緣分。宮女將這片紅葉落入河水之中,被居於下游的于祐撿到。于祐被詩詞感動,收起珍藏;繼而跑到更上游處,同樣取一枚紅葉題詩,投入流水。這片紅葉恰巧被韓翠蘋撿取,同樣珍藏。

十年後,皇帝將三千宮女放出,讓她們各自嫁人。韓翠蘋正巧嫁給了于祐,成禮之後,兩人談及往事,拿出當初彼此題詩的紅葉,證明這乃上天註定的姻緣。韓翠蘋為此寫了一首詩:「一聯詩句隨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侶,方知紅葉是良媒。」讚嘆這奇妙的命運安排,傳為佳話。就因為這句「方知紅葉是良媒」,後人也稱媒人為「紅葉」或「紅葉公」。

婚姻是上天安排的緣分

相較於自由戀愛,藉由媒妁而結成的夫妻,看似風險較大,實則不然。若說媒者秉持良心,仔細衡量男女雙方的條件與性格,也許更能促成良緣,讓雙方少走彎路,獲得最好的幸福。

當然,不管是媒妁之言也好,自由戀愛也好,婚姻是相當神聖的重要大事,男女雙方對彼此都應該萬分珍惜,互相扶持白頭偕老。若是將婚姻當成兒戲,隨意分合,那豈不是破壞了上天安排的緣分,成了任意玩弄人生的罪人?

--轉載自《看雜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