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長孫儉一臉正氣

翔風
font print 人氣: 6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9月26日訊】

長孫儉,南北朝時代河南洛陽人,北魏太尉長孫嵩五世孫,本名長孫慶明。長孫儉方正有操行,神彩嚴肅,即使在自己家裡,也終日儼然。他生性不亂交朋友,不是與他志同道合的人,就算是達官貴人登門造訪,他也不與其相見。長孫儉初任員外散騎侍郎,代理東夏州防城大都督平亂有功。宇文泰到夏州後任命他為錄事參軍事,深為尊敬器重,視為心腹。討平侯莫陳悅後任命他為秦州長史善後。

東西魏分裂後,西魏渭州刺史可朱渾元投奔東魏,河渭間人心離叛。刺史李弼命令長孫儉暫且鎮守渭州。長孫儉率十餘騎冒險奔赴,隨機應變,安撫人心,使羌人喜悅敬服。後來長孫儉轉任夏州刺史,甚得人和。當時西夏州還沒有歸附西魏,東魏派許和為刺史。長孫儉用信義招降他,在長孫儉人格魅力下許和舉州歸附,權相宇文泰隨即任命長孫儉為西夏州刺史,總統三夏州。

西魏取得荊襄地區後,宇文泰上表請皇帝任命長孫儉為都督三荊等十二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僕射。他屬下縣令鄭泉璨被百姓起訴,經審理情況屬實。長孫儉於是大規模召集屬下官吏,說:「這是由於刺史教誨不明,信義沒有澤被萬物。這是我的罪過,不是鄭泉璨的罪。」於是在公堂之前裸露上身自罰杖刑三十下來教育圍觀官吏,沒有追究鄭泉璨的責任。官吏們受了這次教育後都肅然自新,沒人敢犯法。魏文帝因此寫信慰問他,感謝他的苦勞,宇文泰聽說後讚歎不已,很久說不出話來。

荊襄地區少數民族舊風俗少不敬長,長孫儉慇勤勸導,使風俗大革。長孫儉一邊努力促進農業生產,一邊修繕武備,因此邊境太平無虞,人民安居樂業。荊襄官吏百姓上表請求為長孫儉構建清德樓,樹碑刻頌,朝廷討論後同意這麼做。荊襄官吏百姓又唯恐長孫儉任期滿後會被別人代替,進京請願請求讓長孫儉留任,得到朝廷讚許,長孫儉因此在荊州為官七年。

長孫儉後來被朝廷徵召為大行台尚書,兼相府司馬,在京城經常陪王公大臣坐而論道。一次長孫儉告退後,宇文泰長舒一口氣,對左右大臣說:「此人閑雅,我每當和他說話,常常肅然敬畏,唯恐有所過失。」宇文泰連皇帝都敢弒,面對一個下級卻肅然起敬,長孫儉的正色可見一斑。他日,宇文泰對長孫儉說:「名實必須相稱,尚書你志向安於貧素,可改名叫儉,來表彰你高雅的節操。」升他為尚書左僕射,加封侍中。

後來長孫儉被任命為東南道行台僕射、大都督十五州諸軍事、荊州刺史。當時侯景之亂,梁岳陽王蕭察歸附西魏,派遣的使者到達荊州。長孫儉在公堂陳列軍儀,身著戎裝,以賓主禮接見使者。他容貌魁偉,聲如洪鐘,大聲說鮮卑語,讓人翻譯來問答,使者惶恐不敢仰視。傍晚,長孫儉才換上裙襦紗帽,請使者來到別齋,那裡已經擺上豐盛宴席。長孫儉於是用漢語娓娓道來梁國喪亂、朝廷招攜之意。使者非常高興,心悅誠服,出來對別人說:「我所不能測啊!」

魏廢帝二年,長孫儉被任命為東南道大都督、荊襄等三十三州鎮防諸軍事。梁元帝在江陵嗣位後,據江陵不願東下,與西魏邊境不遠,同時與西魏外交發生裂痕。長孫儉秘密上書攻取江陵的計劃,宇文泰於是征長孫儉入朝詢問,對他的謀劃深以為然,命令他回荊州秘密籌備。宇文泰隨即命令柱國於謹伐江陵,破城擒獲梁元帝,將江陵擄掠一空。宇文泰賞賜給長孫儉奴婢三百口,委託他鎮守江陵招撫流民善後,進爵昌寧郡公。

長孫儉後來移鎮荊州,被任命為總管荊襄等五十二州諸軍事、行荊州刺史。周閔帝初年,趙貴等策劃誅殺宇文護事洩,長孫儉長子僧衍被牽連處死。宇文護於是征長孫儉入朝擔任小塚宰。保定四年,長孫儉被拜為柱國。朝廷討論認為長孫儉操行清白,勳績隆重,於是皇帝下詔褒獎他,並予以賞賜。天和初年,長孫儉轉任陝州,總管七州諸軍事、陝州刺史。長孫儉曾經進京奏事,當時大雪,長孫儉在雪中等候批示,足足從清早等到傍晚,長孫儉竟沒有倦容,他是如此敬業。後來長孫儉因病回京,皇帝因為長孫儉舊居狹隘,下詔賜給他一棟豪宅。

長孫儉在夏州總管任上逝世。他臨終遺言用普通衣服入殮,用無裝飾的車子載棺柩,不設儀仗,親友饋贈一概不要接受。他的兒子們都奉行父命。長孫儉又寫遺書請求安葬在宇文泰陵墓側,並且將皇帝賜與的豪宅歸還公家。皇帝下詔同意,追贈長孫儉為夏州總管兼涼瓜等十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追封鄫國公,謚號「文」。荊州人儀同趙超等六百九十七人進京請求為長孫儉立廟樹碑,皇帝下詔允許。建德元年,皇帝下詔命令將豪宅仍然歸還長孫儉的妻兒,以表彰長孫儉的清正。

古代正人君子一臉正氣。一臉正氣的人讓旁人肅然起敬,邪心歹念頓消。一臉正氣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因為古代君子的一臉正氣並非邪黨文化中政工幹部用來訓斥別人、沽名釣譽、掩飾自己腐敗的面具,而是君子品行操守的自然流露。古代君子嚴肅又寬容、清廉又有才幹、敬業而不媚上,這是黨文化中靠「一臉正氣」混飯吃的人難以企及的。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吳明徹是南北朝時秦郡人,年輕時遇到侯景作亂,天下糧價大漲,秦郡人飢餓不堪。
  • 孫謙,字長遜,東莞郡莒縣人。小時候被親人趙伯符賞識。孫謙十七歲時,趙伯符當上豫州刺史,就引薦他當左軍行參軍,在職位上孫謙以能幹著稱。孫謙父親去世後,孫謙辭職,搬家到歷陽務農來養活弟妹,鄉里人都稱讚他們的親善和睦。
  • 張煌言和鄭成功、李定國並稱清初三大抗清領袖。張煌言是儒生,卻性情慷慨激昂,喜歡談論軍事。他在崇禎十五年考上舉人,當時軍情緊急,考試要加試射箭,張煌言射箭三發三中。
  • 清代,山東福山縣人安某,確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餘裏,人們稱他為「安飛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視於人,甚至還常常仗技欺人。

    有一天,安飛星來到鄉間,看見一位農夫,打著赤腳在耕地,農夫的一雙新鞋,放在田梗上,被安飛星看上了,即取而穿之。那位農夫追得氣喘汗流,也沒追上。安飛星以此取樂。

  • 西漢末年沛郡有一個富翁,臨終時因為兒子太小,除了女兒和女婿再沒有親近的人可以托付,但是覺得女兒和女婿不善,如果托付他們照顧弟弟,難免他們不貪財害命,富翁左思右想,最後請來全族人,當著眾人的面立下遺囑說:全部財產交給女兒和女婿,只有一把劍托付女兒和女婿保管,等到兒子十五歲時交給他。
  • 晉明帝司馬紹自小就很聰明。他只有幾歲時,一次長安使者來京城謁見他父親,父親問他:「你說長安和太陽哪個離我們遠?」司馬紹說:「太陽遠,只聽人說使者從長安來,沒有聽說誰從日邊來的。」他父親很驚奇。第二天,他父親大宴群臣,又拿這個問題問司馬紹,司馬紹說:「太陽近。」他父親吃驚的說:「為什麼你昨天說的和這不一樣呢?」司馬紹說:「抬眼可以看見太陽,卻看不見長安,所以說太陽離我們近。」他父親對他很驚異。
  • 道光三年夏天,潘芝軒的家鄉發了一場大水,淹沒了許多村莊,饑民乞食載道,許多人餓死在路邊,朝廷的災糧又遙遙無期,潘芝軒便首先自已開倉把家裡積屯的糧米賑施給百姓。
  • 孟嘗君姓田名文,是戰國時齊國人,出生那天是五月初五,當時人認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不吉利,男孩會害父親,女孩會害母親,他父親田嬰是齊國宰相,對他母親說:「扔了他,不要養他!」他母親捨不得,偷偷的將田文養大。
  • 王彥超是北宋初年人,年輕時到寺院去出家,僧人說:「你是富貴之人,怎麼能屈居此地呢?」沒有能夠如願。
  • 「盜亦有道」的說法,古已有之。那麼,再深入一步的探討:什麼是「盜之道」呢?清代的大學問家紀曉嵐,在一篇文章中,記敘、回答了這個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