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名醫趣案

單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21
【字號】    
   標籤: tags:

中醫理論的產生源自於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曉人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並加以研究總結。人與天地相應,醫者由大自然的氣候、物候與人體的病候變化聯繫起來,取類比象,歸納出中醫診治疾病的理論和方法。

正如清代著名醫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云:「醫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數也,無所不通,而受之以謙,而後可以言醫」。作為一名醫者,須識氣候、物候、病候,在診治疾病時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而後可以言醫」。

翻閱名醫醫案,可以看到古代名醫觀物識機、格物致知的有趣故事,下面舉幾個例子,藉以印證之。

賞月悟醫

明朝周慎齋,安徽名醫,著有《慎齋遺書》等著作。中年得了中滿之證(即脘腹脹滿之症),遍訪名醫乏效,廣搜藥方又不敢貿然試用。

某晚,周慎齋強打精神坐在院中賞月。突然,烏雲遮月,他立感心胸憋悶。少頃,清風徐來,雲散月朗,胸部隨之亦舒。慎齋恍然有悟:「雲屬陰,風屬陽,陽氣通暢,則陰雲消散,吾病亦如是乎」?

於是自擬「和中丸」,溫中通陽,方取肉桂、炮薑、川椒、白术、薏苡仁、砂仁、車前子、陳皮等組成,服之一月而癒。此由觀風察雲加上切身體會而悟出陰陽之理,可謂善於格物致知矣。

觀花識藥

浙江名醫范文甫曾治黃某,「苦不寐,百藥不能治。」范氏處以百合三十克,蘇葉九克,三劑而安。有問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書?」范答曰:「我嘗種百合花,見其朝開暮合;又種紫蘇,見其葉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

百合、蘇葉未見有安眠之功,范氏從其朝夕變化而悟出助寐之效,臨床療效亦驗證了這一點。此亦援物比類,由物候而悟出醫道一例。

倒凳識濕

明代名醫楊賁亨治一病消穀善饑者,前醫多從火治不效。楊賁亨接手,久思不得,未便出方。忽見堂上木凳自行仆倒。視之,乃因濕氣蒸腐使然。楊賁亨忽悟,火能消物,水亦能消物,斷為「此係濕消爾」,投熱劑而癒。

由木凳因濕而腐悟出水亦能消物,不獨火爾,也算是由物的外在現象而領悟其內在原因的一例了。

望梅偶得

清代名醫程杏軒次子患病腹脹,自夏至冬,纏綿不愈,漸至食入則嘔,腹大如鼓,已成單腹脹(即四肢不腫而腹大如鼓的病症),百治不效。

時值臘月,程杏軒忽見梅花初綻,觸景生情,隨即採摘數十枝,令以湯泡代茶,日飲數次。後又合以木瓜、橘餅及酒,啜飲三日,腹中微鳴,不時矢氣,已見轉機。旬日,脹勢減半,食入不嘔,一月後腹脹全消。

時人甚奇,問梅花治脹,出於何書?程氏答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予之會心偶得,無古可師。大概梅占先春,花發最早,其氣芳香,故能醒肝舒脾;橘皮調和諸氣;肝以斂為瀉,木瓜酸柔,能於土中瀉木,更借酒力,是以得效。」

梅花治此久脹,程氏似乎偶然得之,實則素有醫學根底,方能一觸即發,順勢體悟。故悟性固然得之於天機,後天努力也不可或無。

舟上聞道

某日,清代名醫葉天士乘船出診。所乘船新抹桐油,光亮如新。時值初秋,水上風來,精神一爽。忽聞岸上有人大聲吆喝,謂桐油新抹,不能接近菱塘,菱遇桐油,則必枯萎而死,乃命改道以避之。葉天士自思:「桐油為湧吐頑痰之品,不想其與菱相剋也。」

他日,有婦抱兒就診,病為傷食,已更三醫無效。天士亦診為食積,但似與尋常食積不同,詢之,為食菱過多所致。猛憶舟中之事,遂於消滯藥中加入桐油一味,其病頓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