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淵源

路聖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17
【字號】    
   標籤: tags:

漢字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流傳數千載,具有高度藝術成就。其書體變化豐富多彩,概括起來大體可以分為: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也叫作真書,包括魏碑和唐碑等)、行書、草書。在這五種書體中,篆書、隸書和楷書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依次孕育、轉化,逐漸形成的。

隸書始創於秦代,普及於漢魏。晉代人衛恆的《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注:指吏役)佐書,曰隸字。」後世也有「秦獄吏程邈創隸書」的說法,其實程邈應該是將當時這種來自民間的書寫體加以搜集整理而已。

秦代是書體繼承與創新的一個重要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當時字體的面貌。

秦朝官方用的書體是篆書,稱為「秦篆」,又叫「小篆」,但是當時的各種量器都需刻有詔書,而書刻時間緊迫,不能拘泥於篆書圓轉的筆劃、謹嚴的體勢,於是利用了趨向橫直方拆、便於寫刻的筆劃。這種變圓為方,變弧線為直線,在轉變處採取折筆,不用篆書的轉筆,的確比篆書的寫刻要快捷、方便得多。故古人說:「篆之捷,隸也。」

早期隸書的字形構造,保留篆書形跡較多。後來在使用過程中加以發展,成為筆勢和結構與小篆完全不同的一種字體。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隸書在漢代獲得發展和成熟

西漢前期,農業經濟的逐漸恢復,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國家的統一,各地交通的發展,都促成文字書寫的相應發展。這樣,隸書的應用廣泛了,逐漸取代了篆書的地位,而成為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隸書發展到東漢達到了成熟階段,並被逐漸加工、整理和規範化。其筆劃的趨向工整,波勢的產生,點劃的俯仰,以及帶裝飾性的挑法,都是這種規範化的結果。

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與篆書相比,隸書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從書法的技巧來看,西漢隸書之點萌如兒童用筆,其後漸次進步,執筆正直,起筆、止筆、波磔等,亦能逆筆突進,或捩、或押、或浮,故至東漢隸書用筆的技巧,比篆書圓轉的線要複雜豐富得多。故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劉勰在《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東漢是隸書進入型體嫻熟,流派紛呈的階段,其碑刻文字,數量比較多,又各具風貌,五彩繽紛,姿態萬千,各臻其妙,是漢隸書體一大寶庫。

東漢二百多年間,是「八分」體的全盛之時。

在此期間,採用「八分」字體的碑碣,數不勝數,僅傳世的拓本就約有一百餘種,東漢年間的碑碣,如「石門頌」碑、「乙瑛」碑、「禮器」碑、「孔廟」碑、「華山廟」碑、「史晨」碑、「西狹頌」碑、「熹平石經」碑、「韓仁」碑、「尹宙」碑、「曹全」碑、「張遷」碑等,其碑文有縱長茂密者、有寬平疏落者、有朴茂雄萬者、有駿爽疏宕者、有高渾凝整者、有華豔秀麗者、有豐厚溫潤者,無不各極其態,琳琅滿目,蔚為大觀。

到了晉唐,雖然楷書已非常盛行,但隸書依然不廢,直至今日,這也正是由於隸書的結體和運筆都很富於變化、風格多樣和藝術性強的緣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話說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常感嘆無人可以共論書藝,於是魏徵便向唐太宗推薦了一位年僅三十六歲的後起之秀,這位年輕書家即是褚遂良。
  •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他是中國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入古出新,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並被尊為四家之首;他的文章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 「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是蘇東坡耐人尋味的書法語錄之一,意思是書寫前沒有刻意求好的作品,往往是自然天成的佳作.......
  • 宋四家蘇、黃、米、蔡,各有自己的風貌,而四家當中最具藝術創新意識的當推黃庭堅。黃庭堅寫字非常用功,年輕時雖然書法就已經相當出色,但他仍對自己的字不滿意,原因是.......
  • 米芾(西元1051~1107年),初名黻,後改名為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原籍襄陽(今屬湖北)人,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他的母親曾入宮服侍英宗皇后,米芾也得此恩蔭而當了個縣官,但他「全無富貴願,獨好古人筆札」,為了藝術,丟官也不在意。
  • 一日米芾悠悠醒來,見四周林木茂盛,芳草鮮美,幽靜中泛著鳥語花香,彷彿置身桃花源。不遠處有涼亭一座,依稀傳來聲響,於是緩步走向涼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