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歷史今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

人氣: 53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1月28日訊】(大紀元李洋綜合報導)350年前今天,1662年1月28日,中國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被其侵佔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灣。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率兵2.5萬,大小戰船數百艘,從福建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直抵台灣西海岸,在高山族民眾的支持下,經過九個月激戰,荷蘭人彈盡糧絕,荷蘭總督揆一繳械投降。1662年2月1日,舉行了受降儀式。

收復台灣背景

鄭成功,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明朝平國公(明末福建總兵官)鄭芝龍長子。1624年8月27日生於日本長崎縣。鄭森6歲回國,20歲時入南京國子監太學,師事名儒錢謙益。

1645年6月,清軍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權覆滅,唐王朱聿鍵在福州被鄭芝龍等擁立為帝,建號隆武。隆武帝看重鄭森,授總統使、招討大將軍,遂賜他與國同姓,易名「成功」,人稱「國姓爺」。鄭成功可謂在多事之秋,少年得志。

1646年8月,清軍進攻福建,隆武帝罹難。10月中旬鄭芝龍降清,鄭成功力勸未果,遂率部至南澳(今屬廣東),焚衣招賢,募兵抗清。1653年,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又封他為「延平郡王」。當年和次年,在清廷授意下,鄭芝龍兩次寫信致鄭成功,勸他歸降,被斷然拒絕。

鄭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前明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當時鄭成功感到「附近無可措足,惟台灣一地離此不遠,暫取之,並可以連金、廈而撫諸島」。為擴大抗清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力量,鄭成功決定揮戈東征,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台灣。

1622年荷蘭殖民機構東印度公司(駐印度尼西亞)派軍艦到台灣窺察港口。荷蘭殖民者於1624年侵佔台灣西南部。後築台灣城(今台南市西安平鎮)與赤嵌城(今台南市)。1642年荷蘭軍擊敗侵佔雞籠(今基隆)、淡水等地的西班牙殖民軍,又奪佔台灣北部。

渡海峽 戰荷夷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親自率艦隊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橫越台灣海峽次日至澎湖,遇風待機。30日夜,鄭成功大軍由澎湖啟航,4月1日拂曉抵荷蘭軍疏於防守的鹿耳門港(今台南市安平港北)外。鄭成功乘中午滿潮(農曆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為大潮),率師通過道紆水淺的北航道,駛入鹿耳門港,令水兵4000搶佔北線尾島,全殲荷蘭軍守兵;自率主力通過大海灣,直插禾寮港,在島上數千高山族民接應下上岸。

荷蘭殖民總督揆一多次組織反撲。在海上,荷蘭艦四艘攻擊北線尾島外鄭成功軍隊。鄭成功派遣部將陳廣、陳衝等率戰船60艘包圍荷蘭艦,以炮火擊沉荷蘭主艦赫克托號,以火船燒燬荷蘭船格拉斯蘭號。在陸上,揆一派遣湯馬斯.貝德爾上尉率鳥銃兵240人,襲擊登上北線尾島的鄭成功軍兵。鄭成功軍將領陳澤以兵800迂迴側後,重創上島之荷蘭兵。

鄭成功乘勝圍攻赤嵌樓,斷城內水源,在城周布設火器,對荷軍形成軍事威懾。遣送俘獲的赤嵌荷蘭守軍司令官描難實叮之弟夫婦回城勸降。4月4日描難實叮被迫率部投降。鄭成功在登陸後第四天,就收復了赤嵌城。

描難實叮投降後,奉鄭成功之命前往荷蘭總督及評議會所在地台灣城招降揆一。次日,鄭軍主力移師一鯤身,威逼台灣城。揆一憑藉堅城利炮和守兵千人,拒絕投降。鑒於台灣城城池堅固,強攻一時難以得手,為了減少傷亡,24日鄭成功以台灣城孤,遂改攻城為圍困待降;同時分兵收復島上其他失地。五月,改赤嵌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和天興、萬年兩縣,改台灣城為安平鎮。又下屯墾令解決軍需,嚴肅軍紀,懲辦不法官兵,還到高山族聚居的四大社(新港、目加溜灣.肖垅、麻豆,均在今台南縣)察訪、慰問。

在鄭成功優俘政策感召下,荷蘭兵中黑人士兵亦倒戈降附助戰。鄭成功兵未到之雞籠、淡水等地,台灣當地民眾自動拿起武器驅逐荷蘭兵。

荷蘭東印度公司為挽回敗局,派海軍統領雅科布.考烏率艦船12艘、士兵720人增援台灣,於7月18日與揆一合兵攻鄭成功軍。雙方激戰一小時,鄭軍將領陳澤、陳繼美等率部擊毀荷船2艘,俘荷蘭船艇3只,擊殺艇長以下130餘人,荷蘭餘下艦船逃往巴達維亞。台灣城荷軍遂處糧盡援絕的困境。10月揆一再次向巴達維亞求援。荷蘭殖民者覆命雅科布.考烏為司令、康斯丁.諾貝爾為副司令率兵救援,又被鄭軍擊退。

台灣城被圍困八個月後,第二批鄭軍登陸。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下令炮轟台灣城外重要據點烏德勒支堡,發射炮彈2500餘發,當晚破城。台灣城被圍已近9個月,台灣城內的荷蘭軍僅剩600餘人,由於傷殘、饑病,幾乎喪失戰鬥力。荷蘭殖民評議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願在優惠條件下交出城堡。1月28日揆一率部投降。

1662年2月1日,舉行了受降儀式,揆一代表荷蘭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被荷蘭殖民者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回歸中國。

壯志未酬身先折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寫下一首《復台》詩。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
茹苦間關不忍離。

這詩作高度概括了收得台灣的艱難歷程,抒發了自己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以台灣作為東都,將荷蘭殖民者修築的赤嵌樓改名為承天府,改熱蘭遮城堡為安平鎮,北部設天興縣,南部設萬年縣,並在澎湖島設安撫司,戍以重兵,完成一府二縣一安撫司的行政規劃,並建立了同大陸一樣的郡縣制度,建立行政機構;招徠大陸移民。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鄭成功實行了「屯田法」。士兵一面生產,一面練兵。幾年後,做到了「野無曠土,軍有餘糧」。當時,台灣的高山族在荷蘭殖民者奴役下,生活十分貧困,生產極端落後。鄭成功將大陸上漢族地區的使用牛耕和鐵犁種田的農業先進生產技術介紹給台灣民眾,還鑄造了「永歷通寶」錢幣,促進了台灣社會的經濟發展。

1662年6月,鄭成功病中第二次派人去金、廈,命令當地部將殺鄭經,眾將為難,最終再次抗命。此前世子鄭經無行,種下亂倫的淫果。

據清人《閩海紀要》記載:他又外感風寒,病勢日重,但他仍強振餘威,登上將台,手持望遠鏡,遠望澎湖,是否有船隻到來。文武百官入謁時,他依舊端坐床上,談論國事。因此,許多官員不知其病。及至他病危時,都督洪秉誠調藥送至床前,他將藥投地,歎曰: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復頓足捶胸,雙手抓面,大呼而逝。

據《台灣縣誌》記載:「當國姓公臥病的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黃蜂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

「出師半捷身先死,更使英雄淚沾衫。」

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壯志未酬,結束了充滿波折的生涯,享年38歲。有關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最著名的一種說法是:鄭成功接連聽聞噩耗--南明永歷帝在雲南被吳三桂殺害;降清的父親、叔叔及幾位弟弟等族人被清廷斬殺,祖墳被掘;兒子鄭經無行,眾將抗命……這些負面因素引爆他易怒的個性,加重了他因水土不服所致的病情,最終急怒攻心,於1662年6月23日(永曆十六年農曆五月初八)含恨而逝。

鄭成功病逝後,台灣民間設有廟宇(包括後來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責任編輯:孫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