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刀握在手 李圭南執著書春秋

文、攝影╱趙潤德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十八歲時,在親眼目睹高麗大藏經雕版後,因為強烈的激動使他轟然倒下──暈過去了。甦醒後他開始對書刻充滿熱情。到目前為止,已有三百餘件作品問世。他,就是現年五十九歲的韓國無形文化財產雕刻匠人李圭南。

他的作品佔據著整個工坊,記述著歲月流淌的痕跡。從以樹齡五百年的木料雕刻而成的《夢遊桃源圖》,到無法判定年代的門板上雕刻的老松……李圭南的作品堅守著自己的位置就像他絕不出售自己的作品那樣固執的脾氣一般……

李圭南的作品堅守著自己的位置,就像他絕不出售自己的作品那樣固執的脾氣一般。

工坊中收藏的高麗大藏經雕版,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雕版等作品,顯示韓國的雕版印刷歷史比歐洲及德國早了二百年,看著這些作品,他心中洋溢著對民族的自豪與驕傲。對先人的尊敬與信奉即是他人生的航標。

高麗大藏經雕版的精緻與數量,令人刮目相看,特別在雕刻的五千多萬字的洪大作品中,竟然沒有一個錯字,尤其令人驚歎。這一切絕不是可以輕易完成的。設身處地的想,在戰爭時代,這一切更屬不易不過,遺憾的是,木料是如何處理的?誰做的?參與的人員都是誰?這一切都無從知曉了… …

與雕版的不解之緣

鋒利的刻刀溫順地在手中擺動,體現著汗水澆灌出的技藝碩果。

1967年,十八歲的李圭南為參加堂兄的婚禮來到了江華島。那天凌晨,他到了江華島的傳燈寺,在把美景貪婪地攝入相機中時,有一位僧人走過來告訴他:「在這裡,有能給人帶來福音的雕版。」在他還在發愣之際,僧人從房中把雕版拿出來了。

「啊!」

抬頭看向雕版的那一刻,李圭南「嗡」的一下暈倒在石階上。醒來時已經在房間內,僧人正用濕毛巾冷敷他的額頭。

讓他魂不守舍的大作就是高麗大藏經雕版。當時,江華島傳燈寺裡留存有一些大藏經的雕版。雖然他見到的僅僅是一些雕刻著文字的木頭,可從那之後,對雕版的那份感動再也未能從心頭抹去。

可是,當時的李圭南非但經濟上捉襟見肘,就連到哪裡學習雕版技藝也無從得知。無奈之下,李圭南只好一邊上班一邊抽空就讀木工藝學院。雖然如此,用雕刻刀在木料上刻畫以創作書刻的本身,就是他最大的樂趣。憑著這股對雕刻的熱情,他開啟了一趟摸索和追求的旅程。

對木雕有點基礎後,他開始為認識的朋友雕刻門牌。平時李圭南的腦子裡充滿了對作品的構思與構想,「從那以後到現在,我沒有一天離開過雕刻刀。

每天思考什麼樣的木料可以創作出什麼樣的作品。無論有何傷心與艱難的事,只要雕刀在手,就會心情舒暢。只要開始雕刻就宛如進入無我之境一般。就算在漆黑的凌晨,當眾人都還在睡夢中時我就已經起來工作,無日無夜地埋頭於雕刻中。」對雕刻的熱愛與執著,從他的敘述中可窺探一二。

三顧茅廬尋訪僧人

作為漢學家的祖父曾經開過私塾學堂,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李圭南對書法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愛,只要有時間就會去書法學院深造。

李圭南真正進入書刻領域是在三十歲左右的事。198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圭南參觀了附近美術館舉辦的吳玉真(音譯)(刻字匠──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第106號)作品展。蒼勁有力的字體蘊含著幾十年的功力,就像第一次遇到雕版時那樣,他簡直無法從吳玉真的作品中移開視線。自此,踏上了尋師之路。

李圭南從驪州到首爾去找尋僧侶工坊。然而,成為弟子不是那麼容易,僧人是不會輕易應允的。「三顧茅廬」之後,在第四次登門的時候終於被僧人收下當弟子了。「看來我也不是一般固執的人喔,從驪州到首爾往返是多麼不易啊,怎麼挺過來的,我都不記得了。到了家,鼻血也流過,那也高興啊,往返路途再遠再累也心甘情願啊……」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李圭南說得欣喜。

他無條件地遵循僧人的教導,也許是因為長久以來不輟的書刻練習,他比其他人更快能掌握傳統書刻技法。

他說出了肺腑之言:「只要能雕刻,就別無所求。」好像上天也垂憐他對雕刻的執著。比如某一件作品需要特定木板,然而囊中羞澀,沒錢買怎麼辦呢,這時就會有贊助的人出現。時間不夠用時,那些費心費時的俗事忽然會迎刃而解,讓他多出時間來雕刻。他說:「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又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的是那樣啊!」

經濟上雖然不寬裕,然而總能過得去。直到三個女兒長大成人之際,上班賺錢養家和書刻藝術的追求一直並行,相得益彰。

2004年,李圭南被認定為京畿道的無形文化財產──書刻匠。可是,獲得如此殊榮的喜悅並沒有延續多久,最近他的心頭又犯上憂愁,因為書刻技藝無人繼承。有幾個人試過,但不到一個月就自動放棄了,據稱放棄的原因是賺的錢少,未來發展空間小的緣故。萬幸的是長女李智容(三十五歲)繼承父親的路。

李圭南說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匠人之路也是可以開創前程的。」

作品流露爐火純青的刀功

最上邊的作品使用一塊濟州島人家的門扇古老木板,當看這塊木板的瞬間,李圭南就得到了雕刻什麼樣畫的靈感,因而成為他最珍愛的作品之一。

李圭南書刻的過程,是先發現好的字或畫,接下來再選擇合適的木料。

不過,通常找木料不是那麼簡單的。現在大多數雕刻用的都是合成木料,不過還是用實木為好。有時為了尋找好的原木就耗時好長的時間。選好木料後下一步就是把書畫的摹本裱到木料上面。之後就用刻刀和鎯頭開始雕刻並上顏色,有時也會用金粉或銀粉來上色。

李圭南剛開始主要是雕刻文字作品,後來又拓展到雕刻圖畫作品。最近又開始了雕刻文藝復興「三傑」之首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名作《最後的晚餐》。在這幅作品中他交錯運用了陰刻和陽刻的技法以體現作品的厚重感。

工坊裡面懸掛一幅地藏菩薩法像是他無一日停歇、苦幹了八個月才完成的作品。珍貴難得的木料,細膩的刻功……體現出李圭南的心血,來之不易。菩薩的表情慈悲而優雅,服飾的細膩線條也是用銳利的刻刀費心造就的。

如今雖有三百多件作品完成,工坊內尚未完成的作品仍所在多有。採訪剛結束,他又習慣性地坐到未完成的作品前,在寬度超過一米的作品前展現出精神抖擻的工作狀態。操刀在手,刻畫之間展現著爐火純青的刀功。

本文轉自第195期【新紀元週刊】「人物特寫」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詩的作者是北宋易學家邵雍,他字堯夫,謚號康節..............
  • 李白他的名號「青蓮居士」,還是自稱「謫仙」,都表示他的生命來源非同一般。他媽媽生他之時夢見太白金星..............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業大有進步,宋代陶瓷清麗高雅,色澤柔美自然,造型簡練,挺拔秀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