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孩子的嫉妒

font print 人氣: 95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馮霽月編譯報導)科學家最近發現了一件家長們早就知道了的事:當別人吸引了媽媽的注意力時,嬰兒們會故意的瞎忙活——不停地蹬腿和咿呀學語,直至媽媽的目光重新注意自己。

嬰兒的這些舉動似乎在說:「看看我!」。而這就是寶寶真正的需求,多倫多約克大學嬰幼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負責人裡格斯蒂表示: 「當人的社會關係受到威脅時,嫉妒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很少有其他社會關係可以與父母跟子女之間關係的重要性比較。

然而,我們都知道隨著孩子的成熟,他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嫉妒心,即使他今後擴大了的社會生活中新的情形會喚醒他內心的負面情緒。以下是兒童發育專家和經驗父母的意見。

嬰兒期

對嬰兒來說,嫉妒等於求生本能。「 就像歌裡唱的一樣:『你是我的一切』」,兒童發育和行為專家、安省社工戴仁菲德表示,「就嬰兒而言,他們需要父母全神貫注,因為他們的生存及他們需要的一切都有賴於此。」你的反應反過來傳達了安全信息——健康情感發育的關鍵因素。

所以一定要注意寶寶的呢喃和哭聲。即使你的注意力還在別處,都應該放下所有的事來哄孩子。戴仁菲德說:「這種關注給孩子的信息是:我注意到你了,親愛的,我就在這兒。」

當然,對哥哥姐姐來說,父母對嬰兒的注意可以引起特別的嫉妒——姊妹間的競爭。幼兒教育學專家推薦的方法包括:向新生兒介紹哥哥、姐姐。 專家表示:「嬰兒需要聽到你的聲音,需要你的撫摸和凝視,而你說的內容對哥哥、姐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停地描述大孩子——既不阿諛奉承,也不批評。簡單地描繪姊妹們正在做甚麼,比如「你姐姐正在畫畫」或,「你哥哥在吃早餐。」

幼兒

幼兒的嫉妒則反映為分離焦慮症。當你的孩子開始學會獨立,她仍然需要經常回來求助於你,並確認你依然在關心她。所以,你的反應仍然是重要的,但有所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語言系統的發展,要鍛練孩子的耐心,比如:「我知道了,但你要等一會兒,因為我在幫你妹妹。」——也許不需要她等10分鐘那麼久,但至少需要等10秒鐘。

「你讓兩或三歲的孩子遭受一點點的挫折感是肯定沒有關係的,甚至是有益的。」專家表示。這是孩子學習處理不愉快情緒的開始。但你不要只是簡單地忽略孩子,因為不作反應會引起不安全感和燃起妒火。甚至只要一句「等一分鐘我就來」就可以了。

學齡前兒童

即使在年齡在三、四歲的孩子仍會有嫉妒感,因為他們還需要安全感。好一些的是,他們變得更加理性,也更能夠理解別人的需要。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開始幫助他們認識和處理嫉妒情緒。

這就是溫哥華的父親奧爾森努力要做的。他4歲的孩子經常無理中斷大人談話,並在父親面前耍賴。「我會告訴她,『我知道你想吸引我的注意,但你真的需要給我幾分鐘讓我跟朋友談話。』」埃德蒙頓阿爾伯塔大學兒童心理學副教授裡納爾迪認為,這種說法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它不僅向孩子提供了保證,而且不會強化破壞性行為。這在嫉妒情緒宣洩時特別重要。 「確保你不會給出(錯誤的)信息表示『我花時間陪你是因為你在耍脾氣』」裡納爾迪說,向孩子解釋——大喊大叫不是讓媽媽、爸爸注意的最好方式,而花幾分鐘自己獨處(畫畫或讀書)反而會讓人側目。

只要幫助孩子識別嫉妒的感覺往往會減少其情緒波動,比如說:「嗯,聽起來你像是嫉妒了。」保持說話的基調客觀。 專家表示,嫉妒本身並不可恥。相反,其目的是幫助孩子應對情緒。

學齡兒童

當孩子上小學時,很多家長覺得他們應「不再」小心眼了——或許忘了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情緒。裡納爾迪鼓勵家長幫助孩子想一想為甚麼會感到嫉妒(「你認為里奇有一個新朋友就意味著他不再喜歡你了嗎?」),並探討如何更好地對待自己(「你若下午不跟里奇玩,會喜歡玩甚麼?」)。

父母同樣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看到,當別人得到重視時並不會削減他們的地位。調解嫉妒最有用的話之一是:「我表揚了你的妹妹(或任何人)並不意味著你不該受表揚。」我們希望孩子認識到——大家都可以分享佼佼者的快樂。

青少年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以上的養育經驗同樣適用。此外,年長的孩子在努力扮演新的社會角色。「他們在嚐試成年後需要的發展親密關係的生活技能,」 戴仁菲德說,「但在青春期,人際關係往往是不穩定的。感情來來去去,我們受到傷害,也感到嫉妒。」

怎麼辦?總之,青少年需要從家長那得到的是不被嘲笑。戴仁菲德解釋說,青少年的嫉妒源於恐懼,就像幼兒或學齡前兒童適應分離焦慮的過程。這裡建議家長認同孩子的情感,不要急於扭轉情緒,並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與朋友分享你的感情是有建設性的,而以拳頭打架或惡意的流言蜚語則不行。

「最後,嫉妒可追溯到我們的自我意識,」裡納爾迪說,「我們都希望感到安全,被人喜愛和讚賞。」作為父母,我們要儘量提供這種保證。

嫉妒與羨慕

雖然我們經常認為嫉妒和羨慕是同義詞,但前者是指害怕失去某人或某事,而後者則描述了一種強烈的願望,希望有別人的東西——財物、權力或讚美。誠然,一點羨慕情緒可以成為一種巨大的動力,例如當孩子渴望掌握哥哥、姐姐的技能或趕上同班同學的好成績時。 作為父母需要關注的是過分的艷羨,導致自我貶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二十年前,第三批國家公派的赴日本國留學生共計67人在大連外國語學院進行出國前的日語培訓。在筆者所在的培訓班裏,只有三位女生。其中的兩人長相一般,另外一人則是人見人愛的俊俏美人。那位美女自然而然的成了全班男同學寵愛的對象,致使兩位長相一般的女生時時刻刻都有受到男同學冷淡對待的感覺。
  • 在級任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全班成為法輪大法小弟子,修煉後我們的身心受益很多,現在分享一些我們去除“妒嫉心”的修煉故事。
  • 在級任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全班成為法輪大法小弟子,修煉後我們的身心受益很多,現在分享一些我們去除“妒嫉心”的修煉故事。

    (接上文)

  • 李淵派裴寂和內史令蕭瑀查處。劉文靜借機又發洩自己的不滿:“當初太原起兵時,我任司馬,和裴寂的地位差不多。如今他的官職遠在眾臣之上,我內心的確不滿,酒後難免口出怨言。”
  • 西方人個性多外向,比較懂得尊重他人、欣賞讚揚別人;喜開懷大笑而幽默;能自我解嘲、自怡怡人。東方人,尤其是中華民族,由於受儒教悠久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人們內斂、自尊心強、偏內向的性格,無形中塑造了強烈的妒嫉心,相形之下往往就是見不得別人的好,自負卻又自卑。
  • (大紀元記者簡鴻梅、魏德綜合編譯報導) 妒嫉,似乎是人類永恆話題之一。比如,胖瘦一直是女性關切的對象,身材窈窕的同事常自動成為眾所羨慕和妒嫉的對象。而民生六大需要中,男人比較計較的是「行」,從買車到開車,誰的行動力差,就可能被認為是輸家。不過老實說,不論你拿財富、外貌、或地位來比較,總會發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要比永遠比不完。名作家兼出版家阿提勒斯曾在暢銷書《我的中年生活》中詳細記錄他長期陷於焦慮的痛苦,他給讀者的建言是,「找到權衡自己成功的尺度。」
  • 當寶寶哭鬧的時候,他可能是餓了,可能累了,可能感覺太熱,也可能是因為妒嫉。最新的一項加拿大的研究顯示,寶寶在三個月大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妒嫉的跡象。

    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心理學部門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母親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或人吸引時,寶寶們就會有負面的反應。

  • 顯然,妒嫉心超過一切,寧願自己沒賺,也見不得對方好生意,最後自己當然也得不到,只有繼續受守著原來清淡的生意。
  • 人們一直認為社會關係中的情緒會影響身心健康,但是現在人們發現情緒似乎還會影響到我們的視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