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學觀點 現代人疑難雜症多(二)

實證醫學vs.神傳醫學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現代人的人心不純壓力大,精神官能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焦慮症、失眠、躁鬱等等,多到好像變成了普通疾病;甲狀腺亢進、憂鬱症等與精神情緒有關的疾病也多了起來。

中醫的醫療自然,強調身心靈的治療,整合性強,可以針對病因治療,連精神官能疾患都可切入緩解;且醫療費用永遠不漲價,沒有檢查,只有望聞問切,藥物純天然,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讓人民醫療給付減輕,且中醫著重預防醫學,醫療多在平衡陰陽、調整體質。若看現代醫學的發達,讓人崇拜現代科技之賜予我長壽無疆,但它實在消耗太多的資源,讓國家的財務吃緊。

那中醫能代替西醫嗎?我想現階段還是不能,因為現代社會的形式就是這樣。中西醫是在不同的層面思考問題,中醫還在道德層面上要求人精神層次的提升,才能真正達到預防疾病,連《黃帝內經》都一直在講「余聞上古之人……」上古之人道德美好,所以犯大病的機會較少。

再拿現代人治療癌症的方法看,就是:(1)手術切除法、(2)化學治療法、(3)放射線治療法、(4)標靶治療法。但化療與放療就是同歸於盡、兩敗俱傷,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西方有個笑話,就是給牛安樂死的劑量就是化療劑量,但這有時可真不是開玩笑,因為毒性副作用常讓病人中途夭折。

再繼續替癌症治療找出路,現在基因療法流行,就想到癌症基因引發癌患。但早有癌症治療專家說:癌症基因並不存在,或即使存在,也對癌症的產生沒什麼影響。但科學家們確知癌症與環境、飲食,及生活習慣都有相當大的關係。所以歸根結柢,癌症仍是預防重於治療,大部分的癌症病患治療後都死了,治好的不能說是僥倖,的確不容易。此時或許可說中醫「養生之道」值得重視。

哥倫比亞大學曾經做過研究,將來美國2%的癌症可能是由現今電腦斷層攝影(CT scan)的輻射所造成。當人們開發先進的科學儀器時,並沒有想到其帶給人類的危害。現代科學儀器,如X光機、超音波、核磁共振、電子顯微鏡等,雖然也都能看到人體內的情況,但卻看不到人為什麼不舒服,很多時候病人很難受,卻查不出病來,而且儀器使用多了,弊反而大於利。

中醫的經絡、穴位、陰陽學說,治好許許多多西方醫學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現代醫學否認經絡學說,但更先進的電子顯微鏡卻證實了經絡的真實存在。道家醫術由來已久,怎麼可能被否定呢?

西醫屬於「實證醫學」,研究「有形」的人體,而中醫屬於「神傳醫學」,是神所傳,如黃帝、岐伯與「神醫」扁鵲、華佗等「醫道」的傳人有神通「天目」的功能,具備透視能力,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無形」部分,例如經絡的存在、神、魂、命門等。中醫源於道,懂得道的人,會按照道去修煉,而修煉人所獲得的能量來自更高層次,層次越高能量越長久,人體能獲得高層次的能量,不僅能使身體健康不壞,而且可以使生命長久。

本文轉自第293期【新紀元週刊】「養生保健」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魏文侯是戰國時魏國國君。姬姓,魏氏,名斯。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位,公元前424年稱侯改元,與韓、趙兩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
  • 古來朝代更迭,看似因某些人物而成,但其實是順天命而為的結果。武王繼承父親文王的遺志,勵精圖治,終於完成伐紂的使命,創建有周一朝。
  • 杜甫因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而被後人尊為詩聖,但其生活卻極其坎坷,在求官之日及棄官後,常常要以種藥、賣藥為生...
  • (shown)古往今來,為政者為了治理國家,必定要制定律令刑罰。然而,除了要讓刑罰合理正義外,如何判定和執行這些刑罰,更考驗著所有施政者的智慧。
  • 琴、棋、書、畫合稱「四藝」,乃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必學的藝術專長。其中琴為四藝之首,常作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是文人的必修樂器。
  • 北宋徽宗年間,開封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測字先生叫做謝石。任何人隨手寫一個字,謝石就可以根據這個字說出這個人的過去未來,不但準確度驚人,而且入情入理。
  • (shown)周文王姬昌,雖沒有親自統一天下,卻是三代聖王的代表。他不僅以盛德威服西方各國,更寫下了儒家經典《周易》,而文王禮賢下士的故事,至今仍被傳頌。
  • (shown)東漢末年,黃巾亂起,天下大亂,幽州太守四處發布文告,招兵買馬。榜文到涿縣後,引出一位英雄──劉備,他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 關心中國科學發展的人經常問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具有輝煌的成就,但是為甚麼近代以來「落後」了?為甚麼中國近代沒有出現像西方這種自然科學?這就是所謂的「李約瑟難題」。
  • 李金曼以東、西方兩種不同藝術風格、文化為背景,從建築及繪畫延伸談到以芭蕾為代表的西方和中國舞蹈的特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