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此心明

不一樣的王陽明(二)

作者:劉翰青
font print 人氣: 318
【字號】    
   標籤: tags: ,

從雲中來

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余姚王家的媳婦鄭氏,在龍泉山北麓的小樓上生下一個男孩,他就是後來的一代大儒王陽明。對於這孩子的出生, 《明史》上寫的太簡略,只說「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
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時,余姚王家的媳婦鄭氏,在龍泉山北麓的小樓上生下一個男孩,他就是後來的一代大儒王陽明。對於這孩子的出生, 《明史》上寫的太簡略,只說「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瑞雲樓記》裡則比較詳細的記述了這件事:陽明的奶奶岑氏夢見一位身 穿紅袍、佩戴寶玉的神仙,在漫天瑞雪籠罩和鼓樂鳴奏聲中(看來王陽明待遇不低),從雲間緩緩降臨,抱了一個嬰兒交給她。岑氏說:我已經有兒子了,我兒媳婦對我很孝敬,能不能讓這孩子作我孫子,神仙很爽快的答應了,此時,一陣喧嘩把岑太夫人從夢中驚醒,原來是懷孕十四個月的兒媳鄭氏終於正式當媽了,那個小樓 後來被叫做「瑞雲樓」。大概因為一墜地就帶來了神異的夢兆,陽明先生一生與夢結下了不解之緣。

天降麟兒,王家上下都很高興,為了紀念這個神奇的夢,王天敘還給孫子取名王雲。可是這個神仙送來的孩子一直不會說話,實在是個愁人的事兒。直到王雲 5歲那年,有一天,他正在路邊玩耍,一個路過的遊方僧人走了過來,摸了摸他的腦袋感歎道:「好個孩兒,可惜(來歷被)道破(了)。」王雲 的祖父恰好在旁邊,聽到這句話恍然大悟,於是給孫子改名為「守仁」,說來也奇,改了名字勝過靈丹妙藥,王守仁會說話了,而且一張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這類名句,家裏人大驚,問他從哪學來的,他說聽爺爺朗讀過,就記下來了,眾人無不歎服他記憶力之強。

此時,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正忙著準備「公務員考試」呢。自王綱那一代開始,王守仁的祖先幾乎都有幾分仙風道骨,王華稍有例外,與淡泊明志的先人們略有不同,王華有些看重世間的功名,這倒不是因為王華發生了甚麼基因突變,而是社會風氣使然,就像王陽明悟道後所說的──「良知天然現成,卻被聞見習氣給遮蔽了」。

當年孔老夫子帶著門人,不辭辛苦的到外國講學,寧肯挨餓,也不降低道德標準,希望大伙按照仁義忠恕之道向聖賢靠攏,千百年間,還真的教導出不少賢德之士。然而到宋朝出了一個朱熹,這位老兄喜歡「品」古典名著(這種不良的風氣一直延續到當代),他按自己的想法給《論語》、《孟子》等書加了不少評注,但是,因為「品」名著的人和原作者不在一個檔次,結果這些經典被「品」的變了味,如同珍珠外表包裹了厚厚的爛泥,反倒讓人更難看懂原著了, 就像後來顏李學派提出的「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這間接導致了元朝非著名作家--無名氏在《馬陵道》裡,公然「教唆」廣大知識份子,要「學成文武 藝,貨與帝王家」。但是,朱熹同學的論文在趙宋年間並沒有形成太大的氣候,甚至還有一些同年級和低年級的校友們說他是「偽道學」。可是,到了大明洪武二年 (1369年),朱熹同學的文章成了範文,參加科考的人看儒家經典,得以朱熹「品」出的結論為準。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王華的行為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一等事

王華雖然沒有完全繼承祖先的風骨,但是王家濃厚的文化底蘊在他身上充分得到了體現。成化十七年,王華中了狀元,進了明帝國「皇家科學院」(翰林院),十歲的王守仁也隨著搬到了北京。王狀元一心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也能作狀元,交了大筆學費,把王守仁送進了師資力量雄厚的北京某重點中學讀書。但是,王守仁好像沒有理解老爸的用意,放了學就和鄰居家的孩子們一起,玩排兵佈陣的戰爭遊戲,還特別喜歡下象棋。王華對此很是惱火,於是父子間有了這樣一段對 話:「咱家代代都是讀書的,怎麼出了你這麼個孩子?」,「讀書有啥用?」,「讀書像你爸爸我這樣中狀元」,「爹中了狀元,兒子孫子還是狀元嗎?」,「當然不是,你要中狀元,還得自己讀書」,王守仁一樂:「那沒意思,這樣的狀元不稀罕。」王華一聽,啥?不稀罕?小時候沒給你喝「三鹿」啊,怎麼腦殘了?於是「父益怒撲責之」,無辜的象棋也被送進河裡泡澡去了,王守仁因此以諸葛孔明自喻,作詩一首: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像入三川逐浪游。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從此,王守仁讀書更刻苦了些,但是他讀書的目地卻與父親大人的希望不同。十二歲那年,王守仁曾經問過老師一個深刻的問題:「何為第一等事?」其實這也是千百年來,無數智者都問過的問題--人生的價值是甚麼?然而,這個問題出自一個小小少年之口,則突顯出王守仁的與眾不同。無奈那個老師是個有知無識的人,也只能給出個庸俗的答案:「就是讀書當官(唯讀書登第耳)。」王守仁搖搖腦袋:「最重要的大概不是當官,而是學聖賢。」

一個孩子,思想咋這麼深刻呢?原來此前有個小插曲,有一回,王陽明和幾個同學出去逛街,路邊一個相面先生追著要給他看相,說他的相貌難得一見,恐怕是萬裏挑不出一。

近幾十年來,很多國人對相面算卦等預測的學問嗤之以鼻,並人云亦云的稱為「封建迷信」,其實,有句老話叫「醫卜不分家」,只不過醫生是看病的,占卜者是看命的,就像不能因為有庸醫害人就否定醫學一樣,也不能因為占卜者中混雜著賣狗皮膏藥的,就把預測之術一概封殺。

這個相面先生還真不是賣大力丸的,他叮囑王守仁記住:「當你的鬍子長到衣領時,你就入了聖境;鬍子長到心口窩時,你就結聖胎了;鬍子長到丹田(小腹處)時,你就聖果圓滿了。(「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台,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這幾句話精煉的概括了陽明先生的一生,也開啟了他智慧的大門。

俠客之夢

在北京住的日子久了,王守仁對北京的人文掌故,風土人情也有了相當瞭解。其時距離土木堡之變不過三十幾年,于謙保衛北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也讓少年王守仁心馳神往,他感佩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氣節,在其祠堂前留下這樣一幅聯:

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來何處吊英賢。

千古文人俠客夢,十三歲的王守仁不滿足於單單憑弔一下先賢,他溜出學校,單槍匹馬來到了居庸關。當年朱元璋擔心北元賊心不死,撥出大筆「國防經費」修建了「居庸關戰略防禦系統」,足見此地之險要。這個膽識過人的少年在居庸關附近「考查」了一個多月,拜訪鄉村老人,詢問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思考御邊方策,「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

從居庸關回來沒多久,王守仁夢見自己去拜謁漢朝伏波將軍馬援的廟,他在夢裡還作了一首詩:「捲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這個夢似乎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四十年後,早已不是少年的王守仁途經桂林,親身到了伏波廟,發現周圍的情境「宛然如夢中」,讓他不禁感慨這一生都是冥冥中安排好的局,這是此刻的他始料未及的。
諸葛亮始終是王守仁心儀的先賢,也是他的榜樣,就像他後來吟誦的「孤吟動《梁甫》,何處臥龍崗?」(《春晴散步》)。孔明有隆中對,三分天下之策,王守仁也屢屢想上書朝廷,獻上自己的「平安策」,這時,他只有十五歲,王華斥責他太狂妄,其實,從王守仁提出那個何為第一等事的問題起,王華就始終覺的自己這個兒子不著調,這個狀元老子還曾嘲笑兒子:「你這個小樣兒,還想做聖賢(「汝欲做聖賢耶!」)?」他卻不知道,若沒有這個兒子,後人早就不記得王華狀元是何許人了。但是,王守仁的爺爺--王天敘老爺子卻堅持認為,自己這個孫子將來必成大器,之後的歷史似乎也是要向後人宣示,王老爺子的那份淡泊,比起他狀元兒子那份對讀書登第的熱衷,要高明的多。(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滕王閣,矗立在南昌城西,瀕臨贛江,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自唐以來,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與湖南岳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詩句成為吟誦滕王閣的千古名句,真可謂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
  • 元代偉大的雜劇作家關漢卿,號已齋,大都人(一說河北省祁州伍仁村人),大約生於元太宗年間(1229—1241年),卒於大德年間(1297一1307年)。據鐘嗣成《錄鬼簿》記載,他曾任太醫院尹,可能是醫生。邾經在為夏庭芝《青樓集》作的序中,認為他是金朝遺民,在元朝是不允許走仕途之路的。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為一時之冠。”他擅長歌舞,精通音律,能吟詩,會琴簫。這些便於熟悉舞臺,接觸演員,瞭解觀眾的活動,為他從事雜劇創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實踐經驗。
  • 孔子出生在魯國。他的祖先是宋國人。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誕生。他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 朱淑真,宋代女詞人。又名朱淑珍、朱淑貞,生約南宋高宗、孝宗時期,《四庫全書》中稱其為浙中海寧一帶的人。
  • 歐陽修是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著名文學家,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曾任右正言、知制誥、知滁州、參知政事等官。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蘇東坡命張二先把欠綢緞商的二萬錢連本帶利還了帳,然後將剩餘的錢給張二作本錢繼續做買賣。就這樣,一件難辦的案子被蘇東坡輕易的了結了。
  • 陶淵明的心境,猶如他的名作〈桃花源記〉一樣的高潔。他的真隱,是一種對「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厭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