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的分科

作者: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font print 人氣: 245
【字號】    
   標籤: tags:

人類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之後,醫學分科也會越來越細,目的應是順應臨床醫學的發展,讓醫療照護完善。

據《周禮.天官塚宰》記載,醫學分為疾醫(內科)、瘍醫(外科)、食醫(營養科)、獸醫四科。在周朝之前,醫學分科不明顯,即使有也常和巫術混在一起,即使官方有如此分類,但一般民間的醫師仍是十八般武藝樣樣來,如名醫扁鵲,據司馬遷《史記》記載,曾經用針灸術將虢國太子的屍厥症(類似昏厥休克)搶救過來;在邯鄲醫婦人疾成為「帶下醫」;到雒陽醫療長者,成為「耳目痺醫」(五官科);到秦國咸陽,知秦人愛小兒,又為「小兒醫」。扁鵲所治,常妙手回春,因而聞名天下。

漢初著名醫學家淳於意,因其曾任太倉令,故世稱「倉公」,其治病亦多有驗,其臨床病例都載於《診籍》一書中,《史記》記載其25個病例,內外婦兒齒科皆有。至於張仲景與華佗,也是中醫大家,臨床治療亦是精通各科。

唐代有了正規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署,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在長安成立,由行政、教學、醫療、藥工四大部分皇家直屬,設太醫令二人。太醫令相當於現在醫學院的校長;還設立太醫丞二人,他們是太醫令的助手。太醫丞手下則有醫監四人、醫正八人。太醫署分醫學部和藥學部,醫學又分四大科:醫科、針科、按摩科和咒禁科;醫科下又分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五項。學生入學後,必須先學《素問》、《神農本草經》、《脈經》、《甲乙經》等基礎課程,然後再分專業學習。

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醫學調整為九科,即大方脈(內科)、小方脈(兒科)、風科、產科、眼科、瘡腫科、口齒咽喉科、金鏃兼書禁科、金鏃兼折傷科。元豐改制後,將重疊的金鏃兼折傷科撤銷,又增加針灸科仍為九科。此制一直沿襲至宋末。

至元代又發展為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針灸、祝由、禁。並規定:「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醫。」

明代醫學也分為十三科,但與元朝相比,少了風、雜醫、禁,增加了傷寒、按摩,並將金瘡腫分為「金鏃」與「瘡」,其餘僅少數名稱略有變動。清代,增設了「痘診」,取消了祝由與按摩,又將金鏃分屬於瘡與接骨。總體而言,清代醫學分科變動較大,曾有十一科、九科、八科、七科之分。鴉片戰爭後,醫學事業也遭受一定打擊。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醫學只分為五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外科、眼科、口齒咽喉等。

本文轉自第300期【新紀元週刊】「養生保健」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大陸假冒人參產品情形嚴重,為有效遏制製售假劣人參產品,中國大陸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最近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全面對人參產品進行一次專案檢查抽驗。新華社報導,最近大陸藥品市場中人參產品的問題極為嚴重,品質較差的人參混充高級人參,以假人參冒充真產品,產品的標籤、說明不實,特別是以生曬參假冒生曬山參、野山人參、野山參等情形最為猖獗。這次檢查抽驗的重點地區涵蓋人參產品產地、大陸十七個中藥材專業市場、人參產品主要銷售地區、零售藥店等。
  • 徐受天,是吳中閭門人。有一天,他在集市上遇到一個挑糞的人,挑糞人不小心將糞倒了他一身,徐受天想到挑糞為生的百姓窮苦,諒他也不可能賠他衣服鞋子,於是便忍辱準備離開....
  • 為了國家安全、人民安居樂業,孫權願意放下身段,不計個人得失。也正因為他立於用心為江東父老考量的基礎上,才能在紛亂的三國時代挺直站立。
  • 古人吃飯一天吃兩餐,吃得少,很少吃肉,符合身體的規律。因貪吃而生病的人,通過節食、素食,恢復了健康,從古到今,都有大量的例子。現代科學從生物學上,做試驗,搞化驗,證明人每天需要補充多少蛋白質、多少維生素。要少食多餐、要一日三餐等等....
  • 中國古典舞簡稱中國舞,奠基於中華五千年文化歷史,是一門具有深厚傳統美學的舞蹈藝術。在歷代民間、宮廷、古老戲曲流傳,形成了獨特的「身法」、「身韻」。「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近年來借鑒戲曲、太極、武術動作、毯子功、芭蕾舞等元素,由平面到空中,大大地擴展了表現能力。雖然吸收了諸多外來元素,其「身韻」傳神的特點始終如一。
  • 明崇禎末年,清軍攻陷揚州、南京。學問一流、忠貞愛國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在民族危急關頭與父親奔走江東,組織反清義軍……
  • 現代人不妨放空自己,從「有」到「無」,展現更高的智慧。
  • 等二十五年啊,我墓上的柏樹都已長大了。儘管如此,我仍舊會等你…
  • 清代汪道鼎著有《坐花志果果報錄》,其中錄入他的同窗好友蔣一執講述的故事,足見善惡有報,禍福無門之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