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大夫行孝之道

敬紙
font print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孝經》講述的是為人行孝的道理,其中很多名詞論述的都是春秋時期之前的事情,比如「卿大夫」一詞,說的是僅次於諸侯的臣屬,在現代就相當於各級官員。

這種官員所處的職位,其上有天子君王,其下有黎民百姓。他們所起的作用無非是上傳下達各方的意見,把君主的旨意向下傳達給百姓,把百姓的願望向上報告給君王,使上下能夠相互溝通,有一個正常的回饋管道,起著一種橋梁作用。

《孝經》中論述卿大夫行孝沒有君王和諸侯那麼難,只要按照先代聖明君王的服飾、語言和行為,在這三方面都能夠效法先代聖明君王的做法,自己自然能夠保有祖宗的香火。

可是細想起來,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先代聖明君王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天子的德行,符合天子的孝道,那麼在立身之中也是極大的,代表著一定的天理天道。而 卿大夫如果能夠完全做到符合先代聖明君王的這三方面--服飾、語言和行為,其實就已經在符合天道了,已經處於一種與天道合一的狀態了,怎麼能說容易呢?

在《詩經.大雅.林》裏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侍奉天子。這裏的天子,就是卿大夫的上級--帝王。

很多古代的忠臣名將就是這樣的例子,當天子有不道德的行為時,真正的忠臣能夠批龍鱗、逆聖聽,指出君王的不足,因為他們都是在遵循先代聖明君王的行為和語言,同時也理解先代聖明君王統治國家的理念,那麼他們對自己當朝天子的規勸,都是按照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來講的,來給天子做參照,以便更好的統治國家,治理百姓,這也是在幫助天子成為聖明的君王。可見卿大夫行孝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天下蒼生。

如果卿大夫因為能夠專心的侍奉天子,使天子能夠依照先代聖明君王的理法準則治理國家和百姓,使國泰民安、百姓安樂,這不就是事君的最高境界嗎?

自己按照先代聖明君王的道德做事,使自己的衣服穿戴起來合乎禮法,使自己的言語合乎禮法,使自己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合乎禮法,那麼能夠在這三方面都做到合乎禮法,自己的任何行為不必著意考慮,自己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錯,傳遍天下,也不會遭到怨恨、憎惡,這不就是在同化先代聖明君王的天子之道嗎?這不就是最大的立身之道嗎?

所以說 ,卿大夫真正能夠做到這幾點,就已經非常的偉大和了不起了,他遵循的可是天子的孝道啊!

對比於古代的卿大夫,中國大陸的各級官員可謂是背道而馳,在網上很多披露出來的官員,戴的是名牌手錶,穿的是高級時裝,生活異常的奢華,他們在欺壓百姓時所說的話,狂妄之極,活脫脫一個流氓形象,甚至有一些級別極低的縣官都可以稱自己代表法律,自己就是土霸王,可以說是非常的目無法紀,目無天理。

更有甚者,買官賣官,攫取財富,這些靠賣官鬻爵來達到富貴目地的官員,向下帶動了下屬的貪汙腐敗,向上又腐蝕著他的上級,那麼就更不可能去符合所謂聖明君王的道德了,他們做的事情,完全違背了天理、天道,完全是與百姓對立的,完全是所謂的負面教材,這樣的人一旦有過錯,天下皆知,而且不可原諒。

古人遵循聖明君王之德,而各級黨官遵循的卻是先代黨魁的行徑,效法的都是戰天鬥地,自私自利的惡劣品行。譬如在中共的歷次運動中,當中共要打擊什麼團體和個人時,這些官員立刻站在惡黨黨魁的一邊,不分正邪,可是他們卻沒有想到被打擊的對像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應該被打擊的,還是冤枉的?

那麼這種不分善惡、不辨是非的配合中共打壓,怎麼能給自己帶來長久的幸福呢?怎麼能使自己的祖宗香火連續不斷呢?我們看中共的歷屆黨魁,都是沒有什麼好的下場,其家族也不興旺,最典型的就是毛氏,人說他心毒命也獨,他屍骨未寒之時,其妻就受到制裁,被判入獄。在古代來說,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而他的妻子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神共憤,眾所周知的壞。

思考卿大夫的立身哲學,怎麼能使自己的生前身後事都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就是真正按照《孝經》卿大夫這一章裏所講述的那樣,遵循先代聖明君王的語言行為、道德標準,這樣自己才不會走錯路,這也是對中共各級官員的一個忠告,當遇到什麼事情時,特別是遇到善惡選擇的時候,一定要看一看自己的良心,看一看那些聖明之人所做的事情,這樣才不會後悔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當前一億一千多萬的三退大潮中,其中就有很多這樣的官員,他們看到中共的逆天叛道,不得人心,注定是要滅亡的,很多人紛紛脫離了中共,選擇了光明,選擇了美好。

像這樣的人在三退中共的過程中,行的是天意,做的是正道。其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三退的事即便傳遍天下也不會遭到怨恨、厭惡,這樣的人不就會使自己的後代有福嗎!使自己的祖宗也能得到安息!人生如此,可以無憾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子在周都居住了很久,後來見周王朝日漸衰敗,於是決定離開周都。他開始到處雲遊,一方面清修自己,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的理念傳給更多人,教化一方百姓。
  • 孔子向老子問禮之前,他為什麼想到要從事歸正「禮」、「樂」的宏偉志向?這就要從孔子八歲那年一段鮮為人知的奇遇說起...
  • 孔子帶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使他們大開眼界,意志也受到磨練,這是非常特殊的教育活動。
  • 孔子為苦苦探求天道不得而苦惱,當他聽說老子隱居沛地,已領悟天道的消息後,便決定再一次....
  • 對古人來說,「交友」就是遇到能讀懂自己的人,因而願意付出自己的真心,才能詮釋「仁」、「義」的內涵...
  • 此時的左白桃,真的養成了「濟世之才」,學就了「安民之業」,那時他已年近五十歲。因鑒於當時所有諸侯中,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所以左伯桃一直沒有做官的念頭。
  • 要真正繼續進入中華文化中探尋和還原歷史真貌,就必須正視和解剖「文化斷層」...
  • 左丘明(約西元前502年~422年),相傳為中國春秋末期魯國的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
  • 忘卻得失 修身養性…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力書寫固窮情懷的詩人。他心性淡泊,嚮往真淳的生活。由其詩作中,可以窺見其樂於隱居、藉此修養自己以達到保真境界的心志。
  • 有人說卍字符代表吉祥如意,有人認為是佛教標誌,究竟其本源為何?考古追溯、歷史殘片可否拼湊出真實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