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湯 有典故的營養湯品

倪健哲
font print 人氣: 357
【字號】    
   標籤: tags: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首唐代詩人王建所作的〈新嫁娘〉,其中所提及的「羹湯」可說是一道華人熟悉的家常菜,其作法簡單,口味豐富。在街坊的小吃店也經常可以看到魷魚羹、肉羹、海鮮羹等耳熟能詳的美味佳餚,無論搭配飯、麵、米粉都相當適合,是極富飽足感與營養的湯品。

在中國,羹湯是具有代表性的熱食,大體來說就是將食材充分熬煮或勾芡成稠狀、並配合調味的湯品。羹湯的起源悠久而不可考,常見給病人補充營養,或是給無法咀嚼的人進食。

與羹湯料理有關的歷史故事和成語典故為數不少,例如成語「懲羹吹齏」,指的是因為被羹湯燙傷了,之後即使吃冷的齏菜(切細的冷菜、鹹菜)也想吹涼了再吃,比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懲前警後,以致矯枉過正的心態。

閉門羹 吃完了請走

又如「閉門羹」一詞,常見於被拒絕的場合,如:「某某人因不懂禮貌,故而造訪他人時,總是吃閉門羹。」為何是吃閉門「羹」而不是其他的菜?這其實是有典故的。閉門羹不是形容詞,確實有這道菜。

唐代文人馮贄所著的《雲仙雜記.卷一》中,一段引用《常新錄》的「迷香洞」寫道:「史鳳,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甚異者,有迷香洞、神雞枕、鎖蓮燈;次則交紅被、傳香枕、八分羹;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史鳳為宣城青樓的名妓,對待不同的客人時,會以不同的器具招待:高貴的客人就以頂級寶物相待;對待一般客人,則是普通的被褥香枕,和一道「八分羹」;若是最差的客人,就只有一碗「閉門羹」,意思是吃完了就走,再等,這位紅牌也不會出來接待的。

閉門羹的食譜並沒有留下,後人也不知道這道專門用來拒絕客人的菜餚怎麼做。不過據傳當時青樓的客人只要一看到這碗羹,就知道自己該走了。真是相當有趣的「規矩」。

分一杯羹 語出楚漢相爭

從某件成就中獲得一點利益會說「分一杯羹」,為何又是羹,而不是分一杯茶或一杯酒呢?這其中當然也有典故,而且還跟歷史著名的楚漢相爭有關。

《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麼一段記載: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王從之。

這其中的太公所指的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前,一直居於沛縣。楚漢相爭之後,沛縣為西楚領地,劉邦派人迎接父親,卻被項羽手下阻擋,後來幾次攻守交戰,劉太公與劉邦之妻都被楚軍抓起來當作人質。

在持續對峙、資源逐漸短縮之際,項羽把劉太公放到一個很高的砧板上,威脅劉邦若不投降就把他父親煮了,沒想到劉邦說:「你我因為楚懷王的命令而結拜為兄弟,所以我父即是你父。你真的要把你老爸煮成羹湯,那也分我一碗吧!」這段充滿挑釁意味的話使得項羽大怒,衝動之下真要把太公殺掉,後來因項伯的勸阻,才讓太公免於一死。之後不久,形勢於楚軍漸漸不利,項羽就把劉太公與呂雉送還劉邦,換取以運河鴻溝為界的條件,也就是日後的楚河漢界。

劉邦這段話表面意義看似大不孝,實則看出劉邦與項羽的心理素質,亦是戰爭中重要的心理戰。劉邦一方面透露自己的不在乎,就能避免父親成為籌碼;一方面在家、國之間作出嚴肅的選擇,這當然是在十足把握項羽不會真正動刀的情況下。然而不管理由是甚麼,這一招都讓老爸保住了命。「分一杯羹」一詞流傳後世,至今也依然帶有貶意。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時常看到關於「羹」的故事,例如《封神演義》中的妲己將文王之子伯邑考做成肉羹、杜甫在〈奉贈書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形容自己悲涼生活的「殘羹冷炙」、手藝高超連皇帝都讚不絕口的「宋嫂魚羹」、傳說治療西施心病的「冰糖蓮心羹」,還有大文豪兼美食家的蘇東坡所發明的「東坡羹」等等。羹湯在歷史故事中扮演十分有趣的角色,讀者若有興趣,不妨追溯查找,定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故事!

--轉載自《看雜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子在周都居住了很久,後來見周王朝日漸衰敗,於是決定離開周都。他開始到處雲遊,一方面清修自己,另一方面也想把自己的理念傳給更多人,教化一方百姓。
  • 孔子向老子問禮之前,他為什麼想到要從事歸正「禮」、「樂」的宏偉志向?這就要從孔子八歲那年一段鮮為人知的奇遇說起...
  • 孔子帶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使他們大開眼界,意志也受到磨練,這是非常特殊的教育活動。
  • 孔子為苦苦探求天道不得而苦惱,當他聽說老子隱居沛地,已領悟天道的消息後,便決定再一次....
  • 對古人來說,「交友」就是遇到能讀懂自己的人,因而願意付出自己的真心,才能詮釋「仁」、「義」的內涵...
  • 此時的左白桃,真的養成了「濟世之才」,學就了「安民之業」,那時他已年近五十歲。因鑒於當時所有諸侯中,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所以左伯桃一直沒有做官的念頭。
  • 要真正繼續進入中華文化中探尋和還原歷史真貌,就必須正視和解剖「文化斷層」...
  • 忘卻得失 修身養性…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力書寫固窮情懷的詩人。他心性淡泊,嚮往真淳的生活。由其詩作中,可以窺見其樂於隱居、藉此修養自己以達到保真境界的心志。
  • 有人說卍字符代表吉祥如意,有人認為是佛教標誌,究竟其本源為何?考古追溯、歷史殘片可否拼湊出真實故事?
  • 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山區也發現了鐵器時代近似卍字圖形的神祕圖騰,估計有一萬四千年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