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書法『字當腕行』、沈尹默(一)

上海滌塵居 沈純理
font print 人氣: 245
【字號】    
   標籤: tags:

過去我們學習傳統書法,往往不問傳統書法的基本定義就開始盲從了!而且要耗費大量時間,有時效果並不理想,結果還是不容易弄清楚怎麼會事。現在可以簡而言之地講:傳統書法主要是指,在世代相傳中具有代表資格的,是以真跡中最高等級、最優秀書寫技法為先導,含有統一的內涵,並已形成主體特徵方面的具體形象。又必須清楚什麼是書法?『書』就是寫,『法』是強調著要用方法去寫。學習書法原本就是要講究書寫技法,和字內的學問,所以要從傳統書法中,界定出書寫技法的分類及其屬性,並形成體系性的研究,予以互證來證實其本質的存在。應該懂得:只有從傳統書法中提取出其中最優秀的技法,才能滿足書法教育和傳統書法學的需要,更能開展各項有效的研究。

本文限於篇幅,就有著不易展開的難度,筆者只能提綱挈領地闡述,把傳統書法的重要性質提出來,明確了第一主題最基本的定義後,才能對以下各個副題展開,是作一次最簡約的論述,但還得仰仗讀者們在邏輯推理下,要有個明智的抉擇。

一、現實中發現的問題

1、有一件值得我們關注的事。筆者在1989年赴W市考察時,偶然聽到一位寫歐(陽詢)體的書法家講:『我市書法家協會主任某某講:「寫顏真卿字體的,往往不會寫行書。」』其實寫歐體的也同樣如此。至此,言者無意聞者有心,因為筆者也曾有過類似的體會,雖然沒有練過顏、歐體,但敏感到當初練過柳體,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結合自身情況再想到他人,才能覺察到傳統書法中有的體例,確實是不利於發展行書,並且覺得這問題還有個歷史的根源未被發現,而且繼續對後人造成影響。於是作了初步調研,從普通書法愛好者到書法家,從小年齡到大年齡,限於以顏體為主攻目標的,結果得出:他們在書寫行書的能力上,和『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米芾書體上實在難於合拍,更是有著難以入門的麻煩。後來經過技法的系統研究後,才發覺:這是由兩種不同書寫技法所造成的,是屬運腕與否,即嚴、寬形式的區別,也是相對而存在的書寫技法。

2、在現實中大家都以為:只要能寫一手好看的字,就算懂得筆法了,其實並非!同樣在傳統中,也不要以為任何歷史人物,寫了一手漂亮結體就肯定其擅長筆法,這正是『古之善書者,往往不知筆法』的道理所在。為了說明問題,不得不提及宋、元年間有位鮮于樞(1256–1301),和同時代的趙孟頫(1254—1322)。趙是位多才多藝的人,元仁宗稱他為書畫絕倫,傳世作品也很多,粗略地看他的書作,覺得這樣評價並不為過,儘管他精通六書,正草隸篆甚能為之,但他仍然不屬於筆者的研究物件。有位書家介紹《趙孟頫小楷汲黯傳》時評論:『用筆清峻挺拔,筆力沉勁入骨,不僅點畫‘精到’細膩,而且結字朗逸』。可是《趙孟頫妙嚴寺記》中的大楷則大相徑庭,全文共400字,建字底有三字、而平捺的之字底有三十一字,發現其中沒有一筆平捺是規範的,這究竟是風格還是無能?筆者並未急於下結論,而是擴大了考察範圍,結果是:除了小楷外,趙寫中、大楷字體時,基本點畫中的捺畫,書寫時技法始終欠妥,行書中的平捺更為突出,然後『下筆處』的展毫技法也常有不足。這樣筆者要問:『同樣是楷書,不過是大小字體的不同,為什麼技法會有這樣大差異?涉及到行書時尤其欠缺!』而蘇軾講:『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說明楷、行書技法是要一致的!據此而言,『鮮于樞就沒有出現該現象』,看來趙是無能於『得筆』的效果上。筆者認為:要驗證書寫技法時,最好把小字的基本點畫放大,技法幅度也會隨之增大,正好檢驗用筆技法,如果缺乏技法的話,那麼馬上就會露出餡兒,這是需要用技法來處理,每個放大效果中的細節,諸如:『下筆處』的展毫現象,體現基本點畫的用筆規範,對筆鋒順逆開合的實際應用、牽絲位置的不斷變化等等。現在講趙孟頫小楷技法怎樣好,只是局限於小楷,確實沒能把大楷字體與行書包括在內,事實正是如此,那麼持論者就成為偏頗,這是不懂得全面考察其用筆技法的結果。由此,讓我們發現了使用工具者有優劣之分,即:不擅長筆法者在用筆上,就是難於書寫大一點的字體,還存在著楷、行體中技法的差別。從而得出:筆法與筆勢的關係,即容易分開,又需要辯證地共同存在。然後,正因為趙的書寫技法差異較大,所以他的技法算不上完善,或者應該確定為有問題的技法!筆者把書史上這一發現,歸結為『趙孟頫現象』。必須指出:由於曆古以來,缺乏應有的史觀與相關條件來看待傳統書寫技法,那麼,該現象至今還在延續中,除了沈尹默外,仍然很容易發生在其他書家身上,不過影響到現代書家身上的具體問題,筆者就免談了。

鑒於中國文字的複雜性,在體例與形式上的多樣性,融合在技法演變過程中,造成傳統書寫技法在認定基本筆法,及基本量化的標準上存在困難,所以形成了傳統書法的相容性。然後對間、直接資料性質不予明辯,又造成了內容上的混亂,使人不知從何入手為好。要從傳統中獲取所需,非得真知酌見不可,最好依據拙著《傳統書法論證與實踐》中的理論體系,與技法入門的實踐,以遵循嚴式書寫技法,即運腕的形式,也就是以『二王』與米氏,正統的書體風格為主體,憑藉直接資料中(真跡影印本)的優勢,作為技法定性與量化的依據,以此形成基礎來上溯魏晉,才是一條通衢。聽起來很繁雜,但不必擔心,現在已經簡約到最切實的理論,和最具體的入門方法。不過我們還得學會尊重歷史,要善於汲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對以後深入學習將帶來更大幫助。(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草筆縱橫亂披風, 永字八法楷正中。 筆墨古意習三石, 遂通上古筆韻弘。
  • 筆墨古道法神宮, 甲骨鐘鼎祭乾頌。 神傳文化為正法, 千秋翰墨安天奉。
  • (大紀元記者鄒莉台灣新竹報導)竹市文化局三樓人物橱窗展,自即日起至三月底,展出「碑帖兼善的書法家-張國珍」資料,12日邀請張國珍的子孫親友共聚一堂開幕慶賀,副市長游建華代表市長許明財褒揚張國珍大師為竹塹藝文的前輩,並致贈家屬一本,由文化局整理成冊的張國珍先生畢生得獎獎狀冊,以紀念這位獲獎無數的竹市書法大師。
  • (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基隆市觀光元宵節書法、繪畫比賽,由基隆市慈雲寺主辦,配合觀光元宵節點燈祈福活動,希望藉由舉辦書法、繪畫比賽,吸引民眾參與元宵節活動,認識中華固有文化,宏揚民俗才藝技能。二信高中陳依斈同學今年第三度拿到此項書法比賽第一名。
  • 外形存墨硯, 內蘊現真言; 乾坤藏正道, 胸臆寫人間!
  • (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2012吳麗琴書法個展-心畫」在基隆文化中心展出,篆隸楷行草等各體書法,展現其淬煉、獨到的書藝。吳麗琴表示,為了這次展覽,光是「心畫」二字,短短幾天就寫了一刀以上的紙。
  • 大篆在我們當今社會中,已經不再是一種實用的字體,但是它的藝術價值和存在意義依然經久不衰,它的精神內涵、神性特點和傳統藝術價值,通過許多歸屬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傳下來的古人佳作,發揮其影響力。
  • 新年元旦新桃換舊符,家家戶戶最常見的單字斗方春貼是哪個字呢?摘冠的當屬「福」字。這個福字不僅是庶民百姓熱愛,也為朝廷皇室鍾愛。為什麼從帝王到庶民家,新年都尚「福」迎「福」呢?在中華文化中「福氣」到底從何而來?
  • 在兩周金文書法中,《虢季子白盤》銘文與眾不同,藝術性相當突出。它流淌著創意者與書寫者的人生境界及道德標準,負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氣息,隱含深厚的文化內涵且具創意精神。《虢季子白盤》銘文在章法上,兼具傳統和獨特的審美性,寓古寓新、亦古亦新的境界顯示其表現技藝之爐火純青。
  • 神傳漢字還有許多妙解法,類似各種燈謎的作法。拆字、合字、妙會等等是漢字具有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燈謎中常用,古代讀書人也喜愛玩玩這種文字遊戲,透過玩字、猜字也能預測考題,端看猜者的妙解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