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書法「字當腕行」、沈尹默(二)

上海滌塵居 沈純理
font print 人氣: 200
【字號】    
   標籤: tags:

二、歷史中存在的問題

再查看史料中的問題。

1、在唐代顏體的出現是最為顯眼,請注意這裡有個限制,主要是指顏真卿(709–785)的書寫技法。(1)從《祭侄稿》字距中發現:牽絲均處於同一角度的斜度,使人感覺刻板而毫無變化,從而證實顏氏只能應用肘部動力,不會運用腕部動作來安排牽絲變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的筆桿保持垂直地書寫著,而《告身》的真實性爭議頗多,就不便作為例證了。(2)再以《祭侄稿》的不運腕作對比,如褚遂良(596—658)《大字陰符經帖》,或《褚摹王羲之蘭亭帖》(也有人疑是米芾所作)都是運腕的,書寫時筆桿非要擺動不可。再查看與褚同一時期的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如《晉祠銘碑》、《溫泉銘碑》、《屏風碑》等,雖然都是拓本,屬於間接資料,但足以證實其運腕之靈活,筆桿的擺動,可以使顏真卿感到汗顏的程度。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就需要有個理性與綜合性的分析推斷。

2、暫且不論顏與褚、李之間的時間差,單從機緣上的可能性來考察,褚是以擅長書法被詔為侍書,官至秘書郎,遷起居郎,又遷諫議大夫,並知起居事,後授太子賓客,為內勤性質,都是最容易接近皇帝的職務。顏則不同,任殿中禦史,外放後又任侍御史、武部員外郎,最後調任平原郡守,是位一般官僚而已,以上說明了他們的職能不同。由於唯一的王羲之《蘭亭序帖》真跡,為李世民收藏後殉葬,與他保持著必然的聯繫,所以格外要關注李世民的間接資料,特別要以李運腕書寫技法為依據,然後稍加判斷就能得出:顏連職務條件都不具備,怎麼可能接觸到王羲之真跡中的書寫技法?況且褚、李都是同期人物,互相容易認同,故而有魏徵推薦詞:「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 為旁證。褚能被唐太宗容納,至少客觀地說明了運腕書寫技法,得到理所當然的肯定,也是證實褚具備了卓越的技術優勢(請閱褚臨《蘭亭序帖》及馮摹《蘭亭序帖》)。應予闡明的是:唐代貞觀之治,正是書道昌盛時期,尤其是「上(指李世民)之所好(「二王」真跡),下必甚焉」,朝廷上下對書學觀點必然是一致的。而顏生於天寶八年,相隔二十七年,根本見不到王羲之的真跡,恰好又是另個歷史背景,還遇到安祿山的叛亂,就筆者的理解:與其講顏的書寫技法,倒不如認為顏視死如歸,以忠良節操之故,獲得另一個統治者賞識,才得重於書名。

事實上可以作一總結,顏的書寫技法,與「二王」技法毫無內在聯繫,否則與褚、李之間差異不會有那麼大。因此說,持此觀點來判斷,從唐代起,傳統書法就應該分出個嚴式的,學有淵源的,在流傳中應是正統的「二王」書寫技法。其餘是寬式的,都是新派書體的表現形式。

以上僅考證唐代官職職能的差異,也存在著貞觀與天寶年間的時間差,和顏真卿書寫技法的比對,並據此確定為創新的表現形式,由於其中缺乏一定的內涵,和承繼性較差,也就不具備主體特徵的資格,即不屬於本論所研究的範疇,故為此不予考訂。

三、追溯運腕技法的源流

我們還是要進入歷史的時空隧道,把時光上溯到東晉永和九年(西元353年)。相傳王羲之在即興中,撰寫了蘭亭序這段文字,同時創作了《蘭亭序帖》的書法作品而名垂世冊,曆古以來大家尊他為書聖,對此均有確切的定論。而蘭亭序這段文字,在「文革」時遭遇辨偽的爭議,那本真跡《蘭亭序帖》的命運還要悲慘,據說早已隨唐太宗李世民殉葬於地下而失傳。現在所能見到的《蘭亭序墨蹟》,已經是唐代貞觀年間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摹本,和馮承素的鉤模本等,這些帖雖然不是原有的真跡,但比間接資料中的拓(石)本要高出一等,還是很有價值的,類此方法在作品資料中較為流行,幸虧得益於這些原始複製手段,否則就無法面對「二王」書寫技法,與結體時作管中窺豹地瞭解。從表面上看:這通帖只是320字的行書,但其中「之」字的出現,重複了20次,在筆勢上的變化,做到了每次每異的調整,看後不免令人歎為觀止。從實質上認定:這是運腕技法所起到的作用,因為只有運腕技法,才能不設局度自發機杼地重複同樣字體,又能避免了形態上的雷同。如果光靠死記硬背結體來影響字體結構,那麼該技法含量的高度就大打折扣了。這位擁有《蘭亭序帖》真跡的皇帝,為己所好徵集天下「王字」,由褚遂良鑒定真偽,他之所以著了迷地酷愛「二王」,是能從中學到了真正的技法,並在自己的《晉祠銘》、《溫泉銘》、《屏風帖》、《臨朝帖》、《昨日帖》、《三五帖》(其中行書為首創勒碑的拓本,均屬間接資料)作品內,盡情地發揮了運腕的技法,僅此一點就足以證實了該技法的可貴性。從資料上看:年歲越久遠,存世的第一手(直接)資料越不完善,唐代就是這樣的情況,所以我們策略地改向學習宋人,因為那時代見過前人真跡的機會比我們多,所下的功夫比我們足,流傳下來的資料也相對完善。故而,宋人大學問、大詩人兼書畫大家蘇軾評價米芾時講:「米書超逸入神」,又講「海岳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繇)、王(羲之、獻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這是不尋常的讚美詞,只要會做專題研究的,則無不首肯這一信言。接著應予明確的是:據研究表明,米芾的書寫技法是運腕的。就他的《蜀素帖》而言,當讀到吳江垂虹亭作的這首詩時,就會發現連題帶尾的66字中,有9次出現三點水偏旁,雖然是偏旁部首,但是沒有一個寫得相同的,無疑是與王羲之《蘭亭序帖》中的「之」字,保持了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歷來最好說明問題的例證,也成了「字當腕行」的書寫技法之來歷,但是只能說明運腕功能的存在,尚無形成(運腕的嚴式書寫技法)理論與實踐、框架建構的研究體系。

四、論證中形成的體系

自從中國經歷了一場災難性的「文革」後,傳統文化、藝術經受著相當大的衝擊與摧殘,傳統書法也在劫難逃。大陸曾流傳了一種說法,據講有位日本人說:「中國的書法現在在日本!」許多人贊同這一說法,也有許多人不以為然(包括筆者在內)。我們可以這樣看,縱然是在日本、韓國等地區,把我國的毛筆字納入他們教學中,作為基礎的技能培訓,或列為素質教育的範疇,有著相當規模的社會效益,儘管如此,但我國毛筆字所具備內涵的深度,仍然無可比擬,因為只有我國才擁有攸久歷史文化背景,並且傳統書法的淵源,又與之有著相關的深厚度,所以具備更加豐富的內涵,有待我們去深入發掘,這是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

今天我們正是肩負著深遠的歷史使命,帶著相應的史觀看問題,才能從中體察到:傳統書法中有(運腕的)嚴式書寫技法,與(不運腕的)寬式書寫技法,是相對而言共同存在的書寫技法。其中還有居於兩者之間的技法,但不足予論。這些外國人是無法想像到的,也只有我們能懂得所界定的技法,是從「下筆處」來識別,經實驗證實:書寫時筆桿傾斜和垂直地下筆,就是從「下筆處」開始,來鑒別運腕與否的技法差異。關鍵在於物理中力的基本現象:即手腕擺動的作力與筆鋒受力之間,這當量力度能保持相對的平衡,兩者同步下,只要手腕適時適宜地擺動得當,就能恰到好處地,掌握筆鋒來控制點畫成形,這時候筆鋒會呈現出,具有規律性的動態變化,就是技法含量最高的筆法。簡言之,嚴式的運腕所產生的那種自然地書寫筆法,其效果是必然的,反之,依照寬式的、不運腕的書寫,則形成那種做作的、其效果偶然的筆法是不可取。可是中國古代在傳統書法中,各個內容向來是有相容性的,由於技法上存在不確定性因素,以使主體資格混亂,就形成了一個最疑難、最複雜的問題,現在我們要搞清楚,就必須著重於基本概念,及種、屬關係上的詮釋才能確立。(請閱附表1)

附表1:論證中宏觀的研究體系

(一) 傳統書法在邏輯狀態中,關係的排列與技法分類

(二) 演繹開來,傳統書法中形成法書的各種條件

(三)傳統書法中正回饋論證法書,和運腕與得筆之間的關係

(四)歸納起來,傳統書法中構成(或論證)法書的三大要件

a、合理部位生理能的優勢。b、毛筆使用中具有的特性。c、論證後的文字與真跡資料。

以上研究體系的具體論證從略(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點與線、黑與白中,凝聚了大自然千變萬化的神態與意象,透著書法家的情感、智慧...
  •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在中國書法史上,他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唐太宗從小就受翰墨薰陶,雖然半生戎馬倥傯,但只要有機會就會揮毫作書...
  • 【大紀元12月1日報導】來自高雄,現在法國經營出版社的葉俊良,寫一個小男孩搭乘渡輪到旗津探訪祖母,長大後渡遠洋到世界另一端。從台味出發,祖孫故事又有普同性,受到跨年齡法國讀者認同。
  • 意淨研墨硯 心正運筆言 天地氣蘊道 筆畫揮毫間
  • (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2012吳麗琴書法個展-心畫」在基隆文化中心展出,篆隸楷行草等各體書法,展現其淬煉、獨到的書藝。吳麗琴表示,為了這次展覽,光是「心畫」二字,短短幾天就寫了一刀以上的紙。
  • 過去我們學習傳統書法,往往不問傳統書法的基本定義就開始盲從了!而且要耗費大量時間,有時效果並不理想,結果還是不容易弄清楚怎麼會事。現在可以簡而言之地講:傳統書法主要是指,在世代相傳中具有代表資格的,是以真跡中最高等級、最優秀書寫技法為先導,含有統一的內涵,並已形成主體特徵方面的具體形象。又必須清楚什麼是書法?『書』就是寫,『法』是強調著要用方法去寫。學習書法原本就是要講究書寫技法,和字內的學問,所以要從傳統書法中,界定出書寫技法的分類及其屬性,並形成體系性的研究,予以互證來證實其本質的存在。應該懂得:只有從傳統書法中提取出其中最優秀的技法,才能滿足書法教育和傳統書法學的需要,更能開展各項有效的研究。
  • 大篆在我們當今社會中,已經不再是一種實用的字體,但是它的藝術價值和存在意義依然經久不衰,它的精神內涵、神性特點和傳統藝術價值,通過許多歸屬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傳下來的古人佳作,發揮其影響力。
  • 新年元旦新桃換舊符,家家戶戶最常見的單字斗方春貼是哪個字呢?摘冠的當屬「福」字。這個福字不僅是庶民百姓熱愛,也為朝廷皇室鍾愛。為什麼從帝王到庶民家,新年都尚「福」迎「福」呢?在中華文化中「福氣」到底從何而來?
  • 在兩周金文書法中,《虢季子白盤》銘文與眾不同,藝術性相當突出。它流淌著創意者與書寫者的人生境界及道德標準,負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氣息,隱含深厚的文化內涵且具創意精神。《虢季子白盤》銘文在章法上,兼具傳統和獨特的審美性,寓古寓新、亦古亦新的境界顯示其表現技藝之爐火純青。
  • 神傳漢字還有許多妙解法,類似各種燈謎的作法。拆字、合字、妙會等等是漢字具有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燈謎中常用,古代讀書人也喜愛玩玩這種文字遊戲,透過玩字、猜字也能預測考題,端看猜者的妙解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