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別號雅談

楚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961
【字號】    
   標籤: tags:

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在北宋時期已被廣泛使用,成為書房中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到再晚一些的南宋初年,詩人陸游(西元1125-1210年)曾把「文房四寶」叫做「文房四士」:「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筆、墨、紙、硯亦然。在使用之餘,文人雅士還給它們取了人性化的名字。唐代才女薛濤曾作詩〈四友讚〉:「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引書煤而黯黯,入文畝而休休。」詩中所歌詠的就是硯、筆、墨、紙。

在中國最早的釋義辭書《爾雅.釋器》中云:「不律謂之筆。」(蜀人呼筆為不律)《說文解字》云:「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有一篇以毛筆為題的擬人化諷喻散文《毛穎傳》,世人遂以「毛穎」稱之。《毛穎傳》中有:「秦始皇使恬(蒙恬)賜之(指兔)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故後稱毛筆為「管城子」。又有:「累拜中書令,與上益狎,上嘗呼為『中書君』。」故又稱毛筆為「中書君」。

自韓愈為筆賜名後,其他文人亦紛紛效仿。因筆束毛而成,故又稱毫。宋梁同翰稱筆為柔毛,白居易稱筆為毫錐,唐馮贄拜之為龍鬚友。毛筆的筆桿以竹管製成,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常以「管」謂之,曰︰玉管、翠管、銀管、象管、筠管、斑管、毫管、寸管等。又因其使用時要飽蘸墨水,故又喚為墨曹都統、墨水郡王、毛椎刺史等。

  

墨,稱「陳玄」,也稱「龍賓」,典出於唐馮贄編纂的《雲仙雜記》。一天,唐玄宗見御案墨上有一小道如蠅而行,叱之,小道呼「萬歲」,自稱是墨精「龍賓」。唐墨用龍香劑製成,故又稱「龍香劑」。

唐文嵩撰《松滋侯易元光傳》,以墨擬人,為墨立傳:「易元光,燕人也,其先號青松子,頗有才幹,封松滋侯。」墨君姓易,是因為燕地的易水盛產名墨,由松樹燃煙製成,所以其先號青松子。
唐李廷的《藏墨訣》中稱墨是「烏玉塊」。墨以黑而光者為貴,「玄光」亦是墨名。

此外,墨還有「烏金」、「燕正言」、「組圭」、「體玄逸客」等稱謂。

  

古代製紙多以楮樹為原料,因稱楮先生。宋陸游〈村居日飲酒對梅花醉則擁紙衾熟睡〉有:「孤寂惟尋曲道士,一寒仍賴楮先生。」

因為紙由麥稈製成,故又稱「麥光」,蘇軾〈和人求筆跡〉就有「麥光鋪幾淨無瑕」詩句。
漢代服虔《通俗文》內謂:「方絮曰紙」。「絮」指原料,而「方」就是成品形狀。「方絮」的意思就是說:紙是水中的絮經過濾水之脫水,粘結後而成的方形物。後來,隨著造紙技術的提高,紙面更加潔白平滑,故又稱紙為「滑砥方絮」。

唐文嵩在《即墨侯石虛中傳》曰:「石虛中,字居默,南越人,拜即墨侯。」「石虛中」、「居默」、「即墨侯」就成了硯的擬人代稱。

宋代蘇東坡曾為婺源龍尾山「羅文硯」(歙硯一品種)寫過一篇《萬石君羅文傳》傳記,謂「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並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石君」。「萬石君」由此而得名。如清代王繼香的〈七星硯銘〉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騰昌斯文。」後來,不管是什麼材料製作的硯臺,都統稱石君。

古人讀書人將書齋中的各種書畫用品,以友相待,所以硯又被稱為石友。宋代王炎有詩曰:「剡溪束楮生,歙穴會石友。」廣而傳之,眾皆稱硯為石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房四寶中的硯,以廣東的端硯和安徽的激硯名列前茅。歙硯原料產於婺源龍尾山、仙霞嶺一帶,綿延數百里。尤以龍尾山西麓武溪鄉產高檔的硯石料。龍尾山高二百仞週三十里,幽谷謀潭,草木蔥貧,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現山」之譽。從《婺源縣誌》上看,產石之佳者,不盡在龍尾山,尚有驢濟,洗泥坑、洞靈巖等處。統稱歙石,或婺源石。
  • 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製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製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酷愛書法繪畫,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並賜給「國姓」。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 關於宣紙的由來,迄今尚無可靠的文字供考證。倒是生產宣紙的涇縣,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蔡論的弟子扎丹在皖南造紙,他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老師畫像,以表緬懷之惰。年復一年,終未如願。一天,孔丹徘徊於峽谷溪邊,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橫臥溪上,由於流水終年沖洗,樹皮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而潔淨的纖維。 孔丹取以造紙,經過反覆試驗,終於大功告成。這就是後來的宣紙。還有一說,宋末天下戰亂,有個叫曹大三的人,從太平縣徒遷經縣避難,見峽谷水清檀肥,逐定居於此,以察論本為生業,世代相傳。如今小嶺紙廠的曹運聲、曹慈源、曹於南三位老藝人,均系曾氏後裔。可以說,宣紙的生產如紙的發明一樣,絕非成於一旦,功就一手,也是無數能工巧匠經過長期苦心研製的結果。
  • 宣筆的產地涇縣青戈江上游的花林,是個青山疊嶂、碧水如帶、翠竹壁合、幽逸秀麗的地方。涇縣產筆,歷史久遠。相傳古代自有書契以來,中國便開始有筆,不過早期的毛筆很簡易,也不叫筆。戰國時期楚稱筆為聿,吳稱不律,燕稱弗,到了秦代始稱為筆。據記載,公元前二二三年,秦將蒙恬南伐楚國,路過中山(即現在宣城、涇縣一帶),得到毛純質佳的兔毫,遂製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筆。後人因稱豪恬為筆工之祖師,那麼,這種以中山之毫所制的親筆,應該說就是宣筆的祖先了。
  • 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
  •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勳。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 毛筆雖然是書寫的工具,但隨著毛筆的製作工藝不斷改進,使毛筆日益完善和精美,逐漸也成為收藏,鑑賞的珍玩古物。但毛筆不易保存,筆毫易壞,所以毛筆的鑑賞更著眼於裝飾意濃厚,色彩艷麗的筆管上。
  • 硯和筆,墨的誕生好比是孿生兄弟,幾乎是同時出生,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它們發端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成形於商周,成長發展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明清為其鼎盛時期,並一直沿用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正漸漸地成為實用而精美的藝術品,在各個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特色,並產生了一些光耀古今的代表人物及藝術作品。
  • 您知道過去中國北方在冬天為了防止墨水冰凍,發明一種可以在硯台底下注入溫水的「暖硯」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即日起,至三月二十日止,將展出唐朝起至民初及日據時期,共五百多件古色古香的文房四寶及讓你意想不到的有趣文房珍玩,歡迎民眾在黃曆新年期間參觀。
  • 您知道過去中國北方在冬天為了防止墨水冰凍,發明一種可以在硯台底下注入溫水的「暖硯」嗎?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即日起,至三月二十日止,將展出唐朝起至民初及日據時期,共五百多件古色古香的文房四寶及讓你意想不到的有趣文房珍玩,歡迎民眾在新年期間參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