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大清郵政開辦116週年

人氣 205

【大紀元2012年03月20日訊】(大紀元岳青綜合報導)1896年3月20日,在中國郵政通信史上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116年前的這一天,清朝光緒皇帝批准了張之洞等人力主刪除驛遞、開辦國家郵政的奏摺,宣告大清國家郵政正式成立。中國近代郵政由此誕生,標誌著中國開始與世界各國郵政平等交往。大清郵政誕生之刻,中國已經有了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大清郵政。(網絡圖片)

大清郵政開辦

清政府自1890年(光緒十六年)起,即著手推廣郵政。之前,由清政府1866年委託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辦理的。經過海關兼辦郵遞和試辦郵政階段,終於在1896年3月正式批准成立了大清郵政。

大清朝的紅色印花稅票。(網絡圖片)

開辦之初,在新郵票未發行之前清政府即用一種大清朝的紅色印花稅票加蓋銀元單位充作郵票應急,待1897年蟠龍郵票推出之後它也由此退出了歷史舞台。小小的「紅印花加蓋」郵票存在時期雖短,卻代表著中國近代郵政的起航。

中國歷史上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網絡圖片)

大清郵政(1878~1911)發行郵票172種。1878年7月,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由天津海關郵局發行。大清郵政正式開辦後,公佈了《郵政開辦章程》,中規定郵資按洋銀計算以前印製的「大龍」、「小龍」、「萬壽」郵票上的面值,都是按銀兩計算的。

清郵政服務系統是仿照歐洲模式建立的,並由羅伯特‧赫德爵士指揮,他已被清國皇帝任命為郵政總監。赫德先生服務於中國海關,任總稅務司長達50年之久。在此之前,大清國的郵驛事務一直歸負責軍務的大臣節制。

大清郵政開辦後,通信業務多達十幾種,並擴展內地旱班郵路,與鐵路籤訂《代遞郵政章程》。至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時,全國郵政所發展到6000多個,郵路延伸長達38萬多公里,當年收、發、轉郵件總量達4億件以上,開發匯票折銀近4000萬兩。

大清郵局設於總稅務司署內,後遷到崇文門大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遷到小報房胡同(1905~1907年)。

歷史背景

早在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已經有了郵驛,往返傳送官府文書。唐代的郵驛盛極一時,全國設驛1639所,遇有緊急公文,通信使者揚鞭催馬,朝夕可行三百餘里。

在明朝中央高度集權時期(1368-1644年),驛站運輸和郵政傳遞相當井然有序。然而到十七世紀,由於政府官員從中漁利,這個驛傳系統就在很高的發展水平上崩潰瓦解了。

清朝康熙帝繼位之後,這項服務又得到擴大。直接由朝廷負責軍務大臣監督的官員在這些驛站內任職,所有供遠途傳運使用的必需品,諸如馬匹、駱駝、車輛、船隻等等,都全部備齊。

這項服務分為兩個等級,政府公文和急件為第一級郵政,普通旅客的行李和軍隊需要轉運的戰爭物資屬於第二級郵政。

幾乎所有需要寄送的官方文件都蓋有一個特殊的標記,表明需以多快速度來傳送這些郵品。大清國曾經有過最快的郵傳記錄是四天穿越二百八十德里(將近一千四百英里),或相當於每小時十四英里。這個記錄 產生於1851年太平天國叛亂期間。這種郵政服務的費用由各省負擔。

中國在正式建立近代郵政前,除驛站外,有商營的民信局和僑批局,有洋人的客郵,還曾經歷過一段海關兼辦郵政的過程。民信局和僑批局是傳遞民間書信、物品和辦理匯款的私營商業組織,約創始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清朝道光至光緒年間,大小民信局已多達數千家,並與其他民信局聯營,構成了民間的通信網。1935年才被全部取消。

為減少阻力,赫德竭力聲明開辦國家郵政不必裁撤郵驛。直到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才宣佈廢除郵驛制。

對大清郵政來說,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還是民信局。民信局歷史悠久,業務種類廣泛,經營方式靈活,深得中國商民信賴。大清郵政利用官方設限和業務競爭相結合的方法,逐步壓縮民信局的生存空間。大清郵政在局所設置上更加廣泛,把郵局逐漸延伸到內地和農村,同時在城市內增加每天開取郵筒的投遞班次。

影響

儘管大清國的皇家郵政服務系統已經非常完善,然而,即使在過去幾個世紀內,它也從未在任何程度上為商業或私人利益提供服務。即使已經允許商人和普通百姓通過這項服務寄送信件或包裹,但人們仍然懷疑郵政官員是否會利用這項特權來謀私,他們懷疑這些官員私拆或篡改私人信件。

這就導致了在這些都市和商業城鎮裡建起了民間的票號,負責轉寄信件和包裹,以方便那些銀行家、商人和普通百姓。在大城市裡,通常有幾家這樣的私人票號,導致了激烈的競爭。其結果是出現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情況,即「郵差們」到顧客的住宅門口去收集郵品,而不是顧客把信件或郵包送到郵局。
  
這些私人票號把郵品或者委託給定期往來於不同市鎮之間的民船,或者委託給信差。所有信件都會在收件處登記掛號,註明郵品內容,並被保險至它們的全部價值。郵資並不是必須預付,但按慣例,發信者付大約百分之三十的費用,其餘由收信者支付。這些私人票號常常是為他們的客戶記流水帳,每月結清一次。

郵品經由信差傳送也同樣是安全和迅速的。平均說來,這些信差每小時能步行一德里(4.6英里)的路程。他一到達自己的送達站,就立即將郵品傳遞給下一名信差,而這個人不論天氣狀況如何,必須馬上起程向下一站傳送,並把它交到第三名信差手裡。這個過程不斷重複,直到郵品到達它們最終的目的地。信差們途經的地方往往是純粹的荒野或人煙稀少之地,這樣容易遭受強盜的襲擊,為了自衛,信差們總攜帶著武器。

這種私人郵政服務系統很好地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信件和郵包的傳送安全可靠;大額的銀錢也通過這種方傳送,這筆款項,假如用船運送,會由這艘船的船長對它進行稱量並開具收據,他會收取一個較小數額的百分比作為郵資,並保證把這筆錢送到收款人手中,從中出現偷竊的行為鮮有發生。

大清郵政結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大清郵政也隨之宣告結束。

1912年 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郵政也正式改組為中華郵政。中華郵政時期,中國的郵政事業在此前基礎上有了新發展:業務範圍進一步擴大,陸續增加了商務傳單、保價信函、航空郵件、郵政儲蓄等新業務;管理體制更加的規範化與系統化,這時全國被劃分為26個郵區,每個郵區還設有專門的郵務管理員。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歷史今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
【歷史今日】揭開中共援越20年的面紗
歷史今日:整肅「內人黨」內蒙逾萬人死亡
【歷史今日】中國唐朝詩人李白诞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