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解《格庵遺錄》關鍵句

觀心

今生今世為什麼來?為什麼去?(攝影: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047
【字號】    
   標籤: tags:

《格庵遺錄》有大量的修煉術語,一般人看不懂,但是,預言說得再多,都是圍繞幾句話說,只要把核心的幾句話提出來、弄明白,其他的可以忽略不計。《格庵遺錄》其實把彌勒下世的傳法性質和代表彌勒法門標示(圖徽)說得非常清楚,而明確指出彌勒的傳法性質和真姓是在《格庵遺錄》的第三篇——〈雞龍論〉:

第三篇 雞龍論
  
天下列邦回運,槿花朝鮮雞龍地,
天縱之聖合德宮,背弓之間兩白仙,
血遣島中四海通,無後裔之何來鄭,
鄭本天上雲中王,再來今日鄭氏王,
不知何姓鄭島令,雞龍石白鄭運王,
鄭趙千年鄭監說,世不知而神人知,
好事多魔不免獄,不忍出世百祖一孫,
終忍之出三年間,不死永生出於十勝,
不入死又次次運出現,四面如是十勝,
百祖十孫好運,南來鄭氏誰可知,
弓乙合德真人來,南渡蛇龍今安在,
須從白鳩走青林,一雞四角邦無手,
鄭趙之變一人鄭矣,無父之子鄭道令,
天地合運出柿木,弓乙兩白十勝出,十八姓人鄭真人,
天地震動花朝夕,江山熱盪鬼不知,
雞龍錫白鄭道令,牛天馬伯時事知,
美哉此運神明界,長安大道正道令,
投鞭四海滅魔田,四海太平樂樂哉。

解:

「無後裔之何來鄭,鄭本天上雲中王,再來今日鄭氏王,不知何姓鄭島令」的前一句就明確說明鄭不是人的姓名,要完整全面的理解這句話的本意,不能脫離這句話產生的宏大的宇宙的時代背景,在彌勒佛下世的宇宙宏大的時代背景中才能找到答案。

《金陵塔碑文》關鍵句:「靈山遭浩劫,烈火倒浮濤。劫劫劫,仙凡逃不脫。」和《燒餅歌》秘傳一段:「溫曰:『上末後時年,萬祖下界,千​​佛臨凡,普天星斗,阿漢群真,滿天菩薩,難脫此劫,乃是未來佛,下方傳道,天上天下諸佛諸祖,不遇金線之路。難躲此劫,削了果位,末後勒封八十一劫。』」

《金陵塔碑文》和《燒餅歌》這兩段道出了彌勒下世的宇宙背景和使命:宇宙有成、住、壞、滅的規律,在宇宙運行到後期的「壞滅」期間的時候,宇宙中一切法門都偏離正道而毀滅,神仙也在劫難逃!要救度宇宙的一切,只有把偏離宇宙法理的一切正過來才行,也就是說:彌勒的使命是來「正」偏離宇宙運行法則、拯救宇宙一切生命的正法者,這就是「無後裔之何來鄭,鄭本天上雲中王,再來今日鄭氏王,不知何姓鄭島令」的意思。

《格庵遺錄》裡多次出現的「鄭」是「正」的諧音,鄭字繁體為「鄭」,取其認真嚴肅之意,比如鄭重其事。同有為未來宇宙之奠基,奠定之意,說明了正法者的正法性質。

「無後裔之何來鄭」:明確指出這個「鄭」不是人的姓氏;
「鄭本天上雲中王」:正法者是王上之王,也就是「萬王之王」!
「再來今日鄭氏王」:再來就是多次轉生的王上王,
「不知何姓鄭島令」:再次明確「鄭」不是姓氏,而是來「正道」的主宰者,這裡的「島」是道的諧音,主宰正道的人。

以上解釋,《格庵遺錄》的作者南師古在《雞龍論》篇的最後一句乾脆明說了:美哉此運神明界,長安大道正道令,投鞭四海滅魔田,四海太平樂樂哉。

《格庵遺錄》關鍵句:「弓乙兩白十勝出,十八姓人鄭真人。」這句話是說彌勒正法的威力和彌勒法門標示(圖徽)及正法真人的姓氏:「十八姓人」同十八子,也就是「李」;而彌勒法門標示(圖徽)在《格庵遺錄》有大量的論述:


法輪大法的標記:法輪圖形。(明慧網)

「弓乙兩白十勝出」、「左右弓間彌勒佛,龍華三界出世之」、「欲知弓弓乙乙處,只在金鳩木兔邊」(弓乙靈符)等等:「弓」是指太極,「乙」是佛家的「卍字符」,這裡的弓弓乙乙指彌勒法門標示(圖徽)中由兩個太極圖和多個「卍字符」構成。看看法輪功的法輪圖就一目了然了。

《格庵遺錄》解到這裡,一切都明白了吧?其他的都是末節,這裡不一一解釋了。
上面的文章中,《燒餅歌》秘傳一段還有一個關鍵句:「天上天下諸佛諸祖」。天上才有神佛,那麼這個句子為什麼要說「天下」?天下的都是人,人怎麼能說是諸佛諸祖?這個問題劉伯溫已經點明了「上末後時年,萬祖下界,千​​佛臨凡…..」:

宇宙中的兩大家——道家和佛家的萬祖與千佛下凡以人身來得法修煉,萬祖和千佛是概括的說法,包羅了整個宇宙下凡和沒下凡的一切佛、道、神。

如今的世人都是有來頭的,也許你就是高級空間的佛、道、神轉世而來的!中國人都是世界上最珍貴的人!為什麼中國叫「神州」?這塊土地是為轉世而來的神準備的!

我們身為中國人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中國人也是世界上最應該值得尊重和珍惜的!不管你表面是誰、無論左派和右派、道德不好的人或是貪官污吏……都是有來頭的,都應該珍惜和愛護,這是如今人類最大的天機和中國人的真正來源!

今生今世為什麼來?為什麼去?這才是做人的本質問題,也是古今預言最終要揭示的根本內容和預言之所以傳世的根本意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