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到死的唐中宗(九)

子正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 , ,

九、隆基智勇扶社稷,大唐盛世耀中華

韋后秘不發喪,自總庶政。召諸宰相入禁中,征諸府兵五萬人屯京城,使駙馬都尉韋捷、韋灌、衛尉卿韋璇、長安令韋播、郎將高嵩等分領之。中書舍人韋元徼巡六街。

又命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等,將兵五百人馳驛戍均州,以防備譙王重福。

太平公主與上官昭容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宗楚客時下對韋溫說:「相王輔政,於理非宜;且於皇后,嫂叔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遂帥諸宰相表請皇后臨朝,罷相王政事。蘇瑰曰:「遺詔豈可改邪!」韋溫、楚客怒目蘇瑰,蘇瑰恐懼,只好順從。乃以相王為太子太師。奪其實權。

重茂即位,時年十六,是為殤帝。尊韋後為皇太后;立妃陸氏為皇后。宗楚客與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及諸韋共勸韋後遵武后故事,南北衛軍、台閣要司皆以韋氏子弟領之,廣聚黨眾,中外連結。楚客又密上書稱引圖讖,謂韋氏宜革唐命,欲謀害殤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與韋溫、安樂公主密謀出去兩人。

相王子臨淄王隆基陰聚才勇之士,謀匡復社稷。又厚接御林軍豪傑以備舉事。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韋、武,與宗楚客善,得知楚客等密謀,害怕禍及自身,於是,遣寶昌
寺僧普潤密詣隆基,告之端詳,勸其搶先下手。

隆基乃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衛尉卿薛崇暕、苑總監鍾紹京、尚衣奏御王崇曄、前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衝麻嗣宗等密謀,決意先下手誅滅韋氏。

韋播、高嵩曾經數次侮辱擊打萬騎並將,想藉此樹立自己的威望。萬騎兵將皆懷怨恨。果毅葛福順、陳玄禮等謁見隆基訴苦,隆基乘機將誅滅韋氏計謀告之,眾勇士皆踴躍請命,決以死自效。萬騎果毅李仙鳧亦預其謀。

親近者對隆基說,此事應當請示相王。隆基說:「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於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啟而見從,則王預危事;不從,將敗大計。」遂不啟。

準備就緒,隆基微服與劉幽求等先入苑中,相約與苑總監鍾紹京在廨捨會面行事。紹京害怕後悔,想拒絕隆基。其妻許氏慧達,對丈夫說:「忘身徇國,神必助之。況且,你早就參與人家的計謀,現今反悔,能全身而退嗎?!」紹京覺得有道理,於是趕快出來拜謁隆基,隆基執其手與坐謀定。

時羽林將士皆屯玄武門,逮夜,葛福順、李仙鳧皆至隆基住所,請號而行。等到二鼓天時,天星散落如雪。劉幽求說:「天意如此,時不可失!」福順拔劍直入羽林營,斬韋璇、韋播、高嵩示眾,說道:「韋後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羽林之士皆欣然聽命。乃送璇等首於隆基。隆基遂與幽求等出苑南門,紹京帥丁匠二百餘人,執斧鋸以從。使福順將左萬騎攻玄德門,仙鳧將右萬騎攻白獸門,約會於凌煙閣前,即大噪,福順等殺守門將,斬關而入。

隆基勒兵玄武門外,三鼓,聞聲,帥總監及羽林兵而入,諸衛兵在太極殿宿衛梓宮者,聞噪聲,皆被甲響應。韋後惶惑走入飛騎營,有飛騎斬首獻於隆基。安樂公主方照鏡畫眉,軍士突入斬之。武延秀被斬於肅章門外,內將軍賀婁氏被斬於太極殿西。
隆基入宮,上官婉兒執燭帥宮人迎之,隆基惡其為人,斬於旗下。

時少帝在太極殿,劉幽求說:「眾約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隆基遽止之,捕索諸韋在宮中及守諸門,並素為韋後所親信者皆斬之。到了拂曉,內外皆定。

隆基出見相王,叩頭謝不先啟之罪。相王抱之泣曰:「社稷宗廟不墜於地,汝之力也!」

遂迎相王入輔少帝。閉宮門及京城門,分遣萬騎收捕諸韋親黨。斬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韋溫於東市之北。中書令宗楚客乘青驢逃出,至通化門,看門者說:「公,宗尚書也。」去布帽,執而斬之,並斬其弟晉卿。

相王奉少帝御安福門,慰諭百姓。梟馬秦客、楊均、葉靜能等首,曝韋後屍於市。崔日用將兵誅諸韋,襁褓兒無免者。

是日,赦天下,云:「逆賊魁首已誅,自余支黨一無所問。」

以臨淄王隆基為平王。薛崇暕賜爵立節王。以鍾紹京守中書侍郎,劉幽求守中書舍人,並參知機務。麻嗣宗行左金吾衛中郎將。

武氏宗屬,誅死流竄殆盡。侍中紀處訥行至華州,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張嘉福行至懷州,皆收斬之。壬寅,劉幽求在太極殿,有宮人與宦官令幽求作制書立太后,幽求曰:「國有大難,人情不安,山陵未畢,遽立太后,不可。」平王隆基曰:「此勿輕言。」遣十道使繼璽書宣撫,及詣均州宣慰譙王重福。

癸卯,太平公主傳少帝命,請讓位於相王,相王固辭。以平王隆基為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以宋王成器為左衛大將軍,衡陽王成義為右衛大將軍,巴陵王隆范為左羽林大將軍,彭城王隆業為右羽林大將軍。

劉幽求言於宋王成器、平王隆基曰:「相王疇昔已居宸極,群望所屬。今人心未安,家國事重,相王豈得尚守小節,不早即位以鎮天下乎!」隆基曰:「王性恬淡,不以代事嬰懷。雖有天下,猶讓於人,況親兄之子,安肯代之乎!」幽求曰:「眾心不可違,王雖欲高居獨善,其如社稷何!」

成器、隆基入見相王,極言其事,相王乃許之。甲辰,少帝在太極殿東隅西向,相王立於梓宮旁,太平公主曰:「皇帝欲以此位讓叔父,可乎?」幽求跪曰:「國家多難,皇帝仁孝,追蹤堯、舜,誠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愛尤厚矣。」

乃以少帝制傳位相王。時少帝猶在御座,太平公主上前說道:「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遂將其提溜下來。

睿宗即位,御承天門,赦天下。復以少帝為溫王。睿宗將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長,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決。

成器推辭道:「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苟違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涕泣固請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劉幽求曰:「臣聞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求君親之難,論功莫大,語德最賢,無可疑者。」

睿宗從之。丁未,立平王隆基為太子。隆基復表讓成器,不許。皇后則天大聖皇后復舊號為天後。追諡雍王賢曰章懷太子。

追削武三思、武崇訓爵謚,斫棺暴屍,平其墳墓。

赦天下,改元。凡韋氏餘黨未施行者,咸赦之。廢武氏崇恩廟及昊陵、順陵,追廢韋後為庶人,安樂公主為悖逆庶人。

後來,睿宗讓位與隆基。於是,大唐開元盛世就此拉開序幕,此為後話不表。

後記:

古語說的好,人的命,天注定。人人都想當皇帝,但皇帝只給那有命當皇帝的人。當然,上天給予了機會,人還需要珍惜把握,不然,再好的命也會變成壞命。中宗本來是很幸運的,生長在帝王家,又有天命玉成和賢臣的輔佐,照理說應該有一番作為的,最不濟,也能保全性命和富貴。但,中宗顯然不是那種懂得珍惜的人。
窘迫,本是上天給予的歷練機會,但,中宗顯然不明白,也不會珍惜。其流放的二十年,根本沒有勾踐臥薪嚐膽的意志,不過驚恐苟活而已,其膽識還趕不上一介女流韋氏。

騰達,是上天賜予的展示機會。但,中宗顯然也不明白,更沒有珍惜。流放的二十年,是中宗白白浪費的二十年,其素養與二十年前似乎沒有任何的長進,甚至還多了怯懦和自負雜燴的心魔。以這樣的素質上位,伴隨其君王之路的,必然是昏聵、狐疑、妄為和失敗。

武后稱帝也是天意,這天意不過是借武后的興衰,演示天地陰陽不可長久違逆的道理,但,韋后、安樂、太平公主等,以為武后能當皇帝,自己也可以當得皇帝的,於是,慾望被極度膨脹,也欲效仿武后一過女皇癮好,到頭來落得個身首異處,遺臭萬年。

嗚呼,忘身錯位,窮奢極欲,終究是要遭到天譴的。而明慧通達,寡慾靜心,則會得到上天的眷顧。

相王一心退讓,清心寡慾,不但保身避禍,最終皇位依然送到他手上。看來呀,是你的就一定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著也不會是你的。這李旦的經歷,似乎也在昭示一個真理,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不強求。李旦是知命的高人,他深悉這個道理,因此,才有這樣的善報。

一干常人,總是不信命的,以為人生出來都一樣,後天改造了人,於是,不管自身條件如何,一味的奮鬥爭奪,到頭來,終究是竹籃打水,甚至丟了小命。看來,人的貪慾和糊塗,真是萬惡之源。人要想過的好,一定要知天命,明正邪,守良善,據其位,安其所,多做善事,知足常樂,才是安身立命的正道。(全文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平原御史劉公,年少時家境孤寒,在東村關聖廟設塾教課。農家年終歲暮準備過年,所以就散了塾館,入城去探視姊姊。姊以一隻雛雞相贈。回家之後把雞宰了,打算就這樣來對付這個年關。
  •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人,北宋賢相。他少年刻苦磨礪節操,尤其發奮學習,進士甲科登第。杜衍任地方官時施政謹慎精密,既潔身自好,又明察秋毫,雖然不以威刑督促屬吏,吏民卻忌憚他的清整。
  • 王安石變法,實際上是王雱引導促成的。王雱有篇奏疏流傳於世,從中既可見他切中時弊的才智,又可見他尚力不尚德的法家為人。
  • 北宋熙寧年間,朝廷追求邊功。沈起認為交阯可取,禁止邊境貿易,徵召邊境壯丁,舉行邊境軍事演習,積極進行備戰。
  • 馬默,字處厚,北宋單州成武人。他家貧,徒步前往徂徠向石介求學。當時石介學生數以百計,馬默初來乍到就鶴立雞群。後來馬默學成下山時,石介對學生們說:「馬默他日必為名臣,應該送他到山下。」
  • 劉韐,字仲偃,北宋建州崇安人。中進士後歷任豐城尉、隴城縣令,王厚鎮守熙州後 陞遷他為狄道縣令、提舉陝西平貨司。
  • 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的重要領袖,與孫中山齊名。他在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鬥爭中,功勳昭著,受到舉國上下的崇戴。而他功成不居,誠懇厚重,顧全大局的磊 落胸襟及矢忠革命的品質,更為世人所共仰。
  • 李彥仙,字少嚴,初名孝忠,北宋寧州彭原人,後來遷徙鞏州。李孝忠有大志,所交 結的都是豪俠之士,閒暇時就練習騎射。他家居極遠邊境,每次出門必定暗暗觀察山 川形勢,有時偵察到敵人放牧,就襲奪敵人的良馬而歸。
  • 張九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擔任宰相的嶺南人,有「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稱。作為唐代開元賢相,他為政遠見卓識,為人忠耿率直,被譽「曲江風度」,遺風惠及後世。
  • 種師道,字彝叔,北宋名將。他小時跟從張載學習,因為祖上功勳得以補三班奉職, 經考試後改為文官,擔任熙州推官、主管同谷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