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國的背後―

連載:中國社會道德危機之緊急救援(7)

社會冷血道德缺失之深刻反思和社會道德心理學研究

道德心理學研究所 文道 博士

人氣 8

聖者曰「人無德,天災人禍。地無德,萬物凋落。天無道,地裂天崩,蒼穹盡空。」

「人類不遵守人的道德規範──社會將大亂不治,天災人禍。」

(續上篇)

§3.4 道德心理過程中道德價值觀的決定性作用及其八大要素

道德心理過程中道德價值觀的決定性作用

以上整個道德心理行為過程中,人的道德判斷與行動、認識與行為之間的關鍵環節是道德判斷所依據的道德價值觀。人們常常具有一個以上的價值觀、也常常受到非道德的價值觀念的誘惑、干擾、動搖,從而使其不能遵循應有的道德判斷去做出相應的道德抉擇。所以一個堅定、明確、主宰人的道德意識取向的決定性的道德價值觀,就是人的最終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的關鍵性因素。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促使一個個體把他的道德價值觀置於其他價值觀念之上,並做出道德判斷繼而過渡到道德行為的抉擇的呢?下一節中我們具體闡述這個問題。

道德價值觀的八大要素

為了闡述社會道德價值觀的決定性因素及其受到社會的影響,並為本書下一章以後論述、分析和探討中國社會的道德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和思考方法,作者基於雷斯特的八種道德心理學觀點,結合東西方道德倫理學、宗教學、心身醫學、人體修煉科學等,就此問題加以概括闡述,並提出如下道德價值觀八大要素:

一、天賦道德本性與道德基因及其表達

人的道德價值觀、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與天生人性中道德精神的利他意識有關;現代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證實了利他遺傳基因3的存在,為人性中的神傳善德因素找到了生物學上的物質基礎,也同時佐證了精神與物質的同一性,既人的道德精神與生物體中的利他基因互為精神物質,異曲同工;人類的利他行為並非簡單的生物學上的利他基因表達,不同於動物的利他行為,人類的利他行為不限於近親族群,即使無血緣關係的陌生人間亦表現出互惠利他行為和間接互惠利他行為,為人類所獨有,這表明道德的利他行為為人類的高尚知性和靈性的體現,區別於動物,表現出道德的精神力量和意義;對於利他基因促進人體接受多巴胺神經遞質,從而增加人的幸福感和健康體質,該發現支持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信仰體系中關於善有善報、因果報應和福德轉化的內涵。也就是說,人的積德行善和做惡造業可以以基因的形式在現世中表達出來,也可在輪迴轉世中接宗傳代;善德基因帶來幸福健康、功德福份,惡業基因導致困苦疾病、缺德厄運。

道德心理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人的利他合作行為活化人腦中「處理」報償感覺的部位,進而抗拒自私的誘惑。同時,人對於自己違反利他原則的行為即自私行為有一種罪惡感,而對於他人違反利他原則的行為即自私不道德,會產生一種懲罰的滿足感。可見,人為他人做好事時,便產生得到了報償的快樂,自私利己的大腦意識點受到抑制或拒絕。而如果自己在道德情境需要幫助別人時沒有主動施救他人,那麼就會在大腦中產生負罪感。如果是別人沒有去施救,自己會產生要懲罰那人方可滿足之感。大概這就是我們看到那些見死不救的人,自然要指責的緣故吧。總之,我們看到,在生物學上人的道德利他似乎是天性的一種機製,人要自覺地去利他並維護這種利他的道德原則。因此,共產黨的思想體系無法否定人的善良道德存在,它一味地強調人的惡鬥自私一面,扼殺和抑制人的利他道德本能,是違反人性的,其結果就造成人的道德心理壓力和扭曲。久而久之不但造成社會道德問題,也必然導致人的心理病變。

根據此一觀點,我們認為人的利他道德精神,是人本能自發的本性,其基因因子由個體自身攜帶,但其基因表達在不同的社會環境、意識形態、後天教育等影響之下,個體和群體的道德本性可以充份表達、部份表達、完全不表達、發生扭曲、變異、偏差、敗壞、顛倒、喪失等不同情況。一旦整個社會形成了特定的環境、制度和意識形態,整個社會的群體道德表達程度、表達模式、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力和道德價值觀念就會發生群體性的取向變化。所以,我們在本書後幾章中研究中國社會的形態、制度、政治經濟活動和意識形態的目的,就在於瞭解中國社會群體道德價值觀和道德基因的表達、扭曲、變異、顛倒甚至喪失的社會因素。

二、天性良知 榮辱羞恥 憐憫同情 關愛誠信

人的天性中所具備的良心、榮辱、內疚、懺悔、同情、憐憫、關愛、誠信等道德心理素質促使個體和群體變得有道德。這些道德因素同樣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可以形成社會道德心理的正常表現、昇華淨化、或者扭曲顛倒,甚至出現道德完全泯滅的狀態。當社會群體多數富有同情心、憐憫心、榮辱感、良心善念、誠信關愛之心時,社會的個體和群體就處於一個正的能量場中,彼此受到感染和鼓勵,良好的道德風氣成為主流風氣;反之,人們冷漠無情、漠不關心、不知榮辱、誠信缺失、互相排擠、爭鬥嫉恨等等,那麼負面的能量場就會讓人們的道德意識受到抑制甚至扭曲、顛倒和喪失。

三、良好和諧的社會群體道德強化學習與群體模仿

社會群體通過良好而和諧的社會道德強化學習、群體模仿等,可以讓道德行為規範化、常規化、社會化、習慣化、風氣化。反之,如果社會讓群體不斷接受互相爭鬥、競爭、猜疑、欺騙等觀念的灌輸和訓練,社會個體和群體就會削弱道德素質、利他意識、合作精神、誠信操守等,從而導致社會群體性的道德觀念的缺失、扭曲、顛倒、甚至喪失。

四、建立互信合作民主自由的社會方能形成道德動力

建立一個社會群體共同認同的社會,而該社會建築在互相信賴、互相合作、暢所欲言、自由和諧的氛圍中,社會有群體共同推舉和公認信服的帶頭人,社會個體心甘情願地成為其中休戚與共的成員。這樣的社會認知,成為個體和群體的道德動力。民主社會因為其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信仰神佛、司法獨立公正、民選總統政府、多黨參政、媒體自由監督等立國理念和社會制度,符合了上述社會模式,所以有利於社會個體和群體的道德動力。反之,獨裁強權、一黨專制、暴力壓制、司法不公、沒有信仰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人權自由等社會環境,那樣的社會就會壓制和摧毀社會個體和群體的道德動力。

五、信仰神佛修心向善乃道德動機之源

道德動機源自於超越自我的偉大信仰對象:上帝、神、佛、道、宗教等。人對其信仰對象的敬畏感或自我服從感,使得道德價值得到發自心靈深處的原動力,並持之以恆。有神論和信仰自由的國家裡,包括政府官員等大多數人都有對於上帝、神、佛、道的信仰,著重修心養性,懺悔內省,淨化心靈,這是直接保證其社會道德規範和道德價值的原動力。然而,如同中國這樣以無神論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的社會制度下,人們排斥神佛、或者無視信仰、或者只是求神佛保祐、而實質是利己思想為主導的社會群體,沒有真正崇高神聖的信仰對象,或者只是信仰金錢權力,那麼就必然出現道德扭曲、缺失、顛倒甚至喪失。對於國家的愛戴之心,也會成為道德的原動力之一,熱愛民族和國家、學習和修養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等,也是一個個體和群體的美德和提高道德品行的動力。但是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與對於上帝、神佛道的信仰不同,愛國有其道德境界的局限性和狹隘性,當走向極端民族主義或者受到政治性煽動而陷入極端民族主義思潮中,就會反而造成扭曲的價值觀、排他主義、利己主義、狂妄自大等等負面的心理認知行為,甚至會對他民族和本民族出現不道德的認知和行為。

六、利他移情的道德基礎基於自由民主社會環境

利他主義行為之一的移情,成為道德行為的基礎。開放寬鬆、訊息暢通、言論自由、人權民主、民生意識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容易理解他人,關心他人和社會,瞭解他人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處境,形成移情利他行為的有利環境。相反,社會封鎖、壓抑、強權、沒有言論自由、人權受到迫害等社會環境下,人們會出現人人自危、自私自利,不利於形成利他行為環境和培養社會性利他風氣。

七、公正關懷的社會讓個體群體自覺承擔道德義務

社會個體和群體生活在建立了公正和關懷關係的社會環境中,會使他們自覺承擔起道德義務。反之,如果社會沒有公正道義、沒有關懷體諒、社會制度性的官僚腐敗、民怨沸騰、沒有司法公正、沒有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貧富分化、好人受辱迫害、壞人得志猖狂等等,這樣的社會就不利於個體和群體自覺承擔道德義務。

八、自我完善和身心靈同化乃道德行為的根本動因

社會個體和群體關心自我完善、自我身心靈同一性,這是促成道德行為的根本內因。如果一個人著重自我身心靈的淨化完善、整體同一和諧、修心養性、內斂自省、健康活力,那麼這個人就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道德規範、道德理解力、道德判斷力和行動能力。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醫學和傳統信仰價值,富足修心養性的內涵,跟今天物慾橫流的現代中國人不同,傳統的道德人格具有高尚清廉的品德,講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氣質和情操。如果整個社會群體具有這樣的自我完善、身心靈淨化同一的意識和努力,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風範。相反,如果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趨向於外在因素,個體和群體一味追逐物質富有,爭權奪利、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忽略自我身心靈的淨化、純正、完整、至誠、至善、同一和和諧,甚至群體性的拜金思潮、追求物質享受、官員貪污腐敗、社會笑貧不笑娼,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出現群體性的道德缺失和扭曲等道德危機現象。

與第五道德因素相關連,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具有修心向善的宗教信仰或者性命雙修的高德功法的修煉,那麼這個社會就具備了上述的自我完善、身心靈同一淨化的強有力的道德行為動因和較高的道德行為素質。相反,如果一個社會以無神論為核心,人們沒有真正修心向善的信仰或修煉,排斥信仰與靈修體系,甚至迫害宗教信仰和修煉群體,那麼這個社會就必然出現嚴重甚至致命的道德危機和社會亂象敗相。

以上八大道德因素互相關連、相輔相成。我們在第四章之後,將運用上述八大道德要素的理論,對中國社會道德危機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3.5 中國道德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與脈絡

顯然,小悅悅事件中,人們直接譴責的人除了肇事司機外,就是那些冷血過路人,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為甚麼那麼多過路人會如此冷血?為甚麼那麼多類似的事件發生、而都表現出社會群體性的人性冷血、道德缺失?為甚麼不是社會個體的現象?為甚麼在上述四個道德心理過程中,以群體多數的驚人方式出現了人們道德心理過程的異常障礙、偏差、最後不約而同地做出非道德行為的判斷和選擇?

為了探討其社會根源、社會心理學上和道德心理學上的成因以及造成這種社會道德心理學問題的過程,我們必須從社會的歷史沿革、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社會道德價值觀、教育制度、宗教信仰、人權狀況、司法狀況等等社會因素來尋找其根源。

以下是我們從下一章開始依次探討研究的方法與脈絡:

首先,我們在第四章裡,縱向比較古今中華民族的社會道德規範和道德價值觀,從而瞭解當今的社會道德心理問題的時間性區間;

在接下來的第五章中,橫向比較中外華人社會的社會道德現狀,從而瞭解當代中國人在海內外不同社會背景下的社會道德現狀的同異,進而瞭解當今中國社會道德危機的區域性定位;同時,我們橫向比較現代中國和其他民主國家的道德價值觀及其社會道德現狀,從而瞭解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人權狀況和司法現狀等對於社會道德的影響;

在第六章中,我們橫向比較中外共產黨國家的道德價值觀及其社會道德現狀,從而瞭解共產黨國家的社會形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對於中國社會道德心理問題產生的影響;

然後,我們總結上述縱橫比較後的結論,鎖定中國內部的社會形態、意識形態和體制制度等方面的中國社會自身因素為當今中國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接下來,在第七章論述當今中國道德危機綜合症的定義、症候、特點極其道德心理學研究重點。第八章、第九章重點闡述、分析半個多世紀來與國人的社會道德心理問題相關的中國社會沿革、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形態、政治經濟運動、宗教信仰、人權狀況、司法狀況、教育制度等等,及其所導致的社會道德心理問題和對社會個體和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危害等。其中,第八章涵括文革結束前27年的政治運動史,第九章涵括後三十年改革開放的 拜金運動。第十章總結中國社會道德問題的政治根源、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

第十一章,為本書第二版在第一版基礎上增加的一章。鑒於進入2012年以來,中共黨刊《求是》發表文章,用其一貫的馬列主義謬論混亂和顛倒道德價值觀,並以狡辯的態度對中國社會道德現狀作出完全錯誤的論斷,從社會意識形態上和以政府與國家的名義,用慣用的方式,展開政治思想文化運動,更加深目前已經病入膏肓的社會道德危機,作者在第十一章中將進行全面系統的剖析和論證,破除中共毀滅傳統道德的一切謬見,而予以正見,以正視聽,呼喚道德良知與正義道義,以期推動中國民眾的道德覺醒運動健康發展。

最後第十二章探討救治中國社會道德心理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待續)

相關新聞
溫家寶「道德危機論」為何激怒黨媒(1)
溫家寶「道德危機論」為何激怒黨媒(2)
溫家寶「道德危機論」為何激怒黨媒(3)
美國道德心理學研究所:中國處於道德危機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