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浪費小革命:藍色創業十二大原則(中)

剛特.鮑利 Gunter Pauli

人氣 34
標籤:

● 原則五:藍色經濟創業家用更低價格,提供更高品質。

有些產品能回收使用,產生第二流程的附加價值。當這樣的產品系統整合起來,便能提供人們更好的品質。若是在單一目標的核心業務模式中,擁有這種高品質的產品,將會變得非常貴。

乾的香菇要花上多少錢?很難找到每公斤低於五十塊美元的價格。然而,如果世界上有一百萬名咖啡農民,在咖啡廢料上種植香菇的話,價格也許便能下探五元。

不必用荷爾蒙與改造基因來增加產出,這種生產力的提升是由物質串連和自然流程所驅動的。昂貴的茄紅素也是一樣。

然而,如果全球最大的蕃茄處理廠將蕃茄皮這種垃圾轉換成收入的話,天然產品可能會變得比合成替代物更便宜。

如果是螺旋藻的每磅批發價跌到一美元的話,將會讓這個神奇的蛋白質與微營養素來源,變成主食之一。

煤炭發電廠產生的二氧化碳,也能在過程中轉變成創造生命的產品,有潛力消弭營養不良的問題。

我把整本書都塞滿這個相互連結世界的例子,利用植物、動物、菌類、藻類與細菌的世界,如何變得這麼有效率,即便是最昂貴的東西,都能夠變得相當經濟實惠,並保持最高品質。

在目前的經濟中,最便宜的東西品質最差,不幸的是,往往也是賣得最好。因此,這個從當前經濟出發的變革事實上大受歡迎。

● 原則六:藍色經濟創業家降低核心產品的價格,甚至是「零」。

「網路經濟」免費提供核心服務。沒人為了在Google上搜尋、在Facebook 上開帳戶,或是使用Skype 而自掏腰包?

這些核心服務免費提供,因為網路平台創造出一個社群,裡面的其他付費服務能夠帶來足夠收入,支撐這些核心服務。

藍色經濟的創業家將同樣的原則應用在產品與服務的製造與經銷上,滿足基本的需求。例如:水被視為是基本必需品,意謂著水必須免費提供給需要的人。

這就是在卡比歐特斯的做法,當地居民能夠免費用水。而在沒有補助之下,如何找到資金來進行?

由於波哥大與更遠地方的消費者,願意付出高價購買來自重生雨林的水,例如那些會買一瓶兩美元的法國艾維雅礦泉水或是沛綠雅氣泡水的人,這替卡比歐特斯帶來可觀的收入。

高毛利的銷售帶來的現金,不僅提供進一步重生雨林的收入,也使得當地社區與經過的人都能免費用水。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在巴西南部的螺旋藻生產上。只要用目前市面上螺旋藻一小部分的成本,這些很營養的微藻類就能減少蔓延叢生的營養不良問題。

多虧了煤炭發電廠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才能讓生產成本降低到目前標準的一小部分。「使用手上既有的東西」是藍色經濟的核心原則之一。

● 原則七:藍色經濟創業家追求更有效率、更本土、更多元與更有彈性的生意。

自然體系從未嘗試將單一東西的產出最大化,它們嘗試的是普遍性的最適化。透過使用當地可取得的最佳材料,讓養分與能量透過自然生物五大界不停地宣瀉出來,並用最聰明的方式來開發物理法則,就能達到這種最適化。

效率水平很高,因為所有養分與能量皆從本土取得。更高的多元性與攻占利基市場更強的能力,表示自然已經採用可以取得的一切,達到最好狀態。

到最後,這讓整個體系變得有彈性,因有多重的養分來源,與許多的能源供應者。有些人會質疑自然體系的效率,爭辯說人類的生產系統才是最有效率的。

用傳統的生產力觀點,宣稱魚類是很沒效率的生殖者,因為他們排出上千個卵,卻只有一些能孵出魚。

這是典型單一核心商業做法的思維。魚產卵不光只是為了生殖繁衍而已。這種富含蛋白質濃縮物的東西,也滿足了其他物種的胃口,成為自然界為了讓所有物種保持動態均衡的細膩做法。

每個本土的生態體系都有很強的繁衍能力。人類對生產力與品質的追求,奠基在經濟規模之上,反而讓人們自廢武功,無法看到本土系統中的內在優勢與力量。

這些系統充分利用物理法則,創造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能量。自然界沒有「浪費」的概念,人類才是唯一會製造出沒人要的東西的物種。

● 原則八:藍色經濟創業家以範疇經濟為競爭力基礎,降低規模經濟的重要性。

在線性生產過程中,一味追求愈來愈低的邊際成本,終將導致自我摧毀的下場。一棵樹長到一定程度後就不會再長,因為樹木會視所處生態體系的能力、以及與每種生物之間良好的連結網絡,相互看齊。

一棵樹一旦長到十五公尺高,無須假裝還能長到一百五十公尺。在追求經濟規模的過程中,產業忽視了這個事實,迫使管理階層必須超越企業的自然成長模式,步上併購這條路。

大玩財務報表槓桿原理,借貸許多債務,讓企業失去靈活度,風險隨之增加,為了短期績效來符合債務指標推動所有的決策,因為這將決定管理階層的紅利。

社會、生態、產業、文化活動的全新相互連結網,讓企業得以設計出具有藍色經濟特色、又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

製造與消費之間相輔相成的動態交替活動,提供更多的力量、韌性、彈性與現金流。自然組織的原則是,某個物種的垃圾,都是另外一個物種的養分或能量來源。

在這種方式下,互補相成的活動聚落得以演進。單一核心產品產生的附加價值,變成整個聚落創造附加價值的基礎。

雖然說種植咖啡單一作物,能產出更多的咖啡,卻忽視了其他所有創造收入的機會,只追求單一作物的經濟規模,沒有任何道理。

根據來自美國堪薩斯州土地學院(LandInstitute) 的衛斯. 傑克遜(Wes Jackson)的統計,比起用基因改造玉米的單一作物栽種,還有更多的生化燃料能在美國中西部大草原,利用永續發展的方式開發出來。

本土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比起依賴肥料與灌溉、消滅地下含水層的單一作物耕種文化,更有生產力。

所以,將數十億納稅者辛苦賺來的錢,用在補貼一個生產力比從前餵養了野牛群的大草原還不如的農產系統,有何邏輯可言?@(待續)

摘編自 《藍色經濟 我的零浪費小革命》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相關新聞
加研究:新移民成經濟負擔
美經濟學家 獲世銀總裁提名
中共國家統計局曝光重慶經濟數據造假
《經濟學人》:專家憂中國經濟硬著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