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閣教育(12):給父母的祕笈

婆婆與媽媽
font print 人氣: 96
【字號】    
   標籤: tags:

女兒是父母的寶貝。看著女兒從小娃娃長大成人,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在女兒出嫁的那一天流下不捨的淚水,甚至失眠。如果女兒的婚姻幸福,那麼父母便是在夢中也會笑出聲來,但如果女兒的婚姻不幸福,將來可有無數的失眠夜等在後面。

假設自己站在二十年後

回到過去或者前進到未來,目前都只是科幻電影的劇情。但人的想像力無窮,眨眼就可以神遊太虛。想像自己回到過去或者前進到未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古人喜得嬌嬌女,在女兒出生時會埋幾罈子酒在地窖裡,等將來女兒出嫁時再挖出來與親朋好友一醉。因為釀了十幾二十年的米酒會呈現漂亮的紅色,因此這種酒又叫作「女兒紅」。

釀女兒紅站在二十年後來思考,期待的是嫁女兒那天的喜慶。或許正因為在女兒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想到十幾二十年後,所以古人對於女兒應有的閨閣教育一點都不馬虎,為的就是不要丟自家的臉面,更是為了女兒一生的幸福著想。

現代人大多晚婚,不像古代的時候女兒年滿十五,及笄就議親,到了十七、八歲時早就是幾個娃娃的娘了。但因為現代社會的形態改變,女兒們雖然在娘家養到二十幾歲甚至三十好幾才出嫁,但實際上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未必有古代女兒們在家中十五年的期間長,必要的閨閣教育往往也是付之闕如。

想把教養女兒的工作做好,父母就應該在心態上先做調整。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跑到二十年後去看一看、想一想,可使女兒一生幸福的要素有哪些?然後在這二十年間好好地按表操課。只有那些可以終身受用的德行,才是女兒們取之不盡的財富,比給她甚麼嫁妝都珍貴。

擁有信仰

父母是上帝給孩子的天使,卻不能陪著孩子一生。給予女兒們一生最好的禮物不是財富,而是信仰。

最近席捲全球的「林來瘋」,主角林書豪的父親曾經這樣對媒體說:「我們從小教導三個孩子要知道自己的身分是神所造的人,而神在每個人身上都有特別的計畫,我們注意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這樣孩子比較不會迷失,像球場上碰到的壓力這麼大,球迷瘋狂的叫嚷已經不是一般人能處理的場面,跟神有關係後,可以幫助他冷靜下來。」

不只是球場上的狂熱可以讓人迷失,人生道路上的誘惑與挫折無數,沒有任何一本書或任何一個人可以給予女兒們答案與解藥。唯一一種可以終生信靠的力量就是信仰。

信仰不是固定上教堂或者上寺院祈福,信仰更不是帶著女兒們到處求神拜佛。信仰不是一種企圖與神佛交易,用自己的「信」來交換保護,又或者是用自己的捐獻或三牲禮拜來換取財富、名聲、婚姻幸福、兒女雙全……

真正的信仰不是老太太唸經,口裡唸經心裡想著兒媳不孝;真正的信仰不是走進了教堂與寺廟時才是信徒,出了那個門就在街上和人衝突或者繼續把工廠的污水排放到水溝裡。

真正的信仰是一種寧靜的智慧,是心裡綻放的光明。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撲滅。

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自己的行為如果不檢討,光是嘴上要求孩子虔誠信仰,或者要孩子比父母幸福比父母強,那只不過是緣木求魚。

想要女兒們將來婚姻幸福嗎?如果答案是yes,那麼從今天起就要展現出對配偶的互相尊重。母親尊重父親,父親尊重母親。這樣子女們才會尊重父母,在人生道路出現顛簸時,才會聽從父母的意見。

試想,如果在一個家庭中,母親總是譏笑父親不中用、賺錢少、沒責任感,子女們會尊重這個父親,聽從這個父親的話嗎?轉過來說,如果父親總是貶低母親的存在,不尊重母親對家庭的付出,甚至動不動就拳打腳踢,或者在外面包養小三,那麼子女們或許會同情這個弱勢的母親,但是在遇到問題時會去求助這個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的弱者嗎?

從事過教育的人都知道,看一個孩子的表現就可以看見這個孩子父母的縮影。道理就在於「身教」。

尊師重道 不是過時調

現代社會因為子女數變少,出現許多溺愛家長的孩子。媒體經常報導家長衝到學校與老師或校長起衝突的新聞。這在過去是很難想像的事。也因為現在的家長「很難纏」,所以讓老師們普遍有種消極的態度,不想「多管閒事」,就怕惹上麻煩。

其實「尊師重道」不是為了給老師榮耀,而是要給孩子們一個永遠的財富。每個成年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隨著年齡越來越長,會罵你的人也就越來越少。要如何不犯錯?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定?這就是那些社會成功人士、公司總裁甚至總統之流的人物,已經如此成功了,已經站在世界的頂峰了,都還想著要找老師的原因。

有老師的人是幸福的。但想要擁有這樣的幸福,得先願意蹲低自己。一個誰都不服氣,誰說的話都聽不進去的人,哪裡會需要老師?只有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的人,懂得謙卑的人,才會知道老師的可貴。

現代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來教育,一定要記住一個無上原則:不可以在孩子面前責怪老師。如果孩子養成甚麼都怪老師的習慣,很快的這個孩子就會對學校失去信心。一個連學校都不相信的學生,恐怕就沒有甚麼人可以教得動。

當然,如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偶爾會出現那種人神共憤的老師,對學生伸出狼手或者在孩子們還不成熟的階段大搞師生戀。但這畢竟是例外。永遠要給予女兒們自我保護的警覺心並且訓練她們的應變力,但這和尊師重道是不相違背的。

古代帝王將相如何教育子女,也值得現代父母參考。其實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主要還是言傳身教。但父母不可能給予孩子們全人教育,因此挑選老師便成了達成教育目標的重中之重。

以曹操為例,他為子女選擇老師的標準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顒那樣的人;又或者是德行純淨、行為舉止忠正有方的邴原或張范。延請這些老師時曹操還會誠敬地對老師們說自己的兒子不成材,怕他們不走正路,想請老師們去匡正勸勉他。

又比如康熙皇帝,不僅言傳身教,還為皇子們聘請各種名師,嚴格地教誨督促。所以康熙的兒孫們多數能文能武,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創下了康雍乾盛世。後世都說康熙會教子,其實那精選出來的天下名師,才是協助康熙帝達成教育目標的重要執行者。

就愛耍心機

心機深沉這四個字似乎是罵人的成語,可是教育女兒還真的得多耍點心機。比如在女兒還小時,就該把她當成一個朋友一樣,多和她討論社會版的新聞。為甚麼要這麼做?因為給她一條魚還不如教會她釣魚。總是告訴她甚麼是對甚麼是錯,不如讓她自己學會思考,能夠明辨是非,從而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不要以為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甚麼都不懂。隨便拿一則社會案件說給她聽,然後請教她有甚麼意見,答案會讓父母大吃一驚。

像這樣的機會教育要從小開始做起,否則等到女兒大了再來進行這樣的對話,不但釜鑿的痕跡太明顯,恐怕也找不到時間與機會和女兒們談話。

更重要的是從小就和女兒們談談,未來的理想對象是甚麼樣的。不用強加灌輸,只要「誘導式訊問」:是不是正直的男生才好啊?要會替別人著想的才對吧?自私自利的人好嗎?會打人的對不對啊?不唸書只想談戀愛行不行呢?未婚就懷孕了之後該怎麼辦啊?

一百個一千個問號之後,女兒們自然會被導向一個理想的典型。當然,那都是她自己的選擇,也只有她自己的選擇,她才會樂意奉行。

這就像公司每年要員工寫年度計畫一樣,從上往下壓的目標,容易變成敷衍塞責;只有員工自發做出的目標,才有貫徹到底的力量。

能捨才有得

本系列文的最後要送給父母們的建議,就是要能捨。女兒結婚之後是「歸家」,那才是她今生的家。雖然女兒永遠是一輩子的女兒,但父母如果總是和女兒難分難捨的話,有時會造成女兒無法融入夫家生活,甚至和夫家的人長期隔閡的原因。

婆婆與媽媽認識一位知名上市公司富二代的男生,和另一家一樣是富二代的女生已經論及婚嫁,但最後卻告吹。原因就是那位準丈母娘對準親家母說:「我們可不是嫁女兒啊!將來女兒還是要每天回家吃晚飯的。」就這麼著,婚事告吹了。

還有那種在女兒結婚之後事事都要插手,連外孫、外孫女的名字都要搶著命名的。就算讓女婿可以減少奮鬥三十年,給房、給車、給工作,但不小心傷到了女婿的自尊心時,保不定再好的女婿都會變成現代陳世美。

所以說能捨才能有得。祝天下間擁有女兒的幸福父母,也能給予女兒們幸福一生的智慧!(全文完)

--轉載自《看雜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女兒們的幸福祕訣,如果出嫁時的錦囊裡只能放進去一個字的妙計,婆婆與媽媽一定建議「忍」這個字...
  • 有句老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非常正確,沒養過小孩的人很難有深刻的體會。另一句老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就值得商榷,因為有很多父母對子女抱著或多或少的愧疚感,總想要孩子得到最好的,卻不知道該怎麼教養孩子才最恰當;還有很多父母出發點是好的,最後卻把親子關係越搞越糟...
  • 古時候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現代雖不是這麼回事,但是飲食男女離不開經濟問題,這是古今一致的,也是得第一個拿出來談的。
  • 有了正確的金錢與理財觀念,又具備了錦囊祕笈──忍耐的工夫之後,首先應該談一談「食」這件事...
  • 古代的閨閣女子從皇宮到百姓之家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學裁縫繡花。台北故宮博物院裡有一個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親自縫製送給他的荷包,在孝賢皇后死後乾隆特別讓人裡外三層做了一個精緻的木匣收藏著...
  • 如果讓幼兒們畫畫,題目是「家」,我們經常會發現圖面出現一個紅瓦白牆,籬笆花園的家。但現實社會中有多少人住得起這樣一個夢幻理想的家?
  • 書中草莽英雄仗義除害,使讀者得到滿足,是《水滸傳》深受喜愛的重要因素。大快人心的情節、生動的人物面貌,與宣揚忠義的小說宗旨,得以讓此書輾轉流傳至今。
  • 為甚麼要給女兒們的「行」諸多規範?其實這是人類智慧與經驗的累積,摘選出對女兒們普遍合適的言行準則,希望女兒們能平順一生。
  • 祭祀,中國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文獻《周禮.天官.大府》記載:「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左傳.文公二年》中也提出:「祀,國之大事也。」也就是說,國家所征的稅賦,就是用於祭祀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現。
評論